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44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44)

1. 伏暑案(內科)

何拯華(紹興同善局)

病者,王珊卿,年三十四歲,住潞家莊。

病名,伏暑。

原因,夏季吸受暑氣,為濕所遏,潛伏膜原,至秋後新涼逗引而發。

白話文:

患者是王珊卿,三十四歲,住在潞家莊。

病名是伏暑。

原因是夏季吸入暑氣,被濕氣阻滯,潛伏在膜原,到了秋季後因新涼引發而出。

證候,初起惡寒發熱,午後夜間較重,狀似瘧疾而不分明,噁心胸悶,口乾不喜飲,至晨得汗,身熱始退,而胸腹之熱不除。日日如是,已有一候。

診斷,脈右緩滯,左浮滯沉數,舌苔白膩而厚。脈證合參,此膜原濕遏熱伏,伏邪欲達而不能遽達也。

白話文:

一開始出現惡寒發燒,下午和晚上症狀加重,類似瘧疾但不太明顯。病人會有噁心、胸悶、口乾但不想喝水。到了早上會出汗,身體發熱的現象才會緩解,但胸腔和腹部的燥熱感不會消失。這種情況每天持續發生,已經有一個多月了。

療法,仿達原飲加減,故用樸、果、檳榔開濕鬱以達原為君,梔、翹、蒿、薷涼透伏暑為臣,然猶恐其遏而不宣,又以蘆根、細辛為佐,助其清宣疏達,使以荷梗者,不過取其清芬消暑,通絡利溺耳。

白話文:

這種療法類似「達原飲」,所以使用朴硝、芒果、檳榔來祛除濕氣,疏通經絡,這是主要的藥材。梔子、翹柏、蒿草、薷草具有清涼的作用,能夠解除體內的暑熱,這是輔助的藥材。但仍擔心藥效會被阻滯,因此再加入蘆根和細辛,幫助藥物發揮清熱、疏通的作用。使用荷梗,只是為了取其清香消暑、通絡利尿的作用。

處方,薄川樸(一錢),草果仁(八分),海南子(錢半),焦山梔(三錢),青連翹(三錢),青蒿腦(錢半),西香薷(一錢),鮮荷梗(五寸,切),活水蘆筍(二兩),北細辛(五分),先煎清湯代水。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薄荷(1錢)
  • 草果(8分)
  • 南棗(0.5錢)
  • 炒梔子(3錢)
  • 綠連翹(3錢)
  • 青蒿素(0.5錢)
  • 香薷(1錢)
  • 鮮荷花梗(5寸,切碎)
  • 活水蘆筍(2兩)
  • 細辛(5分)

使用方法:

先用細辛煎煮清湯,代水使用。

次診,疊進兩劑,達膜原而解外邪,外邪解而熱不除,汗自出,不惡寒,反惡熱,口轉渴,便閉溺黃,苔轉黃糙,脈右轉浮洪,左轉浮數。此伏暑發現,邪從陽明經腑而外潰也。法當表裡雙解,仿涼膈散加減。

白話文:

第二次看診,加開兩劑藥,目的是打通經絡,驅除外來的邪氣。但外邪解除後,熱氣還沒有消退,自發出汗,不畏寒,反而怕熱,口乾舌燥,大便不通且小便發黃,舌苔轉為黃糙,脈象右邊轉為浮洪,左邊轉為浮數。這是伏暑發作,邪氣從陽明經腑外部發散出來所致。治療方法應同時疏散表裡,採用涼膈散加減法。

處方,焦山梔(三錢),青連翹(三錢),青子苓(錢半),青蒿腦(錢半),陸氏潤字丸(三錢),拌飛滑石(六錢,包煎),鮮竹葉(卅片),燈心(五小帚)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焦山梔子,3錢
  • 青連翹,3錢
  • 青皮茯苓,1.5錢
  • 青蒿腦,1.5錢
  • 陸氏潤字丸,3錢
  • 飛滑石(包起來煎),6錢
  • 鮮竹葉,30片
  • 燈心(分成5小束),5小束

三診,胸腹痞滿,按之軟而作痛,大便解而不多、或略多而仍覺不爽,溺赤澀、或黃濁。此由濁熱黏膩之伏邪,與腸中糟粕相搏,宜用加味小陷胸湯,加陸氏潤字丸,寬胸脘以緩通之。

白話文:

在診斷「三診」中,如果患者胸腹感覺脹滿,按壓時發軟並疼痛,大便通暢但次數不多,或大便次數略多但仍覺不暢,小便赤黃混濁或呈暗紅色。這是由於體內濁熱黏膩之邪氣鬱積,與腸道中的宿便結合所致。治療時宜使用加味小陷胸湯,並搭配陸氏潤字丸,以擴寬胸腹,促進排便。

