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53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53)

1. 暑濕夾痰案(內科)

袁桂生(住鎮江京口)

病者,潘錦文子,兩歲,住本鎮。

病名,暑濕夾痰。

原因,瀉痢數日,經幼科醫治之無效,遂延予治。

證候,手冷汗多,精神疲憊,時作噯氣。

診斷,脈息軟滑,舌苔薄膩。此暑濕痰滯之病,治不得法,而胃氣受傷也。

療法,宜先固正氣,用理中湯加味。

處方,潞黨參(二錢),生於術(二錢),淡乾薑(五分),炙耆(八分),廣木香(五分)

白話文:


藥方:

  • 潞黨參(二錢)
  • 生於術(二錢)
  • 淡乾薑(五分)
  • 炙耆(八分)
  • 廣木香(五分)

次診,服後汗漸少,手轉溫。接服一劑,汗全止,但泄瀉發熱,口渴欲飲,入暮熱甚,舌苔轉為黃膩。遂易方,以清暑利濕藥消息之。

白話文:

第二次診斷後,服藥後汗水漸少,手部轉為溫暖。接著服用一劑,汗水完全止住,但出現腹瀉、發熱、口渴想喝水,傍晚時發熱加劇,舌苔轉為黃膩。於是更改藥方,使用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藥物緩解症狀。

次方,全青蒿(二錢),淡黃芩(一錢),蘇佩蘭(一錢),桔梗(一錢),生枳殼(錢半),生苡仁(三錢),飛滑石(二錢,包煎),天花粉(一錢),焦山梔(三錢),赤茯苓(三錢)

白話文:

處方:

  • 全青蒿:2 錢
  • 淡黃芩:1 錢
  • 蘇佩蘭:1 錢
  • 桔梗:1 錢
  • 生枳殼:0.5 錢
  • 生苡仁:3 錢
  • 飛滑石:2 錢(包裹煎煮)
  • 天花粉:1 錢
  • 焦山梔:3 錢
  • 赤茯苓:3 錢

三診,接服兩劑,渴稍平,泄瀉止。惟夜仍發熱,舌苔厚膩而黃,舌尖紅,目睛黃,小便清,蓋濕熱痰滯,蘊結上焦,病在上而不在下也。仍宜清輕開化。

白話文:

經過三次診脈,服用了兩劑藥,口渴稍有緩解,腹瀉也停止了。但晚上仍然發燒,舌苔厚膩發黃,舌尖發紅,眼睛發黃,小便清澈。這是因為濕熱痰液停滯,聚集在上焦,病在上焦而不是在下焦。因此,仍然需要開清熱化痰的藥物。

三方旋覆花(五分,包煎),石菖蒲(三分),生苡仁(三錢),桔梗(八分),生枳殼(錢半),青連翹(二錢),赤茯苓(二錢),西茵陳(二錢),白茅根(四錢),六一散(三錢,包煎)

白話文:

三方

  • 旋覆花(5分,包起來煎煮)
  • 石菖蒲(3分)
  • 生苡仁(3錢)
  • 桔梗(8分)
  • 生枳殼(錢半)
  • 青連翹(2錢)
  • 赤茯苓(2錢)
  • 西茵陳(2錢)
  • 白茅根(4錢)
  • 六一散(3錢,包起來煎煮)

四診,服後熱較輕,舌苔亦退,二便通利,仍以前方增損之。

四方,生苡仁(三錢),生枳殼(錢半),桔梗(八分),西茵陳(二錢),白茅根(四錢),青連翹(二錢),川貝母(錢半,去心),焦山梔(三錢),絲瓜絡(三錢),青蒿露(一兩,分沖),北沙參(錢半),鮮枇杷葉(兩片,去毛筋淨)

白話文:

四方藥方:

  • 生薏苡仁:3錢
  • 生枳殼:半錢
  • 桔梗:8分
  • 西茵陳:2錢
  • 白茅根:4錢
  • 青連翹:2錢
  • 川貝母:半錢(去心)
  • 焦山梔:3錢
  • 絲瓜絡:3錢
  • 青蒿露:1兩(分次沖泡)
  • 北沙參:半錢
  • 鮮枇杷葉:2片(去除毛和硬筋)

