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46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46)
1. 風泄案(內科)
何拯華(紹興同善局)
病者,陳麗生,年三十歲,業商,居柯橋東官塘。
病名,風泄。
原因,暮春外感風邪,不服藥而病愈,至首夏頓病飧泄。
證候,腸鳴腹痛,一痛即瀉,瀉多完穀,溺清而短。
診斷,脈弦而緩,左強右弱,苔薄白滑。憑脈斷證,即《內經》所謂「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」也。腹痛而瀉出完穀者,肝橫乘脾也。故《經》云:「脾病者,虛則腹滿、腸鳴、飧泄、食不化。」
療法,初用劉氏朮、芍、陳、防等止其痛瀉為君,佐川芎升散其伏風,炒麥芽消化其完穀;繼用五味異功散升補脾陽為君,佐以白芍、煨姜酸苦泄肝。
處方,炒於朮(二錢),陳廣皮(一錢),川芎(一錢),煨防風(一錢),生白芍(錢半),生麥芽(錢半),荷葉(一錢,剪碎拌炒)
次方,炒黨參(錢半),浙茯苓(錢半),炒白芍(二錢),煨姜(五分),炒於朮(二錢),新會白(一錢),清炙草(六分)
效果,進第一方兩劑,痛瀉大減,惟肢懈無力,胃納甚鮮。進第二方三劑,痛瀉止而胃氣健。終用飯□蓮子,每日嚼十四粒,調養七日而痊。
廉按:風泄即腸風饗泄,《內經》所云「久風為飧泄。」此症甚多,醫者往往誤認為食積化瀉,或誤認為濕積所致,而不知伏風之為病,以致邪氣流連,乃為洞泄,不可挽回者數見不鮮。此案引經證醫,探源用藥,妙在劉草窗法,確是飧泄專方,用多奏效。接方用錢氏異功散加味,愜合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之經旨。故為醫者,不可不精究《內經》也。
白話文:
病人是陳麗生,三十歲,從商,住在柯橋東官塘。
病症名稱是風泄。
起因是在春天結束時,感染了風邪,未服藥病情自愈,但到了初夏突然患上了餐後立即腹瀉的疾病。
病徵表現為腸鳴腹痛,一旦疼痛就會腹瀉,且腹瀉物多為未消化的食物,小便清長。
診斷結果顯示,脈象呈現弦緩,左手脈強右手脈弱,舌苔薄白且滑。根據脈象判斷病症,正符合《黃帝內經》所述「春季受風邪影響,夏季易發餐後腹瀉」。腹痛並排出未消化食物,是肝氣橫逆侵犯脾臟的表現。因此《黃帝內經》有言:「脾臟疾病,虛弱時會出現腹部脹滿、腸鳴、餐後腹瀉、食物不易消化的情況。」
治療方法上,首先使用劉氏的白朮、芍葯、陳皮、防風等藥材來止痛和止瀉,同時加入川芎來散發潛藏的風邪,炒麥芽來幫助消化未消化的食物;接著使用五味異功散來提升和補充脾臟的陽氣,並輔以白芍、煨薑等酸苦性藥材來抑制肝氣。
處方如下:炒白朮(二錢)、陳廣皮(一錢)、川芎(一錢)、煨防風(一錢)、生白芍(一錢半)、生麥芽(一錢半)、荷葉(一錢,剪碎後拌炒)。
第二個處方:炒黨參(一錢半)、浙茯苓(一錢半)、炒白芍(二錢)、煨薑(五分)、炒白朮(二錢)、新會白(一錢)、清炙甘草(六分)。
治療效果:服用第一個處方兩劑後,腹痛和腹瀉大幅減輕,但四肢仍然無力,胃口不佳。再服用第二個處方三劑後,腹痛和腹瀉完全停止,胃口恢復。最後使用飯後咀嚼蓮子,每天十四粒,持續七天,最終康復。
廉按:風泄就是腸風,餐後立即腹瀉,《黃帝內經》說「長期受風邪影響,會導致餐後立即腹瀉」。這種病狀很常見,醫生常常誤以為是食物積滯造成的腹瀉,或是濕氣積聚所致,卻不知道潛藏的風邪纔是病根,導致邪氣久留,演變成嚴重的腹瀉,無法挽回的情況屢見不鮮。這個病例根據經典驗證,追本溯源地使用藥物,巧妙地借鑒劉草窗的治療方法,確實是治療餐後立即腹瀉的專門方子,使用多次均見成效。接續使用的錢氏異功散加上其他藥材,完全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清氣在下則生飧泄」的原則。所以,作為醫生,不能不深入研究《黃帝內經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