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41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41)
1. 伏暑案(內科)
葉鑑清(住上海)
病者,馬芹甫先生。
病名,伏暑。
原因,暑濕內伏,新涼外襲,伏邪乃乘機觸發。
白話文:
患者是馬芹甫先生。
病名為伏暑。
病因是暑濕在體內潛伏,加上新涼的天氣從外部影響,使得潛伏的邪氣有機會發作。
證候,發熱凜寒,得汗不暢,三日不解,頭重作脹,胸脘作悶,口甜嘔惡,渴不喜飲,寐少便閉,溺赤短少。
白話文:
症狀:
發燒伴有畏寒,出汗不暢快,持續三天不消退。
頭部沉重脹痛,胸腹部悶脹。
口中有甜味,噁心嘔吐。
口渴但不愛喝水。
睡眠少,大便不通暢。
小便量少,顏色偏紅。
診斷,舌苔黃膩根厚,脈右濡細數而不揚,左弦數。此暑濕鬱伏腸胃,新涼乘襲肌腠,分布表裡,病勢方張之候也。
白話文:
診斷: 舌苔黃膩而舌根厚,脈象右側浮滑細數且不顯揚,左側弦緊數快。這是暑熱濕邪鬱積於腸胃,新鮮寒涼侵襲皮膚肌肉,病邪分佈於表裡,病情正在發展的時候。
療法,表裡雙解,故用豆豉、蘇梗、薄荷解散外邪,二陳化濕和胃,分治表裡為君,厚朴、枳實寬中達下為臣,余藥均芳香宣泄,化濁清暑,用以為佐使也。
白話文:
治療方法從表(外證)裡(內證)兩方面著手,所以使用豆豉、蘇梗、薄荷來驅散外邪,二陳湯(茯苓、陳皮)化濕和胃,分治表裡為主要藥物,厚朴、枳實寬中導下為輔助藥物,其他藥物都具有芳香宣發、化濁清暑的作用,作為佐使藥。
處方,淡豆豉(三錢),帶葉蘇梗(錢半),制川樸(一錢),赤茯苓(四錢),梗通草(一錢),薄荷葉(八分,後入),法半夏(錢半),生枳實(錢半),廣陳皮(錢半),佩蘭葉(錢半),廣鬱金(錢半),鮮荷梗(一尺,去刺)
白話文:
淡豆豉三錢,帶葉蘇梗錢半,制川樸一錢,赤茯苓四錢,梗通草一錢,薄荷葉八分(後入),法半夏錢半,生枳實錢半,廣陳皮錢半,佩蘭葉錢半,廣鬱金錢半,鮮荷梗一尺(去刺)。
次診,昨夜得暢汗後,形凜己和,身熱不壯,頻轉矢氣而不大便,小溲短赤,胸痞頭脹,口甜干膩,舌苔如昨。外感之新邪雖從汗解,內伏之暑濕正在鴟張,兼之大便四日未行,從中夾食夾滯,所以舌苔根厚,轉矢氣奇臭,脈右數而不揚,左弦數較大於右。慎防傳變,當以疏通腸胃,下達大便為要著,宗達原飲、二陳湯加減治之。
白話文:
再次診斷:
昨天晚上出了大汗之後,身體已經不再發冷,發熱也不像之前那麼嚴重,經常放屁,但沒有大便,小便量少顏色發紅,胸部發悶,頭部脹痛,口裡感覺甜膩,舌苔和昨天一樣。