效果,接服兩劑,熱全退。遂改用沙參、麥冬、百合、花粉、茅根、扁豆、苡仁、茵陳、石斛等藥,三日而安。

白話文:

藥物有效,病人服用了兩劑藥之後,發燒全部退掉了。於是改用沙參、麥冬、百合、花粉、茅根、扁豆、苡仁、茵陳、石斛等藥物,三天後就康復了。

說明,凡小兒之病,易虛易實,此病本由暑濕乳滯,蘊結上中二焦,致泄瀉發熱。徒以幼科醫家不知此理,犯葉天士之戒,妄以山楂、神麯、黃芩、防風葛根枳實等消導升散之劑,致胃氣受傷,故現汗多手冷,得理中湯,而胃氣回冷汗止,然病究未去,故復轉熱渴,而舌上現黃厚苔。得輕清開化之藥,則病去而熱退。步驟井然,不可稍差銖黍。其舌苔轉黃厚,與熱渴大作者,實理中湯有以促成之。然非舌苔黃厚,既熱且渴,則清化之品亦胡可浪投,相違適相成也。又小兒之病,幼科多嚴禁乳食,不知乳食過飽固足增病,而過飢亦能傷胃。此病當熱渴苔厚之時,則暫禁乳食,熱輕苔退及出冷汗之時,則漸與乳飲,但勿使其過飽耳。飲食起居,為看護病人之緊要關鍵,小兒為尤要焉。蓋襁褓之兒飢飽皆不能啟言,醫家病家尤宜體貼周至也。

白話文:

對於小兒的疾病來說,往往會虛實並見。本病源於暑濕乳食停滯,積聚在中焦和上焦,導致腹瀉和發熱。許多小兒科醫生不瞭解這個道理,違反了葉天士的告誡,胡亂使用山楂、神曲、黃芩、防風、葛根、枳實等消食和升散的藥物,導致胃氣受損,因此會出現多汗、手冷的症狀。使用理中湯後,胃氣恢復,冷汗止住,但疾病並未完全消除,所以又轉變成發熱口渴,舌苔出現黃厚。使用清熱化濕的藥物後,疾病消除,發熱也退了。治療步驟應循序漸進,不能稍有差錯。

舌苔轉黃變厚,同時伴有發熱口渴,是理中湯促成的結果。但是,如果舌苔沒有變黃變厚,既有發熱又有口渴,那麼就不能隨意使用清熱化濕的藥物,否則會適得其反。此外,對於小兒的疾病,小兒科醫生大多嚴禁乳食,但其實過飽的乳食固然會加重病情,過飢也會傷胃。在病情發熱口渴、舌苔厚重時,應暫禁乳食;病情稍輕、舌苔消退、出冷汗時,可以逐漸給予乳食,但不要過飽。

飲食起居是看護病人的關鍵,對於小兒來說尤其重要。因為襁褓中的孩子不會說話,醫家和家屬應該細心體貼,注意他們的飢飽狀況。

廉按:此案病理原因,說明發揮盡致。初方用理中加減,以救藥誤,次方肅清暑濕,三方消化痰滯,皆屬對症發藥,藥隨病變之方法。

白話文:

廉氏按:此案例的病理原因說明得很全面。初次開的方劑是使用理中湯加減,用來搶救用藥的失誤;第二次的方劑是清除暑濕;第三次的方劑是化解痰液滯留,這些都屬於針對症狀用藥,是藥物隨著病情變化而調整的辦法。

周小農(住無錫)

