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48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48)
1. 歷節痛風案(內科)
嚴紹岐(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)
病者,張兆榮之妻,年四十一歲,住昌安門外楊港。
病名,歷節痛風。
原因,素因血虛肝旺,暮春外感風熱,與血相搏而暴發。
證候,頭痛身熱,肢節攣疼,不能伸縮,心煩自汗,手指微冷,夜甚於晝。
診斷,脈浮弦數,左甚於右,舌紅苔白薄滑。脈證合參,此巢源所謂歷節風之狀,由風歷關節與血氣相搏,交擊歷節,痛不可忍,屈伸不得是也。
療法,凡風搏血絡瘀筋痹肢節攣痛者,當專以舒筋活絡為主。故重用羚角為君,筋攣必因血不榮養,即以歸、芍、川芎為臣,然恐羚角性涼,但能舒筋不能開痹,少用桂枝之辛通肢節為反佐,而使以薄荷、牛蒡、連芽桑枝者,疏風散熱以緩肢節之疼痛也。
處方,碎羚角(錢半,先煎),當歸鬚(一錢),生赤芍(錢半),川芎(八分),桂枝尖(三分),蘇薄荷(七分),炒牛蒡(一錢),連芽桑枝(一兩)
效果,連服三劑,外用馮了性酒沒透絨洋布以搽擦諸肢節痛處,汗出溱溱,身熱痛大減,手足亦能屈伸。惟神煩肢麻,溺秘少寐。即將原方去歸、芎、桂枝,羚角改用八分,加淡竹茹三錢、鮮竹葉心三錢、辰砂染燈心三十支、蓮子心三十支。又進三劑,夜能安眠,溺通麻除。終用炒桑枝二兩、馬鞭竹一兩、鮮茅根一兩、天津紅棗四枚,每日煎服,調理而痊。
廉按:歷節癰風:因於寒者,辛溫發散;因於熱者,辛涼輕揚,固已,但宜分辨癰狀施治。如肢節攣痛、伸縮不利者,血虛液燥也,法宜滋血潤燥,四物湯加首烏、木瓜、杞子、甘菊;肢節腫痛、遇陰雨更甚者,風濕入絡也,法宜驅風活絡,大羌活湯加小活絡丹;肢節注痛、得捶摩而緩者,風濕在經也,法宜散風勝濕,靈仙除癰飲;肢節煩痛、肩背沉重者,濕熱相搏也,法宜化濕泄熱,當歸拈痛散加減;肢節刺痛、停著不移者,瘀血阻隧也,法宜消瘀活絡,趁痛散加減;肢節熱痛、夜間尤劇者,陰火灼筋也,法宜滋陰降火,四物湯合加味二妙丸;肢節木病、身體重滯者,濕痰死血也,法宜豁痰活絡,半夏苓朮湯加小活絡丹;肢節痠痛、短氣脈沉者,留飲也,法宜蠲飲滌痰,半夏苓朮湯加指迷茯苓丸;歷節久病者,邪毒停留也,法宜以毒攻毒,麝香丸與乳香停痛丸間服;歷節麻痛者,氣血凝滯也,法宜通氣活血,千金防己湯加五靈散。
此案肢節攣痛、不能伸縮,與血虛液燥證雖相同,而病由風熱搏血,則原因各異,故處方用藥,亦自不同。可見病因不一一者因得之。《內經》所以治病必求於本也。
白話文:
病人是張兆榮的妻子,四十一歲,住在昌安門外的楊港。她患的是歷節痛風。
病因上,她平時就有血虛和肝火旺盛的問題,在春天末尾感染了風熱,導致病情突然爆發,風熱與血液相互作用。
症狀上,她出現頭痛和身體發熱,四肢關節疼痛到無法伸縮,心煩且自汗,手指稍微冰冷,夜晚的疼痛比白天更嚴重。
診斷結果,她的脈象浮弦且數,左邊比右邊嚴重,舌頭紅且舌苔薄白滑。根據脈象和症狀,這就是歷節風的典型表現,風邪侵襲關節與血氣相互作用,使得關節疼痛難忍,無法自由伸縮。
治療上,對於風邪與血液絡繆造成的肢節疼痛,應以舒筋活絡為主要治療方式。因此,使用羚羊角作為主藥,因為肢節疼痛通常是由於血液營養不足,所以輔以當歸、白芍和川芎。但是羚羊角性質偏涼,只能舒筋卻不能開通痹阻,因此少量使用桂枝來幫助疏通肢節。此外,還使用薄荷、牛蒡和連芽桑枝來疏風散熱,緩解肢節疼痛。
處方藥物包括碎羚羊角、當歸鬚、生赤芍、川芎、桂枝尖、蘇薄荷、炒牛蒡和連芽桑枝。
服用三劑後,再配合外用馮了性酒擦拭痛處,病人大量出汗,身體的熱度和疼痛大幅減輕,手腳也能自由伸縮。但是仍然有精神煩躁、肢體麻木、尿量少且睡眠品質差的情況。因此,修改處方,去掉當歸、川芎和桂枝,減少羚羊角的用量,加入淡竹茹、鮮竹葉心、辰砂染燈心和蓮子心。再服用三劑後,夜間能安穩睡覺,尿量正常且麻木感消失。最後,使用炒桑枝、馬鞭草、鮮茅根和天津紅棗,每天煎煮服用,進行調理直到康復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歷節痛風的治療需根據不同的原因選擇不同的方法。例如,如果是由於寒冷引起的,應使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散寒氣;如果是由於熱氣引起的,則應使用辛涼的藥物來清熱。根據不同的症狀,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。在這個案例中,雖然肢節疼痛且無法伸縮的症狀與血虛液燥的症狀相似,但由於病因是風熱與血液相互作用,因此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。這顯示了病因的多樣性,以及《內經》所強調的「治病必求於本」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