雖然外來的邪氣已經通過出汗解除了,但體內積聚的暑濕之邪正在發作,再加上四天沒有大便,導致體內夾雜著食物和毒素,所以舌苔的根部變厚,放的屁又臭又怪,脈搏右邊較快而不浮,左邊弦脈較快,且比右邊更明顯。
要小心病情發展,治療重點是疏通腸胃,促使大便排出,使用宗達原飲和二陳湯加減方進行治療。
次方,大豆卷(三錢),炒黃芩(錢半),製半夏(錢半),陳皮(錢半),佩蘭葉(錢半),制川樸(一錢),生枳實(錢半),赤苓(四錢),廣鬱金(錢半),花檳榔(錢半),瓜蔞仁(四錢,打,鮮荷梗一尺,去刺)
白話文:
處方:
- 大豆卷 三錢
- 炒黃芩 一錢半
- 製半夏 一錢半
- 陳皮 一錢半
- 佩蘭葉 一錢半
- 製川樸 一錢
- 生枳實 一錢半
- 赤苓 四錢
- 廣鬱金 一錢半
- 花檳榔 一錢半
- 瓜蔞仁 四錢(去殼)
- 鮮荷梗一尺(去刺)
三診,前達膜原之結,化表裡之邪,大便已通,溏而不爽,津津有汗,溲赤而短,熱勢暮分較甚,脘痞泛惡稍和,口甜渴不喜飲,舌黃根苔稍化,杳不思食,少寐神煩,腸胃伏邪正盛,垢滯雖達,濕熱仍蘊蒸不化,脈左大較平,右部較揚,數則右甚於左。病情淹纏,一定之理,治再分化,不生傳變方妥。
白話文:
三次診斷:
前期,邪氣貫穿表裡,表邪化解,大便通暢,但仍然稀溏不淨,有津液外溢,盜汗,小便赤黃且量少,熱勢在傍晚時分較重,胃脘痞脹、噁心想吐的症狀有所緩解,口中有甜味,口渴但不想喝水,舌苔黃色,舌根苔蘚稍有化解,沒有食慾,睡眠較少且神思煩亂,腸胃中邪氣仍然旺盛,雖然已經排出了部分穢垢,但濕熱之邪仍未完全化解,脈象左脈較大而平穩,右脈較浮揚,脈數右脈大於左脈。
病情糾纏不休,有一定期限,治療應繼續分化邪氣,防止傳變,方為妥當之法。
三方,大豆卷(三錢),製半夏(錢半),姜竹茹(錢半),炒苡仁(四錢),淡黃芩(錢半),赤茯苓(四錢),生枳實(錢半),環粟子(三錢),建蘭葉(四片),制川樸(一錢),陳皮(錢半),通草(一錢)
白話文:
大豆卷三錢、製半夏一錢半、薑竹茹一錢半、炒苡仁四錢、淡黃芩一錢半、赤茯苓四錢、生枳實一錢半、環粟子三錢、建蘭葉四片、制川樸一錢、陳皮一錢半、通草一錢。
四診,伏暑挾濕,濕熱醞釀,內戀腸胃,外蒸肌表。今新涼己從汗解,宿垢已由便通,何以身熱不解,脘悶泛惡,口甜干膩,不飢少寐,便溏不爽,溺赤不多。良由濕熱兩邪合併,黏膩重濁,最難分化,舌苔黃膩,脈來右濡數,左弦數。是症既不能表,又不能下,惟有燥濕清熱,疏通腸胃,靜耐勿躁,方無他變。
白話文:
通過四診(望聞問切),得知患者是暑熱夾雜濕氣,濕熱之氣在體內醞釀,內在侵襲腸胃,外在蒸發至肌表。現在暑熱已過,汗水已排出,宿便也已通過排便排出,但患者為什麼身熱仍不退,胸口悶脹噁心,口中有甜膩感,不思飲食,睡眠減少,大便稀溏不暢,小便發紅量少?
