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45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45)

1. 陽明伏暑案(內科)

錢蘇齋(住蘇州謝衙前)

病者,楊緶業,年四十餘,住蘇城裝駕橋巷。

病名,陽明伏暑。

原因,忍飢耐寒,操作勤勞,故暑邪內伏而不覺。至歲暮天寒,乃一發而不可遏,時小除夕,風雪嚴寒,天將薄暮,病起方三日也。

白話文:

因為(病人)平時忍受飢餓、寒冷,整天勞累,所以暑熱邪氣潛伏在體內而不被察覺。等到歲末天氣寒冷,暑熱邪氣就突然發作,再也控制不住。當時正是小除夕,狂風暴雪,天色將晚,病人發病才三天。

證候,病者袒胸臥,床無幃帳,大渴惡熱氣粗,遍身汗如雨淋。

診斷,脈洪大而數,舌薄黃無苔垢。此即仲景《傷寒論》之陽明熱病也。但病在經而不在腑,邪在氣而不在營,風雪嚴寒中,見此大熱大寒之證,其人陽氣素盛,邪氣向外而欲自解也。

白話文:

診斷: 脈象洪大而急促,舌面薄黃,沒有苔垢。這正是中醫典籍《傷寒論》中所說的陽明熱病。不過,這個病在經絡,不在內臟;邪氣在氣分,不在營分。在嚴寒風雪中,出現這種大熱大寒的症狀,說明這個人的陽氣本來旺盛,邪氣向外發散,想要自行痊癒。

療法,用竹葉石膏湯加減,以驅陽明經氣分之暑邪。雖在天寒,藥能對症,毋庸顧慮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:使用竹葉石膏湯加加減減,來驅散陽明經氣分的暑邪。即便是在天冷的季節,只要藥方對症,就不用擔心。

處方,生石膏(三兩,研細),生甘草(一錢),天花粉(三錢),麥冬肉(三錢),肥知母(三錢),香粳米(三錢),大竹葉(三錢)

白話文:

處方:

生石膏(150 克,研磨成細粉)

生甘草(5 克)

天花粉(15 克)

麥冬肉(15 克)

肥知母(15 克)

香粳米(15 克)

大竹葉(15 克)

效果,二劑後即熱退身涼,稀粥調養,未再服藥而竟愈。

廉按:陽明伏暑,較之潛伏陰經者易治。今用竹葉石膏湯加減,二劑後即熱退身涼者,重用三兩石膏之效力也。在醫家敢用三兩石膏者,不乏其人,而病家敢服三兩石膏者,實為罕見。況在深冬之時,蘇城之地乎?老朽不敏,竊竊懷疑而莫釋焉。惟方系經方,藥系良藥,如果敢服,效可立見,心雖懷疑,仍選錄以表彰之者。

白話文:

我仔細研究後發現,陽明經伏暑比陰經潛伏的暑熱更容易治療。現在我使用竹葉石膏湯並進行加減,兩劑後就能退熱,使身體涼爽,這是因為重用三兩石膏的功效。

在醫家敢於使用三兩石膏的人不少,但是敢於服下三兩石膏的病人卻很少見。特別是在蘇州這樣深冬的時候,就更罕見了。我這個老頭子有點不明智,偷偷懷疑卻無法解開。只是這個方劑是經方,藥物也是良藥,如果敢於服用,效果馬上就能顯現,所以雖然心有疑慮,但還是選錄出來以示彰顯。

有一王良詭遇之巧法,莫妙於在夏令時用生石膏研細,同鮮荷花蒸露,囑各藥肆預備待用。方中但寫荷花露若干,代水煎藥,此仿前哲馬元儀,暗用麻黃之成法耳。

白話文:

有一位叫王良的醫生發現了一種靈巧的方法,莫過於在夏天使用生石膏研磨成細粉,與新鮮的荷花露一起放入蒸籠蒸餾。他吩咐各家藥鋪提前準備好,方便使用。方子中只需要寫荷花露的用量,用它來代替水煎煮藥物。這是仿照前輩馬元儀的暗中使用麻黃的做法。

2. 肝經伏暑案(婦科)

何拯華(紹興同善局)