病者,王廷椿之室,忘其年齡住址。

病名,暑濕夾痰。

原因,己亥五月中,身熱無汗,自服艾葉湯,後即延予診。

證侯,下午發熱,口渴喜涼,胸悶肢懈,溲紅而溷。

診斷,脈數舌厚而干。數則為暑,舌苔乾厚則為濕痰阻氣,氣不化津而干也。

療法,宗吳氏三仁湯加減,苦辛芳淡法以開泄之。

處方,光杏仁(三錢),生苡仁(四錢),蔻末(五分),拌滑石(六錢,包煎),黑山梔(三錢),竹瀝半夏(二錢),淡竹葉(二錢),大豆卷(三錢),廣鬱金(三錢,生打)

白話文:

處方:

  • 杏仁 3 錢
  • 苡仁 4 錢
  • 蔻仁末 5 分
  • 滑石 6 錢(包裹煎煮)
  • 黑山梔 3 錢
  • 竹瀝半夏 2 錢
  • 淡竹葉 2 錢
  • 大豆卷 3 錢
  • 廣鬱金 3 錢(生打)

先用活水蘆根二兩、川通草三錢,煎湯代水。

復診,熱勢起伏,胸悶殊甚,旋發疹㾦,略佐甘涼生津,即覺口膩噁心。改用瀉心湯加減。

白話文:

再次就診時,發燒忽高忽低,胸悶加重,隨後發出疹子。稍加使用甘涼生津的藥物,就感覺口膩、噁心。改用瀉心湯加減方治療。

次方,竹瀝半夏(三錢),青子芩(錢半),小枳實(錢半),小川連(八分),光杏仁(三錢),淡竹茹(錢半)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竹瀝半夏:三錢
  • 青子芩:錢半
  • 小枳實:錢半
  • 小川連:八分
  • 光杏仁:三錢
  • 淡竹茹:錢半

三診,口渴不欲熱飲,反喜水果,一若病機偏於熱重者然,譫語雖劇,苔掯膩白罩黃,稔知中有痰飲,轉用溫膽湯加減。

白話文:

三項望診結果顯示:口渴卻不喜歡喝熱水,反而喜歡吃水果,乍看之下似乎是熱邪過盛的病症,但是即使患者說胡話的症狀很明顯,但舌苔卻是光滑濕黏、白中帶黃,因此可以推論出體內有痰飲,因此改用溫膽湯加減的方劑來治療。

三方,淡竹茹(三錢),小枳實(錢半),法半夏(二錢),廣皮紅(一錢),連皮苓(四錢),廣鬱金(三錢,生打),天竺黃(二錢),鮮石菖蒲(一錢,剪碎,沖),淡竹瀝(兩瓢,沖)

白話文:

藥方三方

淡竹茹(15 克)

小枳實(7.5 克)

法半夏(10 克)

廣皮紅(5 克)

連皮苓(20 克)

廣鬱金(15 克,生打)

天竺黃(10 克)

鮮石菖蒲(5 克,剪碎,沖服)

淡竹瀝(900 毫升,沖服)

先用淡海蜇二兩、生蘿蔔二兩煎湯代水。

效果,服兩劑後,嘔出痰涎盆許,熱退神清而愈。

廉按:此暑為濕遏、中挾痰涎之治法,方皆從葉吳兩家脫化。閱其案後說明曰:其中渴喜飲涼之際,最難支持者,病人苦求其弟龔泉,欲覓西瓜解渴,雖死不怨也。設泥西法熱則執冰,胸前罨冰,能無僨事否?況溫病暑濕挾痰水挾氣挾食均多,見識不清,斷難已病,臨證時不可不細審也。其言可謂閱歷精深矣。

白話文:

廉按:這個暑氣的治療方法是濕氣阻滯,中間夾雜痰涎,處方都是從葉氏和吳氏兩家的方法變化而來。閱讀了他的病例之後,他在說明中說:其中口渴喜愛喝涼水的時候,是最難忍耐的,病人苦苦哀求他的弟弟龔泉,想找到西瓜解渴,即使死了也不遺憾。如果按照泥西法的治療方法,發熱就用冰,胸前敷冰,能不會出事嗎?況且,溫病暑濕挾痰水、挾氣以及挾食的情況很多,如果見識不清,病情就難以斷定,在臨牀上不可以不仔細審查。他的話可以說是見多識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