這是因為濕熱兩邪相合,黏膩渾濁,難以分離所致。舌苔黃膩,脈象右側濡濕且數,左側弦緊且數。這種情況既不能發散表邪,也不能瀉下濕熱,只能燥濕清熱,疏通腸胃,保持靜心安定,勿躁勿急,才能防止病情惡化。
四方,姜川連(七分),赤茯苓(四錢),炒竹茹(錢半),梗通草(一錢),竹葉(錢半),制川樸(一錢),陳皮(錢半),炒苡仁(四錢),環粟子(三錢),建蘭葉(四片),法半夏(錢半),生枳殼(錢半)
白話文:
四物湯:
- 生薑(連皮)7 克
- 赤茯苓4 克
- 炒竹茹1.5 克
- 梗通草1 克
- 竹葉1.5 克
- 制川貝1 克
- 陳皮1.5 克
- 炒苡仁4 克
- 環栗子(芡實)3 克
- 建蘭葉4 片
- 法半夏1.5 克
- 生枳殼1.5 克
五診,表熱較淡,夜寐稍安,大便溏行,溺赤略長,伏邪似有化機,口味轉淡,渴喜熱飲,濕為黏膩之邪,熱乃無形之氣,交相熏蒸,鬱伏已久,無速化之法,脈右濡數,左弦數,脘悶泛惡等亦減於昨,再以清化。
白話文:
通過「五診」觀察,表面的熱象較淡,晚上睡眠稍微安穩,大便溏軟,小便顏色偏紅且稍長,潛伏的病邪似乎有化解的跡象,口味變得清淡,喜歡喝熱水。濕邪黏膩,熱邪是無形的氣,兩者交相燻蒸,鬱結已久,難以迅速化解。脈搏右側濡滑而數,左側弦緊而數,胸脘悶脹、噁心等症狀也比昨天減輕,繼續服用清熱化濕的藥物。
五方,姜川連(七分),法半夏(錢半),陳皮(錢半),生枳殼(錢半),通草(一錢),制川樸(八分),焦山梔(錢半),赤苓(四錢),炒苡仁(四錢),淡竹茹、葉(各錢半)
白話文:
組方:
- 生薑(連川烏,七分)
- 半夏(半錢)
- 陳皮(半錢)
- 生枳殼(半錢)
- 通草(一錢)
- 製川貝(八分)
- 焦山梔(半錢)
- 赤茯苓(四錢)
- 炒苡仁(四錢)
- 淡竹茹(半錢)
- 淡竹葉(半錢)
六診,病已八日,仍蒸熱不解,脘字痞悶,口淡干膩,所幸舌苔化薄,泛惡已平,濕熱淹纏,本意中事。脈來左尚和平,右濡數,不飢不納,胃病也,溺赤便溏,腸病也,再從腸胃治之。
白話文:
六個診斷方法中,病情已經持續了八天,仍然有發熱不退,胸悶腹脹,口淡黏膩。不過慶幸的是,舌苔變薄了,噁心嘔吐也緩解了。這説明溼熱纏綿,原本就是預料之中的事情。脈象方面,左手脈象較為平和,右手脈象濡滑且數,不餓也不想吃東西,這是胃病的表現。尿液發紅且大便溏瀉,這是腸病的表現。因此,接下來要繼續從腸胃方面進行治療。
六方,淡黃芩(錢半),法半夏(錢半),生枳殼(一錢),炒苡仁(四錢),淡竹葉(錢半),飛滑石(四錢,包煎),陳皮(錢半),廣鬱金(錢半),炒竹茹(錢半),大腹絨(三錢),豬、赤苓(各二錢),通草(一錢)
白話文:
六方
- 半錢 淡黃芩
- 半錢 法半夏
- 一錢 生枳殼
- 四錢 炒苡仁
- 半錢 淡竹葉
- 四錢 飛滑石(用紙包好煎煮)
- 半錢 陳皮
- 半錢 廣鬱金
- 半錢 炒竹茹
- 三錢 大腹絨
- 二錢 豬苓
- 二錢 赤苓
- 一錢 通草
七診,熱勢下午較甚,濕為陰邪,旺於陰分,舌苔日化,大便今日未行,溺赤脘滿,泛惡已平,口淡頭重,能寐不酣,能飲不多,濕熱邪濁,已有漸次退化之象,脈來右濡數。擬清熱不遏,化濕不燥為治。
白話文:
七項診斷結果:
- 體熱在下午加重。
- 濕氣為陰寒之邪,在陰氣重的時間表現較強,如晚上。
- 舌苔逐日消退。
- 今天還沒有大便。
- 小便發紅,腹部脹滿。
- 噁心嘔吐的症狀已經平息。
- 口味變淡,頭部發沉。