病者,金姓婦,年二十五歲,住平水鎮。

病名,肝經伏暑。

原因,素因肝鬱善怒,九月間伏暑感秋燥而發。

證候,初起身熱,咳嗽咳痰,黏而不爽,繼即手足麻木,瘛瘲神昏。

診斷,脈右浮澀沉數,左弦小數,舌鮮紅,兩邊紫。脈證合參,張司農《治暑全書》所謂「暑入肝經則麻木」。余則謂暑衝心包,熱極動風,則神昏瘛瘲也。

白話文:

診斷:

脈象右邊浮動、澀滯、沉穩且跳動快,左邊細弦、弱小、跳動快。舌頭鮮紅,兩邊發紫。結合脈象和症狀,正如張司農在《治暑全書》中所說:「暑熱侵襲肝經,會導致麻木。」我認為暑熱衝擊心包,熱氣極致激動風氣,因此導致神識昏沉、抽搐。

療法,當先從肝心透出,使仍歸肺,肺主皮毛,邪從皮毛而外達,故以羚角、鮮地、銀、翹清營熄風為君,木瓜、蒺藜、益元散等舒筋清暑為臣,佐以紫雪芳透,使以鮮石菖蒲辛開,皆欲其伏邪外達之意耳。

白話文:

在治療上,首先要從肝和心透出邪氣,使邪氣歸結於肺部。肺掌管皮毛,邪氣從皮毛而出。因此,使用羚角、鮮地黃、銀花、連翹清營熄風作為君藥,木瓜、蒺藜、益元散舒筋清暑作為臣藥,輔以紫雪藤芳透,用鮮石菖蒲辛散開竅,都是為了讓潛藏的邪氣從體外表達的意思。

處方,羚角片(一錢,先煎),鮮生地(八錢),濟銀花(二錢),青連翹(三錢),陳木瓜(一錢),刺蒺藜(二錢),益元散(三錢),鮮荷葉(包),紫雪丹(四分,藥湯調下),鮮石菖蒲(錢半,生沖)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羚羊角片(6克,先煎)
  • 新鮮地黃(48克)
  • 金銀花(12克)
  • 青連翹(18克)
  • 陳木瓜(6克)
  • 刺蒺藜(12克)
  • 益元散(18克)
  • 新鮮荷葉(包裹藥材)
  • 紫雪丹(2.4克,用藥湯送服)
  • 新鮮石菖蒲(3克,生煎後沖服)

次診,連進兩劑,瘛瘲除,神識清,身反大熱,咳痰韌黃,脈右浮滑搏數,舌紅漸淡,起黃燥薄苔,此伏邪從肺胃外潰也。當用辛涼清燥,領邪外出法。

白話文:

第二次診察,連續服用了兩帖藥,病邪已經消除,神志清醒,但是身體反而發高燒,咳嗽咳出黏稠的黃痰,脈象右脈浮滑,搏動有力且數次,舌頭顏色由紅變淡,舌苔黃而乾燥,薄而光滑。這表示病邪潛伏於肺胃,現在從體表宣發出來了。此時應當使用辛涼清燥之法,引領病邪從體表排出。

次方,冬桑葉(二錢),蘇薄荷(一錢),生石膏(六錢,研細),淡竹瀝(兩瓢,分沖),光杏仁(三錢),牛蒡子(二錢,杵),青蒿腦(錢半),雅梨汁(兩瓢,分沖)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木次方
  • 冬桑葉(10 克)
  • 薄荷(5 克)
  • 生石膏(30 克,研磨成細粉)
  • 糖竹瀝(100 毫升,分兩次沖)
  • 甜杏仁(15 克)
  • 牛蒡子(10 克,搗碎)
  • 青蒿腦(2.5 克)
  • 梨汁(100 毫升,分兩次沖)

先用野菰根二兩、鮮枇杷葉一兩,去毛筋淨,煎湯代水。

白話文:

先用野菰根兩百公克,新鮮的枇杷葉五十公克,去除毛和葉筋,用煎煮的湯液代替水。

效果,兩劑熱退,咳痰亦減。終用吳氏五汁飲,調理而痊。

廉按:伏暑晚發,病最纏綿難愈,發表則汗不易出,過清則肢冷嘔惡,直攻則便易溏瀉,辛散則唇齒燥烈,此用藥之難也。其為病也,競有先發瘩、次發疹、又次發斑而病始輕者,亦有疹斑併發,又必先便黑醬、次便紅醬、終便淡黃糞而熱勢始退者。王孟英所謂如剝蕉抽繭,層出不窮,真閱歷精深之言也。

