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42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42)

1. 伏暑案(內科)

袁桂生(住鎮江京口)

病者,金峙生令堂,年近五旬,住本鎮。

病名,伏暑。

原因,夏令疊受暑氣,為濕所遏,伏而不發,至深秋感受燥氣而發病。

證候,發熱身痛,溲熱胸悶。

診斷,脈滑、舌苔白膩,此暑為濕遏蘊伏不能外達之症也。

療法,開濕透熱,以三仁湯加味。

白話文:

袁桂生(住鎮江京口)

病人:金峙生的母親,年近五十歲,住在鎮江。

病名:伏暑。

病因:夏季多次受到暑氣,被濕氣阻礙,潛伏不發,直到深秋感受燥氣才發病。

症狀:發熱、身體疼痛、小便熱、胸悶。

診斷:脈象滑,舌苔白膩,這是暑氣被濕氣阻礙,蘊藏在體內無法外達的症狀。

治療方法:使用三仁湯加味,以利於化濕透熱。

處方,光杏仁(三錢),生苡仁(四錢),白蔻仁(六分,沖),全青蒿(錢半),青連翹(三錢),焦山梔(三錢),佩蘭葉(錢半),嫩桑梗(兩尺,切寸)

白話文:

處方:

  • 杏仁(3錢)
  • 生苡仁(4錢)
  • 白蔻仁(6分,沖泡)
  • 全青蒿(1.5錢)
  • 青連翹(3錢)
  • 焦山梔(3錢)
  • 佩蘭葉(1.5錢)
  • 嫩桑梗(2尺,切成寸段)

次診,接服兩劑,熱愈甚,口渴心煩,舌苔轉燥,脈亦轉數,此伏熱蘊伏甚重也。治以清透伏暑為君,兼顧陰液。

白話文:

進行第二次看診,服用了兩劑藥物後,熱度反而更嚴重,有口渴心煩的症狀,舌苔變得乾燥,脈象也比之前更快速。這表示伏熱蘊藏得很嚴重。治療時應以清熱祛暑藥物為主,同時也要兼顧保護陰液。

次方,淡黃芩(三錢),栝蔞皮(三錢),地骨皮(三錢),全青蒿(二錢),白知母(四錢),鮮生地(一兩),青連翹(三錢),銀柴胡(二錢),漢木通(一錢),水蘆根(一兩,去節),鮮茅根(一兩,去皮),另加雅梨汁一酒鍾和服。

白話文:


藥方:

  • 淡黃芩(3錢)
  • 栝蔞皮(3錢)
  • 地骨皮(3錢)
  • 全青蒿(2錢)
  • 白知母(4錢)
  • 鮮生地(1兩)
  • 青連翹(3錢)
  • 銀柴胡(2錢)
  • 漢木通(1錢)
  • 水蘆根(1兩,切段)
  • 鮮茅根(1兩,去皮)

用法:

將所有藥材加水煎煮,加入雅梨汁一杯,趁熱服用。

三診,一劑熱少平。二劑後,病人忽戰慄惡寒,震動床帳,蓋欲作戰汗。病家誤會謂藥之誤,議延他醫,幸其弟陶駿聲君來告,速余往救。予謂此戰汗也,病退之機,不可妄動。及予至其家,則戰慄已止,身出大汗,而脈靜身涼,神氣亦甚安靜,但覺疲倦而已。隨用薄粥湯與飲,以扶胃氣。

白話文:

經過三次診察,第一劑藥症狀好轉平穩。第二劑藥後,病人突然感到戰慄發冷,牀帳都為之震動,好像是想要出戰汗。病人誤以為是藥物出了問題,要找其他醫生。幸好病人的弟弟陶駿聲先生來告訴我,請我趕緊去救治。我說這是戰汗,是病情好轉的徵兆,不要輕舉妄動。等到我到病人家中時,戰慄已經停止,身上出了大量的汗,脈搏平穩,身體涼爽,精神也很安穩,只是感到疲倦而已。於是讓病人喝了點稀粥湯,以扶助胃氣。