- 能夠入睡,但睡眠不深。
- 能夠喝水,但飲水量不多。
分析:
- 濕熱之邪毒正在逐漸消退。
- 右手脈象濡滑而數,說明體內有濕熱邪氣。
治療方案:
- 治療以清熱但不遏制、化濕而不燥熱為原則。
七方,淡黃芩(錢半),豬、赤苓(各二錢),生苡仁(三錢),陳皮(錢半),淡竹葉(錢半),清水豆卷(三錢),生枳殼(一錢),大腹皮(三錢),炒竹茹(錢半),茅根肉(三紮,去衣)
白話文:
七種藥材:
- 淡黃芩(半錢)
- 豬苓、赤苓(各二錢)
- 生苡仁(三錢)
- 陳皮(半錢)
- 淡竹葉(半錢)
- 清水豆卷(三錢)
- 生枳殼(一錢)
- 大腹皮(三錢)
- 炒竹茹(半錢)
- 茅根(三紮,去外皮)
八診,種種病機均隨熱勢為進退,熱緩則諸恙悉減,熱盛則頭眩神煩脘滿等亦進。所喜者大使通利,邪濁得以下達,舌苔尚黃膩,口渴不多飲,脈右濡數,左部亦現數象。濕熱黏膩,惟有逐漸清化,不生他變,可保無虞。
白話文:
八種診斷中,各種病因都隨著熱量的變化而變化:
- 熱量緩和,各種病狀就會減輕。
- 熱量旺盛,頭暈、焦躁不安、胃脹等症狀也會加重。
值得慶幸的是:
- 大便通暢,邪氣和濁氣得以排出體外。
- 舌苔仍然是黃色且油膩。
- 口渴但不喝很多水。
- 脈象右邊潮濕且快速,左邊也出現快速現象。
濕熱黏膩,只要逐步清熱利濕,不產生其他變化,就可以避免危險。
八方,清水豆卷(三錢),豬、赤苓(各二錢),生、熟苡仁(各三錢),生竹茹、葉(各錢半),茅根肉(三紮,去衣),淡黃芩(錢半),生枳殼(一錢),陳皮(錢半),通草(一錢),通天草(三錢)
白話文:
八味補腎利尿湯:
- 清水豆卷:3錢
- 豬苓:2錢
- 赤苓:2錢
- 生苡仁:3錢
- 熟苡仁:3錢
- 生竹茹:1.5錢
- 竹葉:1.5錢
- 茅根肉(去除外皮):3把
- 淡黃芩:1.5錢
- 生枳殼:1錢
- 陳皮:1.5錢
- 通草:1錢
- 通天草:3錢
九診,今晨熱勢已退,午後又來,來勢較輕,脘悶神煩頭眩等亦見平淡,小溲較長,夜寐較安,大便厚溏,渴喜熱飲,皆濕化熱退之佳兆也,脈右濡數,舌苔化薄。照此情形,交兩候,或可熱勢解清,治再肅化。
白話文:
今早發熱的症狀已經減輕,下午又出現,但比之前輕一些。胸悶、精神煩躁、頭暈等症狀也都緩解了。小便較多,晚上睡眠較好。大便比較稀溏,喜歡喝熱飲,這些都是濕熱消退的好兆頭。脈象右邊濡數,舌苔變薄。根據這些情況,過渡到兩個時間點,發熱的症狀可能會消退,治療可以再繼續促進濕熱化解。
九方,清水豆卷(三錢),赤茯苓(四錢),炒苡仁(四錢),炒竹茹(錢半),通草(一錢),炒黃芩(錢半),廣鬱金(錢半),陳皮(錢半),淡竹葉(錢半),燈心(三紮)
白話文:
清水豆卷三錢,赤茯苓四錢,炒苡仁四錢,炒竹茹一錢半,通草一錢,炒黃芩一錢半,廣鬱金一錢半,陳皮一錢半,淡竹葉一錢半,燈心三紮。
十診,熱勢又輕於昨,胃納稍展,邪勢日見退機。惟黏膩重濁之邪,一時不易肅清,口淡干膩,溺色深黃,舌苔亦黃,脈來濡數。病經十二日,無非濕熱留戀腸胃二經,清以化熱,淡以滲濕,佐以宣暢氣機,治法大旨如此。
白話文:
十次問診後,病人的熱象比昨天有所減輕,食慾也稍有改善,邪氣逐漸消退。然而,黏膩渾濁的邪氣一時難以清除,患者口淡口乾,小便顏色深黃,舌苔也發黃,脈象濡數。
自發病以來已過十二天,症狀表明濕熱之邪滯留於腸胃兩經。治療方法的基本原則是:清熱解毒,淡滲利濕,並輔以疏通氣機。