白話文:

廉指出:伏暑症狀在夏天結束後才發作,病情纏綿難癒,發汗治療時汗液不易排出,使用過於清涼的藥物會導致四肢冰冷、嘔吐,直接使用攻下的藥物會引起腹瀉,使用辛散的藥物會造成嘴脣、牙齒乾燥破裂,因此用藥非常困難。這種疾病的病程中,通常會出現先長痘、後出疹、再出斑點,病情才會逐漸好轉的情況。也有同時出現疹和斑點的併發症,並且會先排出黑色的大便,接著排出紅色的大便,最後排出淡黃色的糞便,熱勢才會逐漸消退。王孟英所說的「如剝蕉抽繭,層出不窮」,真是經驗精深之言啊!

此案病勢雖猛,而方藥對症,競能速效者,以來勢愈烈,去勢愈捷,乃物極必反之理耳。

3. 伏暑晚發案(內科)

李竹溪(住蕪湖米市街)

病者,胡長卿,年十歲,住東寺街。

病名,伏暑晚發。

原因,夏傷於暑,潛伏陰分,復感新邪觸發,已逾兩候,初經老友胡君馥生治療,方藥清解不謬。

證候,汗出半身,熱退復起,耳聾妄語,神志似明似昧,唇繭苔焦,齒燥齦血,口臭噴人,便閉溲赤,子午二時躁擾不安,躁時自言心痛,需人按摩,過此漸安,安則不痛而寐,寐則驚惕。

白話文:

症狀:

  • 身體一半出汗,發熱退了又起
  • 耳聾,說胡話
  • 神志時而清醒時而糊塗
  • 嘴脣乾燥,舌苔發黑
  • 牙齒乾澀,牙齦出血
  • 口臭難聞
  • 大便不通,小便帶血
  • 每天中午和午夜時分精神不安
  • 發作時自稱心痛,需要別人按摩,過後逐漸平復
  • 平復後不痛,入睡後會驚醒

診斷,兩脈數大,此《已任篇》所云:「秋時晚發,感症似瘧。」即伏暑之證候也。第伏有淺深,邪有輕重,質有強弱之當別耳。此病年稚質薄,元陰未充,先天不足,伏邪深入重圍,根深蒂固,所以汗難驟達,邪難驟退,已延兩候,邪從火化,累及陰維,水虛火炎,胃成焦土,恐犯溫病虛甚死之危候,無怪胡君不肯獨任其肩,茲幸脈尚不弱,尚可希冀邪潰。

白話文:

診斷: 兩條脈象又數又大,這與《已任篇》記載的「秋日遲發,病狀似瘧疾」相符,即為伏暑病症。需要注意的是,伏暑病有深淺之別,邪氣有輕重之分,患者體質也有強弱之異。此患者年紀尚幼,體質較弱,先天元陰不足,伏邪已深入體內,根基牢固,所以汗水難以排出,邪氣難以退散,延誤了兩個時辰。邪氣化火,累及陰維,水液虧虛,火氣旺盛,導致胃部灼熱,恐怕出現溫病虛脫死亡的危急情況。難怪胡先生不願獨自承擔責任。不過,好在脈象尚不虛弱,仍有希望邪氣潰散。

療法,新邪當先達表,伏邪當先清裡,里清表自解也。此病此時,不獨里有伏邪,已覺陰維見症,陰分已傷,法當甘潤鹹寒,急救陰維,育陰滋水。擬復脈加龜板、元參,以龜板能通任脈,止心痛,元參能制浮火上游,更佐至寶丹,清心透邪,安神定魂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:

  • 當有新的病邪時,應優先發散表邪。
  • 當有潛藏的病邪時,應優先清熱解毒。
  • 內部清熱後,體表的病邪就會自然解除。

目前病情:

  • 不僅有潛藏的病邪,而且已經出現陰維經絡的症狀,這表示陰分已經受損。

治療法則:

  • 應採用甘潤、鹹寒的藥物,以急救陰維經絡,滋養陰分、生津潤肺。

具體藥方:

  • 復脈湯加龜板、元參。
  • 龜板能疏通任脈,止心痛。
  • 元參能抑制心火上炎。
  • 再佐以至寶丹,以清心化邪,安神定魂。

處方,炙甘草(一錢),乾生地(六錢),麥門冬(三錢,連心),東阿膠(三錢,另燉,沖),杭白芍(三錢),火麻仁(二錢),龜板(一兩,生打),黑元參(三錢),河水兩盞,文武火煎七味,取一盞,烊膠一半服,渣再如法,服時調下至寶丹兩顆。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炙甘草(6克)
  • 乾生地(36克)
  • 麥門冬(帶心)(18克)
  • 東阿膠(18克,另燉融化沖服)
  • 杭白芍(18克)
  • 火麻仁(12克)
  • 龜板(60克,生打碎)
  • 黑元參(18克)
  • 河水(120毫升)

做法:

將除東阿膠以外的七味藥材煎煮,取七分之一的藥液,加入一半的融化東阿膠服用。渣滓再按同樣的方法煎煮,服藥時加入至寶丹兩顆。

二診,夜分覺安,子時仍躁,心痛已減,齦血依然,轉多紅色,且焦苔未退,口氣仍然燻人。轉用玉女煎,去熟地之膩守,易生地之滋清,陰維已立,大便可通,仍倍加元參之柔潤,既多矢氣,可望更衣。

白話文:

第二階段診察:

夜晚,患者感覺平靜,然而到了子時(23:00-01:00)仍然有躁動感。心痛減輕,牙齦出血仍然存在,但血色轉為紅色,舌苔發焦,並且口氣依然刺鼻。轉用玉女煎,去除熟地以減少黏膩,改用生地滋潤清涼,陰維經絡已通暢,大便可以排出。再加倍元參的滋潤功效,腹脹減輕,期待病情進一步改善。

二方,生石膏(六錢,研細),大生地(三錢),大麥冬(二錢),肥知母(錢半),生牛膝(二錢),黑玄參(五錢),河水煎服,渣再服。

白話文:

兩帖藥方:

第一劑:

  • 生石膏:6錢(研成細末)
  • 大生地:3錢
  • 大麥冬:2錢
  • 肥知母:1.5錢
  • 生牛膝:2錢
  • 黑玄參:5錢

第二劑:

  • 使用第一劑的藥渣,再以清水煎煮後服用。

三診,業已更衣,齦血亦止。熱仍不退,日間覺安,夜寐欠逸,躁減煩增,是邪欲潰而陰未復,中土松而心火炎,仍屬陰虛陽勝之兆。因與阿膠雞子黃湯瀉南補北,加生草瀉火,以馭苦寒,細地涼心,石斛養胃,冀其夜得安眠,始可無虞。

白話文:

_三次看診_後,已更換衣服,牙齦出血也止住了。但發熱仍然未退,白天覺得還安穩,但夜裡睡不好,煩躁感減少,但煩悶感卻增加。這是邪氣將要潰散,但陰氣尚未恢復,脾胃虛弱,心火旺盛的徵兆。因此,用阿膠雞子黃湯來瀉南補北,加上生地黃來清熱瀉火,用苦寒藥物來緩和其寒涼,用石斛來養胃,期望他能安穩入睡,這樣就可以沒有後顧之憂了。

三方,小川連(八分),泡黃芩(六分),杭白芍(三錢),東阿膠(三錢,另燉),細生地(四錢),金石斛(二錢),生甘草(七分),雞子黃(一杯,後納,攪勻),河水先煎六物一盞,復渣再煎一盞,去渣,內砂罐中,先以膠衝入和勻,復納雞子黃攪勻,先服一盞,余藥隔水燉之,逾六小時再服。

白話文:

三方:

小川連(0.8 兩),泡過的黃芩(0.6 兩),杭白芍(3 錢),東阿膠(3 錢,另行燉化),細 生地(4 錢),金石斛(2 錢),生甘草(0.7 兩),雞蛋黃(1 杯,最後加入,攪拌均勻)。

先用河水煎煮前面六味藥,煎取一碗藥液。將藥渣再次煎煮,再取一碗藥液。去掉藥渣,把藥液放入砂鍋中。先用東阿膠衝入並攪拌均勻,然後加入雞蛋黃攪勻。先服用一碗藥液,剩下的藥液隔水燉服。六小時後再服用。

四診,昨夜安眠,熱未全退,焦苔去而轉黃,底仍掀紅,脈左平靜,右寸關仍搏指,乃上焦餘邪未淨。改以竹葉石膏湯,加細生地、金石斛,義取甘涼,可許來朝熱退。

白話文:

四診: 昨夜睡眠安穩,發熱尚未完全退去。舌苔已從焦黃轉為淡黃,但舌根仍有發紅現象。脈象:左手脈搏平穩,右手寸關脈仍跳動有力。這說明上焦餘邪尚未完全清除。

治療: 改服竹葉石膏湯,並加入細生地、金石斛。這些藥物具有清涼之效,可以促進發熱消退。預計明天發熱情況應會好轉。

四方,鮮竹葉(二十片),生石膏(五錢),仙半夏(錢半),西洋(參一錢),水炙草(七分),揀麥冬(二錢),細生地(四錢),金石斛(三錢),米泔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四合湯:

  • 鮮竹葉:20片
  • 生石膏:5錢
  • 仙半夏:0.5錢
  • 西洋參:1錢
  • 水炙草:0.7分
  • 揀麥冬:2錢
  • 細生地:4錢
  • 金石斛:3錢

以上藥材用米泔水煎服。

五診,昨服甘涼,正當三候,天明津津汗出,熱退,舌紅亦淡,苔黃未淨,知其內熱無多,且知飢啜粥,胃氣漸開,一意甘涼。前方再進,當此九仞之功,謹當加意防護。另囑日啜京腿清湯,借血肉有情之品,食養盡之,再為善後之策。

白話文:

昨天服用了清涼的中藥,現在是藥效的第三個階段。今天早上,病人感到身體輕盈,出汗,熱度退去,舌頭發紅但顏色變淡,舌苔發黃但尚未完全乾淨。這說明體內的熱量已經消退了很多。並且,病人開始感到饑餓,可以喝粥了,這表明胃氣正在恢復。

因此,繼續服用清涼的中藥是必要的。現在已經完成了大部分治療,但仍然需要小心護理。另外,囑咐病人每天喝點牛骨清湯,利用骨肉這些有生機的食物來補充營養,為後期的康復做準備。

效果,停藥數日,十八潮熱又作,口苦,苔復黃厚,耳根發頤,掀硬紅腫。此因畏藥停診,失於善後,且連日進谷,正氣勝而餘熱自尋出路也。此時水仙難覓,紅腫之處,囑以醋磨金果欖濃汁搽之,方擬梔豉合溫膽,去生薑橘皮,用生草,加金銀花連翹赤小豆,仿食復法,兼清上焦而愈。

白話文:

效果,停藥幾天後,潮熱又發作了,口苦,舌苔又變厚黃,耳根又腫脹發紅,耳朵硬硬腫腫的。這是因為害怕藥物而停藥,沒有做好後續治療,而且連續幾天進食,正氣變強,餘熱就自己找出口了。現在水仙花難以找到,紅腫的地方,囑咐用醋磨金果欖的濃汁擦拭,打算用梔子、豆豉合劑溫膽,去除生薑、橘皮,用生草,加入金銀花、連翹、赤小豆,仿照食復法,同時清熱上焦而痊癒。

處方,黑山梔(一錢),炒香豉(錢半),炒竹茹(二錢),雲茯苓(三錢),鮮半夏(二錢),炒枳實(錢半),天花粉(二錢),生甘草(七分),金銀花(三錢),青連翹(二錢),赤小豆(三錢,杵),河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黑山梔子:1錢
  • 炒香豉:1.5錢
  • 炒竹茹:2錢
  • 雲茯苓:3錢
  • 鮮半夏:2錢
  • 炒枳實:1.5錢
  • 天花粉:2錢
  • 生甘草:0.7錢
  • 金銀花:3錢
  • 青連翹:2錢
  • 赤小豆(搗碎):3錢

用法: 用河水煎煮後服用。

廉按:此係少陰伏暑,累及陰維,故先實其陰以補不足,繼瀉其陽以退伏熱,仿長沙少陰篇中豬膚復脈黃連阿膠諸方之例,前哲程郊倩輩善用此法,前後五方,亦均清穩。

白話文:

廉認為:這是少陰伏熱,累及陰維,所以先實其陰以補不足,接著瀉其陽以退伏熱,仿效長沙少陰篇中豬膚復脈黃連阿膠等方的例子,前輩程郊倩等人善用此法,前後五方,也都很清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