三方,北沙參(三錢),原麥冬(三錢),蘇百合(二錢),生苡仁(四錢),鮮石斛(三錢),天花粉(三錢),雲茯苓(三錢),清炙草(五分)

效果,調養數日而痊。

白話文:

三方飲

  • 北沙參(15克)
  • 原麥冬(15克)
  • 蘇百合(10克)
  • 生苡仁(20克)
  • 鮮石斛(15克)
  • 天花粉(15克)
  • 雲茯苓(15克)
  • 清炙草(2.5克)

廉按:暑為濕遏,初起邪在氣分,即當分別濕多熱多。濕多者,治以輕開肺氣為主,肺主一身之氣,氣化則濕自化,即有兼邪,亦與之俱化。濕氣瀰漫,本無形質,直用體輕而味辛淡者治之,辛如杏仁、蔻仁、半夏、厚朴、蓉梗,淡如苡仁、通草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之類,啟上閘,開支河,導濕下行以為出路,濕去氣通,布津於外,自然汗解。此案初用三仁湯加減,即是開濕鬱之法。

白話文:

廉指出:中醫認為暑邪是濕邪阻滯所致,初期邪氣在氣分,應根據濕熱多少來辨證治療。濕氣較多者,治療主在輕微宣發肺氣。肺主全身之氣,肺氣通暢,濕氣自然轉化,即使有伴隨的邪氣,也會一起轉化。濕氣彌漫無形無質,應使用輕盈辛淡的藥物治療,如杏仁、蔻仁、半夏、厚朴、蓉梗等辛味藥,以及苡仁、通草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等淡味藥。這些藥物能開啟上方的閘門,疏通支流,引導濕氣下行,濕氣去除,氣血通暢,津液佈散於外,自然發汗解表。本案初期使用三仁湯加減方,正是遵循了宣發濕鬱的原則。

迨至濕開熱透,當然以泄熱為首要,所難者戰汗一關耳。其人正氣足,則戰汗出而解,不足,雖作戰而邪汗不出,非邪閉,即氣脫矣,幸而戰慄一止,身出大汗而脈靜身涼,可用清養胃陰法以善後。

白話文:

等到濕氣化開,熱毒透發,自然應以清熱為首要任務,難處在於過關時會出虛汗。如果這個人正氣充足,則虛汗出透後便會解熱;如果正氣不足,即使努力出虛汗,病邪的汗液也不會排出,不是邪氣閉住了,就是正氣脫竭了。如果幸運戰慄一停,隨即大量出汗,脈象平靜,身體清涼,可以用清養胃陰的方法來善後處理。

王經邦(住天台柵門樓)

病者,王士云妻,年四十三歲,住寧海東路王家。

病名,伏暑。

原因,暑邪內伏,至九月初旬遇風而發。

證候,獨熱無汗,晝夜引飲(吃茶五六壺),唇焦齒槁,舌苔灰燥。

白話文:

**患者:**王士雲的妻子,43歲,住寧海東路王家。

**病名:**中暑。

**病因:**暑氣內伏,到九月初旬遇到風寒而發病。

**症狀:**單純發熱無汗,白天晚上一直喝茶(大約喝了五六壺),嘴唇乾燥,牙齒枯燥,舌苔灰白乾燥。

診斷,脈實大。此脈證當兼解肌,方可除根,若有汗,僅用白虎湯,不可再加解肌。

療法,白虎湯參以解肌。

白話文:

診斷來看,脈搏有力且洪大。這種脈象表明需要同時解除肌肉緊張和排除病根,如果已經出汗,只用白虎湯就可以了,不要再加解除肌肉緊張的藥物。

處方,生石膏(八錢),生知母(三錢),生甘草(八分),粉葛根(一錢),桔梗(二錢),蘇薄荷(二錢),淨連翹(三錢),淡竹葉(三錢),天花粉(三錢),蟬衣(八分)

效果,一劑得效,三劑即痊。

廉按:此清透伏熱之正法,辨證確,用藥當,自然投之輒效。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生石膏:8錢
  • 生知母:3錢
  • 生甘草:8分
  • 粉葛根:1錢
  • 桔梗:2錢
  • 蘇薄荷:2錢
  • 淨連翹:3錢
  • 淡竹葉:3錢
  • 天花粉:3錢
  • 蟬衣:8分