十方,法半夏(錢半),陳皮(錢半),炒竹茹(錢半),澤瀉(錢半),通天草(三錢),赤茯苓(四錢),炒苡仁(四錢),淡竹葉(錢半),通草(一錢),燈心(三紮)
白話文:
藥方
- 半夏:半錢
- 陳皮:半錢
- 炒竹茹:半錢
- 澤瀉:半錢
- 通天草:三錢
- 赤茯苓:四錢
- 炒薏仁:四錢
- 淡竹葉:半錢
- 通草:一錢
- 燈心草:三紮
十一診,暮分肌熱,至黎明得微汗而解,夜寐尚安,渴喜熱飲,口味作淡,舌根薄黃,胃納較展,舌苔淡黃,脈右尚濡數。邪勢日退,治再清化。惟腸胃之病,飲食由口入胃達腸,最宜謹慎。
白話文:
十一種症狀: 傍晚時分感到肌肉發熱,到了黎明時分出點小汗就能緩解,晚上睡得還算安穩,口渴喜歡喝熱飲,口味變淡,舌根部薄薄一層黃色,食慾比前幾天好些,舌苔淡黃,右手的脈象還是有些濕潤且快速。邪氣正在逐漸退去,治療方案仍以清化為主。但是對於腸胃疾病來說,飲食從口進入胃,再到達腸道,必須特別謹慎。
十一方,法半夏(錢半),陳皮(一錢),淡竹葉(錢半),通草(一錢),澤瀉(錢半),赤茯苓(四錢),生穀芽(三錢),炒竹茹(錢半),燈心(三紮)
白話文:
十一味藥方:
- 半夏(半錢)
- 陳皮(一錢)
- 淡竹葉(半錢)
- 通草(一錢)
- 澤瀉(半錢)
- 赤茯苓(四錢)
- 生穀芽(三錢)
- 炒竹茹(半錢)
- 燈心(三紮)
十二診,熱勢已淨,諸恙亦隨之而退,夜寐頗安,胃納漸展,脈象右軟,左弦細,神倦懶言。邪雖退,正未復,靜養調理,以冀早日痊愈。
白話文:
12 項診察:熱象已退,各種不適也跟著消失,夜晚睡眠比較安穩,食慾漸漸恢復,脈象右側較軟,左側較細且緊,精神倦怠懶得說話。雖然邪氣已退,但正氣尚未完全恢復,需要靜養調養身體,希望早日康復。
十二方,川石斛(三錢),赤苓(三錢),炒竹茹(錢半),生穀芽(三錢),燈心(三紮),宋半夏(錢半),陳皮(一錢),淡竹葉(錢半),通草(一錢),鮮稻葉(七片)
十三診,大便微溏,胃納大展,夜寐亦酣,精神較振,溺色淡黃,口不渴飲,脈仍軟弱。治再清養和胃。
白話文:
服用石斛、赤苓、炒竹茹、生穀芽、燈心、半夏、陳皮、淡竹葉、通草、鮮稻葉等藥物,並觀察到患者大便微溏、胃口大開、睡眠良好、精神較佳、尿色淡黃、口不渴、脈象仍弱。因此,繼續採用清養和胃的治療方案。
十三方,川石斛(三錢),白茯苓(三錢),穭豆衣(三錢),炒竹茹(錢半),鮮稻葉(七片),宋半夏(錢半),陳皮(一錢),焦穀芽(三錢),通草(八分),紅棗(三枚)
效果,此方服三劑,後即停藥,靜養月餘而痊。
白話文:
藥方名稱:十三方
藥材:
- 川石斛 3 錢
- 白茯苓 3 錢
- 穭豆衣 3 錢
- 炒竹茹 1.5 錢
- 鮮稻葉 7 片
- 宋半夏 1.5 錢
- 陳皮 1 錢
- 焦穀芽 3 錢
- 通草 8 分
- 紅棗 3 枚
廉按:伏暑挾濕,病勢反較伏暑化火為纏綿,往往一層解後,停一二日再透一層,且每有後一層之邪,更甚於前者,予曾數見不鮮矣。此案十三診而始告痊愈,可見伏邪之病勢糾葛,藥雖對症,斷難速效也。
白話文:
廉按:因為濕氣夾雜在暑熱之中,病勢反而比暑熱化火的情況更為纏綿。往往是治療好一層病症後,停個一兩天,又會透出一層新的病症。而且後一層的邪氣,往往比前一層更嚴重。我曾經多次見過這樣的病例。本案經過十三次診療才逐漸痊癒,可見這種伏邪的病勢十分糾結,即使用了對症的藥物,也很難迅速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