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47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47)

1. 風腫案(內科)

何拯華(紹興同善局)

病者,徐水生,年念五歲,業商,住紹城西郭門頭。

病名,風腫。

原因,素因水停於下,現因風襲於上而發病。

證候,頭痛惡風,面目浮腫,腫而且亮,兩手微厥,足腫而冷,便溏溺短。

診斷,脈浮緩沉遲,舌白滑兼淡灰。脈證合參,浮緩為風,風性陽,輕清上浮,故面目獨腫,沉緩為水,水性陰,重濁下凝,故足腫且冷。朱丹溪曰:面腫屬風,足腫屬水,洵不誣也。

療法,麻附細辛湯合五皮飲主之,使風挾寒水之氣從皮裡膜外排泄而出,則上下之腫自然分消而去。然非溫不能蒸水化氣,泄氣出汗,故用辛附之辛熱助麻黃以發風水之汗,若五皮飲不過以皮達皮,取其消皮腠之積水而已。

處方,麻黃(一錢),北細辛(六分),生桑皮(四錢),冬瓜皮(四錢),淡附片(八分),新會皮(錢半),浙苓皮(四錢),五加皮(三錢)

效果,連服二劑,周身津津汗出,頭痛及面目腫皆除。原方去麻、附,加絲瓜絡四錢,用路路通十個、絲通草五錢,煎取清湯化水煎藥。疊進三劑,小便暢利,足腫全退而愈。

廉按:此從仲景華佗之成方脫化而出,仿《內經》複方之法,凡治風挾寒水化腫,投無不效,其妙處全在麻黃一味。惟現在紳富病家,往往畏麻黃而不敢服,實則藥在對症,對症即是穩當,非用通套疲藥以塞責,謂之穩當也。就余所驗,凡發風寒之汗,麻黃只用四五分至六七分即能出汗,發風水之汗,非一錢至錢半不能出,從未犯過汗亡陽之弊。奉勸病家,竟可放膽而服,不必畏忌。

白話文:

病人是徐水生,今年五十五歲,從商為業,住在紹興城的西郭門頭。

他的病症被診斷為風腫。

病因是平時有水分滯留在下身,近期由於風邪侵襲上身而導致疾病爆發。

症狀表現為頭痛怕風,臉部和眼睛周圍浮腫,腫脹部位光澤明顯,雙手微涼,腳部腫脹並且冰冷,大便稀軟,小便量少。

經過診斷,脈象呈現浮緩沉遲,舌苔白滑且帶淡灰色。根據脈象和症狀,浮緩代表風邪,風屬陽性,輕盈上升,所以臉部特別腫脹;沉緩代表水濕,水屬陰性,沉重向下,所以腳部腫脹且冷。朱丹溪曾說:臉部腫脹由風引起,腳部腫脹由水濕造成,這並非虛言。

治療方法是使用麻附細辛湯結合五皮飲,讓風邪和寒水之氣透過皮膚排出,這樣上下的腫脹自然就會消失。然而,除非使用溫熱的藥物才能蒸發水分形成氣體,釋放出汗液,因此使用辛附的辛辣熱性幫助麻黃排出風水的汗液。而五皮飲的作用只是通過皮膚排出積水。

開出的藥方是:麻黃一錢,北細辛六分,生桑皮四錢,冬瓜皮四錢,淡附片八分,新會皮錢半,浙苓皮四錢,五加皮三錢。

服用兩劑後,全身微微出汗,頭痛和臉部浮腫都消失了。之後去掉麻黃和淡附片,加入絲瓜絡四錢,再搭配路路通十個、絲通草五錢,煎煮成清湯來煎藥。連續服用三劑後,小便變得順暢,腳部腫脹完全消退,病情痊癒。

廉按:這個治療方法是在仲景華佗的傳統配方基礎上發展出來的,模仿了《內經》複方的方法,對於治療風邪夾雜寒水導致的腫脹,無不見效,其精妙之處全在於麻黃這一味藥。然而現在有些富裕的家庭,常常因為害怕麻黃而不願服用,但實際上,只要藥物對症,對症就是安全的,並不是使用普通的疲弱藥物來敷衍,就稱之為安全。根據我的經驗,如果要發出風寒的汗,只需要使用四五分至六七分的麻黃就能出汗;而要發出風水的汗,則至少需要一錢至錢半的量。我從未見過因過度出汗導致陽氣耗盡的情況。因此,我勸告患者可以放心服用,不必過度擔心。

2. 歷節風案(婦科)

何拯華(紹興同善局)

病者,何家福之妻,年四十六歲,住峽山。

病名,歷節風。

原因,素因血氣虛寒,現因風挾寒濕,直中血絡,遍歷關節而成。

證候,歷節攣疼,痛不可忍,屈伸不得,難以轉移,發作不熱,晝靜夜劇。

診斷,脈左浮弦急,右沉弱,舌苔白膩。脈證合參,張仲景所謂沉即主骨,弱即主筋,浮則為風,風血相搏,即疼痛如掣,歷節痛不可屈伸是也。

療法,烏頭桂枝湯加減。方以烏頭含麻醉性善能麻痹神經以止痛,故用之為君;臣以黃耆托裡達表通行三焦,麻黃開皮達腠上行外通,使肢節留伏之寒濕一齊外出;佐以桂枝橫行手臂,牛膝下行足膝,皆有活血除疼之作用;使以芍、甘、白蜜酸收甘潤以監製之。