處方,栝蔞仁(五錢,杵),竹瀝半夏(二錢),小川連(一錢),小枳實(二錢),陸氏潤字丸(三錢),拌滑石(六錢,包煎)

白話文:

處方:

  • 栝蔞仁:5錢,研成細末
  • 竹瀝半夏:2錢
  • 小川連:1錢
  • 小枳實:2錢
  • 陸氏潤字丸:3錢
  • 滑石:6錢,包裹煮沸

先用鮮冬瓜皮子四兩、西瓜翠衣二兩、煎湯代水。

白話文:

先用新鮮冬瓜皮四兩和西瓜青皮二兩,將它們煮成湯,用湯水代替白開水喝。

四診,連進兩劑,服一煎,大解一次,再服再解,不服不解,如此服四次,大解亦行四次,而伏邪解而不盡,熱仍減而不退。惟舌紅苔薄而無質地,脈轉小數,乃邪少虛多,陰虛火亢之候。法當增液救陰,肅清餘熱,仿甘露飲加減。

白話文:

在進行四診後,連續服用兩劑藥,每服一劑,大便一次,再服再大便,不服用就不大便,這樣連續服用四次,大便也排了四次,但潛伏的邪氣並未完全排出,體內的熱症雖然減輕但並未消退。現在患者舌苔薄紅,沒有津液,脈搏變小變細,說明邪氣較少,虛弱較多,是陰虛火旺的徵兆。治療方法應以滋陰清熱為主,可以參考加味甘露飲方。

處方,鮮生地(六錢),鮮石斛(三錢),淡天冬(錢半),原麥冬(錢半),西洋參(錢半),青蔗漿(一瓢),雅梨汁(兩瓢),熟地露一兩,三汁同沖

先用炒香枇杷葉(一兩,去毛筋淨),鮮茅根(二兩,去皮),煎湯代水。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鮮生地:六錢
  • 鮮石斛:三錢
  • 淡天冬:半錢
  • 原麥冬:半錢
  • 西洋參:半錢
  • 青蔗汁:一瓢
  • 雅梨汁:兩瓢
  • 熟地露:一兩

將青蔗汁、雅梨汁和熟地露混合在一起沖服。

效果,疊服三劑,得育陰墊托,從中下焦血分復還氣分,先一日出涼汗,繼發白㾦而熱始全除,胃氣漸復而愈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劑的作用是,連續服用三劑,可以滋養陰分,固攝下焦,使氣血恢復平衡。服用後,先會出一身冷汗,接著出現白帶,最後熱症完全消失,胃氣逐漸恢復,病情痊癒。

廉按:《素問》謂「逆夏氣則傷心,秋為痎瘧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。」此即經論伏暑晚發之明文也。故病發於處暑以後者,名曰伏暑,證尚淺而易治。發於霜降後冬至前者,名曰伏暑晚發,病最深而難治。其伏邪往往因新邪引發,如葉香岩先生曰:「伏暑內發,新涼外束,秋冬之交,確多是症,或因秋燥,或因冬溫,觸引而發者,數見不鮮。」此案暑伏膜原,乃腹統膜空隙之處,必先明又可九傳之理由,而後能治伏暑。

白話文:

廉按:《素問》中提到:「夏季不注意保養,會傷到心臟,秋天容易得瘧疾,這個季節收成會比較少,冬天會重病。」這段經文非常明確地說明瞭伏暑的晚期發作。

所以,病情在處暑後發作的,稱為伏暑,症狀較輕,容易治療。在霜降後冬至前發作的,稱為伏暑晚發,病情最嚴重,也最難治療。

伏邪通常是由於新的邪氣引發,就像葉香巖先生所說的:「伏暑在體內發作,新的寒邪在體外束縛,秋冬之際,這種情況確實很多,有的可能是因為秋天乾燥,有的可能是因為冬天溫暖,這些因素都可能觸動伏暑發作,而且這種情況並不少見。」

本案中的暑伏膜原,是指腹腔膜的空隙處,治療伏暑時必須先了解這種空隙傳導的原因,纔能有效治療。

前後四方,於伏暑治法,已略見一斑矣。至若伏暑解期,以候為期,每五日為一候,非若傷寒溫邪之七日為期也。如第九日有涼汗,則第十日熱解,第十四日有涼汗,則第十五日解,如無涼汗,又須一候矣,以熱解之先一日,必有涼汗。此余所歷驗不爽者也。

白話文:

在處理中暑的治療方法中,基本上已經概略說明瞭各種情況。至於中暑的解除期,是以病情好轉的徵兆為準則,每五天為一個候期,並不像傷寒的溫邪之氣以七天為一個候期。例如:在第九天出現涼汗,則第十天會退燒;在第十四天出現涼汗,則第十五天會退燒。如果沒有涼汗,就需要再等候一個候期。因為在退燒的前一天,一定會出現涼汗。這些都是我親自驗證過的,從未出現過誤差。

袁桂生(住鎮江京口)

病者,陳祝山,年約三十歲,住本鎮。

病名,伏暑。

原因,今年七月患伏暑病,延某醫診治,服藥四五日不效。

證候,壯熱頭疼,胸悶,咽喉作燥,口渴溲赤,大便七八日不通。

診斷,脈數,舌絳,苔薄焦燥無津。蓋暑熱蘊伏腸胃熱結之病。

療法,當先通大便,以解腸胃之焚。

白話文:

袁桂生(住鎮江京口)

**病者:**陳祝山,年約三十歲,住本鎮。

**病名:**伏暑。

**原因:**今年七月患伏暑病,延請某位醫生診治,服用藥物四五天不見效。

**證候:**身體發熱頭疼,胸悶,咽喉乾燥,口渴小便赤紅,大便七八天不通。

**診斷:**脈搏跳動頻數,舌頭紅絳,舌苔薄而乾燥無津液。這是暑熱蘊積在腸胃,導致熱結的病症。

**療法:**應當先通利大便,以解除腸胃的熱結。

處方,生錦紋(二錢),元明粉(三錢),生枳殼(二錢),淡黃芩(二錢),原麥冬(二錢),天花粉(二錢),生甘草(五分)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生錦紋(2錢)
  • 元明粉(3錢)
  • 生枳殼(2錢)
  • 淡黃芩(2錢)
  • 原麥冬(2錢)
  • 天花粉(2錢)
  • 生甘草(0.5錢)

次診,此藥服後,得大便兩次,熱全退,頭痛亦輕,舌苔轉白膩,脈緩不數,小便仍紅,知飢欲食。乃易方以清潤等品,以解餘邪。

白話文:

第二次看診時,這位病人服用藥物後,大便通暢兩次,發熱症狀完全消失,頭痛也減輕了,舌頭上的苔變成了白色膩狀,脈搏緩慢有力,小便還是發紅,病人感到飢餓想吃東西。於是,我調整了藥方,加入了清潤的藥材來解除殘餘的病邪。

次方,青連翹(三錢),生苡仁(三錢),佩蘭葉(一錢),川貝母(二錢),北沙參(三錢),天花粉(三錢)

白話文:

配方:

青連翹:3 錢

生苡仁:3 錢

佩蘭葉:1 錢

川貝母:2 錢

北沙參:3 錢

天花粉:3 錢

三診,越兩日,又復發熱,口渴胸悶,是餘邪欲出也。以小陷胸湯合小柴胡湯加減。

白話文:

隔了兩天後,發熱加重,口渴胸悶,表明殘餘的病邪想排出體外。使用「小陷胸湯」與「小柴胡湯」合用,並根據情況加減藥味。

三方,栝蔞仁(四錢,杵),小川連(一錢),仙半夏(錢半),淡黃芩(錢半),青連翹(三錢),全青蒿(二錢),生甘草(五分),川柴胡(八分)

效果,接服兩劑,得汗而安。

白話文:

三方(一劑方劑)

  • 細辛(四錢,搗碎)
  • 連翹(一錢)
  • 半夏(半錢)
  • 黃芩(半錢)
  • 青連翹(三錢)
  • 青蒿(二錢)
  • 甘草(五分)
  • 柴胡(八分)

說明,大凡應用硝黃之病,決非他藥所能代,若畏而不用,必致纏延誤事。但須辨認真切,用之有方,不可顢頇孟浪耳。

白話文:

凡是用硝黃治療的疾病,絕對不是其他藥物可以代替的。但必須仔細辨別,根據方法使用,不能馬虎大意。

廉按:此熱結胃腸,伏暑實證之治法。故初用調胃承氣湯加味直清陽明,僅得大便兩次,伏熱已退。退而不淨,輕用清潤,重用苦辛通降,肅清餘熱而痊,尚屬伏暑之輕淺證。初中兩方,皆用漢方加減,可謂得力於《傷寒論》之古方學派者矣。

白話文:

廉先生認為:這是一種胃腸實熱鬱結,伏暑實證的治療方法。所以,一開始使用調胃承氣湯加減,直接清除陽明經的熱邪,只排了兩次大便,伏熱就已經減退。熱邪消退後,但體內並不完全乾淨,於是使用清潤的藥物,搭配苦辛通降的藥物,去除殘餘的熱邪而痊癒,這屬於伏暑的輕微證候。前兩方的用藥都是漢方加減,可說是得力於《傷寒論》這個古方學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