周小農(住無錫)

病者,陳姓,忘其年,住滬北珊家園。

病名,伏暑。

原因,當初發身熱時,醫不知其暑邪內伏,反謂為夾陰,治不應,改延予診。

證候,熱起面赤,口渴喜冷,自汗便通,溺短赤澀。

白話文:

周小農(住無錫)

病人姓陳,忘記自己的年紀了,住在上海北部的珊家園。

病人所患疾病是伏暑。

病因是,患者最初發病時出現發熱,當時的醫生誤以為是夾雜寒氣,並沒有診斷出是暑邪內伏,治療方法不對,因此病人才改延請我診治。

病症表現為:面部發紅,口渴且喜歡喝冷飲,自汗且大便通暢,小便量少且赤色且澀。

診斷,脈數苔黃。脈證均屬暑熱,且探足不冷,詢陽未縮,非夾陰也。予遂曉之曰:時當秋暑正酷,窗欞密關,人眠棉褥之上,人多氣蒸,悶甚不可耐,即此厚褥肩牖已足增病,無疾之人,尚不可耐,遑問其他。即督令啟旁窗,易關席。其家中先入之說,深以夾陰為慮。予又諄諄譬之曰:《內經》謂「治諸熱病,以飲之寒水,乃刺之,必寒衣之,居止寒處,身寒而止」云云。飲冷等固不可拘,穢熱之衣宜換,悶熱之處勿宜,否則必致輕者重,重者危矣。病家當時領會,聽余言而履行之。

療法,清透伏暑為君,展其氣機為佐。

白話文:

診斷: 脈搏快速,舌苔黃。脈象和症狀都屬熱症,腳也不覺得冷,問他陽氣沒有虛衰,所以不是陰陽兩虛。我於是告訴他:現在正是秋暑嚴熱的時候,門窗都關得緊緊的,人睡在鋪著棉褥的牀上,很多人都會覺得熱氣蒸騰,悶得受不了,就算這種厚厚的褥子、緊閉的門窗已經足以加重病情,更何況是沒有生病的人。要求他立即打開旁邊的窗戶,換掉閉塞的席子和褥子。他家裏人一開始擔心夾陰,我才細心勸說他:《內經》上說,「治療各種熱病,要給病人喝涼水,用針刺治療,衣服要穿保暖的,住所要選在陰涼的地方,病人感覺到冷了才會停止」,諸如此類。雖然不能完全拘泥於喝冷水之類的方式,但如果穿著髒熱的衣服、待在悶熱的環境中,那就難免會由輕症轉為重症,重症就會很危險了。病人當時便明白我的意思,聽從我的建議做了。

處方,青蒿腦(錢半),青連翹(三錢),銀花(錢半),焦山梔(三錢),廣鬱金(三錢,生打),片黃芩(錢半),飛滑石(四錢,包煎),川通草(一錢),生苡仁(三錢),白花(一錢)

白話文:

處方:青蒿腦半錢,青連翹三錢,銀花半錢,焦山梔三錢,廣鬱金三錢(生打),片黃芩半錢,飛滑石四錢(包煎),川通草一錢,生苡仁三錢,白花一錢。

先用活水蘆根(二兩),鮮刮淡竹茹(四錢),煎湯代水。

效果,二劑起伏漸輕,三劑即安。

白話文:

先用流動的清水沖洗蘆根(兩百克),然後把新鮮的竹茹(四十克)刮成細絲,一起熬煮出湯汁代替水。

廉按:此伏暑輕證之療法,妙在開通病家,督令啟窗易席,卻是一服大清涼散。方亦輕靈清穩,得力於葉法。

白話文:

趙廉按:這是治療輕微暑症的療法,妙在疏通患者的氣機,讓他們打開窗戶、更換蓆子,這實際上就是一服清涼安神的湯藥。方子也很簡便、穩妥,其功效在於中醫所謂的「葉法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