處方,制川烏(八分),生黃耆(錢半),淨麻黃(八分),川桂枝(一錢),淮牛膝(三錢,生),生白芍(錢半),清炙草(八分),上藥用水兩碗,白蜜一匙,煎成一碗,溫服。

次診,前方連服兩劑,痛雖漸減,而屈伸不利如前,形氣羸弱,頗難支持,脈仍沉弱,惟左手浮弦已減。法當通補兼施,八珍活絡湯主之。

次方,麗參鬚(八分),浙茯苓(三錢),全當歸(三錢),酒炒生地(二錢),薄桂(五分),生於術(錢半),清炙草(六分),羌、獨活(各五分,酒炒),赤芍(錢半),川芎(一錢,蜜炙),片紅花(六分),制川烏(三分),酒水各一碗煎服。

效果,疊服四劑,攣痛已除,手足亦可屈伸,人能支持,步履可扶杖而行。遂囑其服史丞相遇仙酒,一日兩次,每服一小酒鍾,旬余即痊。

廉按:《金匱要略》分歷節病因有四:一因汗出入水中,二因風血相搏,三因飲酒汗出當風,四固飲食味過酸鹹。此案即風血相搏,為歷節癰風之總因,男婦犯此者最多。《病源》、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均謂之歷節風,以其痛循歷節,故曰歷節風,甚如虎咬,故又曰白虎歷節風。初方用烏頭桂枝湯,必辨明風挾寒濕搏其血絡,乃可引用。

接方用八珍活絡湯,亦必其人血氣虛寒始為相直。故醫者治病,必先求其受病之原因及病者之體質,然後可對證發藥,以免貽誤,此為臨證之第一要著。

白話文:

病人是何家福的妻子,四十六歲,住在峽山。

疾病名稱是歷節風。

病發原因平時就因為血氣虛弱且寒,現在又因為風邪夾帶著寒濕,直接影響到血液循環系統,遍及全身關節而導致病發。

症狀表現為關節痙攣疼痛,痛到無法忍受,彎曲或伸展關節都困難,難以移動,發作時不會發燒,白天較輕,夜晚更劇烈。

經過診斷,她的脈象左邊浮弦且急,右邊沉弱,舌苔白且膩。根據脈象和症狀,符合張仲景所說的「沉即主骨,弱即主筋」,「浮則為風」,風與血互相搏鬥,所以疼痛如被拉扯,就是歷節風疼痛到無法彎曲或伸展的典型特徵。

治療方法是使用烏頭桂枝湯,再依病情做調整。方中烏頭含有麻醉成分,能有效止痛,因此作為主要藥物;輔助藥物有黃耆,能調理體內氣血,通行三焦;麻黃能打開皮膚毛孔,幫助外排;桂枝和牛膝則分別能促進手臂和腿部的血液循環,以消除疼痛;芍葯、甘草和白蜜則能收斂並潤滑身體。

處方如下:炮製川烏(八分)、生黃耆(錢半)、淨麻黃(八分)、川桂枝(一錢)、淮牛膝(三錢,生)、生白芍(錢半)、炙甘草(八分)。將這些藥材用水兩碗,加入一匙白蜜,煎煮成一碗,溫熱服用。

在第二次診療時,病人已經連續服用了兩劑藥,雖然疼痛逐漸減輕,但關節的活動仍然受限,體力非常虛弱,脈象仍然是沉弱,但左手的浮弦已經減輕。應該採用通補兼施的方法,使用八珍活絡湯。

處方如下:麗參鬚(八分)、浙茯苓(三錢)、全當歸(三錢)、酒炒生地(二錢)、薄桂(五分)、生於術(錢半)、炙甘草(六分)、羌活和獨活(各五分,酒炒)、赤芍(錢半)、川芎(一錢,蜜炙)、片紅花(六分)、炮製川烏(三分)。將這些藥材用水一碗,酒一碗,煎煮後服用。

病人連服了四劑後,痙攣和疼痛已經消失,手腳也能活動,體力恢復,能夠靠柺杖行走。於是建議她服用史丞相遇仙酒,每日兩次,每次一小杯,十天左右就能完全康復。

廉按:《金匱要略》將歷節風的病因分為四種:一是汗後入水,二是風血相搏,三是喝酒出汗後吹風,四是飲食口味過於酸鹹。這個案例就是風血相搏,是歷節風的總原因,男女都可能罹患。《病源》、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都稱之為歷節風,因為疼痛沿著關節發作,所以叫做歷節風,疼痛程度就像被老虎咬,所以又叫做白虎歷節風。首方使用烏頭桂枝湯,必須清楚風邪夾帶寒濕影響血液循環,才能使用。

第二方使用八珍活絡湯,也只有血氣虛弱且寒的人才適合。所以醫生治病,必須先了解病發的原因以及病人的體質,然後才能對症下藥,避免誤診,這是臨牀診治的第一要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