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38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38)

1. 虛寒痢案(內科)

楊德馨(住黑龍江育和堂藥號)

病者,高泰,年五十餘歲,山東蓬萊縣人。

病名,虛寒痢。

原因,先由寒鬱食積化瀉,繼則由瀉轉痢,前醫或用藿香正氣散加減,或用行氣兼苦寒藥,皆無效,而病勢轉劇。

白話文:

原因是,先由寒氣鬱結和食物積滯而導致瀉下,接著由瀉下轉變為痢疾。前來的醫生有的使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方,有的使用行氣和兼用苦寒藥物的方劑,都無效,病情反而加重。

證候,胸滿腹痛,飲食不欲咽,目雖赤,唇雖焦,而面色青白,晝夜下痢四十餘次,神識昏沉,默默不語,病延二十餘天,勢已垂危。

白話文:

症狀:

胸口脹滿,肚子疼痛,吞嚥困難,眼睛發紅,嘴脣發乾,但臉色青白,白天和晚上腹瀉超過 40 次,精神恍惚,不說話。病情已持續 20 多天,情況危急。

診斷,兩寸關脈大而無力,兩尺沉細。脈證合參,熱在上,寒在下,乃陰盛逼陽,陽不潛藏,真陽失守之危候,皆因屢投寒涼散劑,過傷脾腎所致也。

白話文:

診脈時,兩寸關脈脈象強大但無力,兩尺沉脈脈象細小。脈象與症狀綜合考慮,是熱在上面,寒在下,屬於陰氣旺盛逼迫陽氣,陽氣不能潛藏,真正的陽氣受到損傷的危險徵兆。這些都是因為多次服用寒涼的中藥散劑,過度損傷脾腎所導致的。

療法,又可有四損不可正治之法,勉用白通湯薤白,引火歸原為君,佐人尿、豬膽汁,清上焦之浮熱,力圖救濟,以盡人事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,還有四種損傷不可強求治療的方法,勉力使用白通湯加薤白,用引火歸原的藥材為主藥,輔以人尿、豬膽汁,清除上焦的浮熱,盡力搶救,以盡人事之責。

處方乾薑(三錢),黑附塊(二錢),炙甘草(一錢),薤白(二錢),人尿半(茶鍾),豬膽汁(兩滴,同沖),水煎涼服。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乾薑:三錢
  • 黑附子:二錢
  • 炙甘草:一錢
  • 薤白:二錢
  • 人尿:半茶杯
  • 豬膽汁:兩滴(沖服)

以上藥材加水煎煮,放涼後服用。

次診,一劑服後,一夜只瀉五六次。仍照原方服一劑,一日夜瀉四五次。又服一劑而瀉止,飲食能迸,脈搏沉緩無力,是氣血兼虛之象也。與人參健脾湯加減,以雙補之。

白話文:

第二次看診後,服下一劑藥後,一晚上只拉了五六次肚子。仍然按照原來的方子再服一劑,一天一夜拉了四五次。再服一劑,拉肚子就停止了,飲食可以消化,脈搏沉緩無力,這是氣血虛弱的表現。因此給予人參健脾湯加加減減,以雙重補益。

次方,別直參(三錢),生於術(三錢),浙茯苓(三錢),陳皮(二錢),車前(三錢),大熟地(二錢),蓮肉(三錢),神麯(三錢),焦楂(三錢),甘草(一錢)

白話文:

此方藥包含:

  • 別直參(三錢)
  • 生於術(三錢)
  • 浙茯苓(三錢)
  • 陳皮(二錢)
  • 車前(三錢)
  • 大熟地(二錢)
  • 蓮肉(三錢)
  • 神麯(三錢)
  • 焦楂(三錢)
  • 甘草(一錢)

效果,服人參健脾湯八劑,調養半月而痊。

廉按:凡病皆有寒熱虛實,首要辨明,隨證治之,不獨痢證為然也。如痢屬於氣血兩虛者,多起於胃腸運化不足,非起於腸內聚積病毒者,宜乎虛冷者溫化之,虛熱者清潤之,以調和胃腸氣液,為正當之治法。

白話文:

根據我的臨牀經驗,所有疾病都有寒性、熱性、虛證、實證之分,首先要辨明病症的性質,然後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治療,不只是痢疾這種病症。

比如痢疾屬於氣血兩虛的,大多是胃腸運化功能不足引起的,而不是腸道內細菌感染引起的,應該溫養虛寒體質的人,清潤熱虛體質的人,從而調和胃腸氣液,這是標準的治療方法。

若仍執濕熱積滯之例,妄謂不掃除腹內之病毒則病根不盡,宜投盪滌藥以廓清之,則其病益急,莫知所止,每死於肉脫厥冷困憊之下,此即由誤治致急證者也,此時之急證,與虛證相一致。今觀此案,非明證之彰彰者乎。方用白通加味,乃回陽固脫之法,龍、牡、石脂、禹糧等品亦可酌加,人參健脾,氣血雙補,善其後以調養而已。

白話文:

如果仍堅持濕熱積滯的觀點,胡亂認為不清除體內的病毒,病根無法拔除,應該服用瀉下通便的藥物以清除體內熱毒,那麼病情會更加嚴重,無法控制,最終死於全身衰竭、手腳冰冷的狀態。這是由於誤治導致急症的原因,而此時的急症與虛症是相同的。

現在審視這個案例,難道不是明明白白的證據嗎?方子採用白通湯加減,是回陽固脫的方法,也可以酌情加入龍骨、牡蠣、石脂、禹糧等藥物。人參可以健脾,同時補氣血,在治療後好好調理即可。

2. 虛寒久痢案(內科)

丁與人(住泰興舊武營西)

病者,傅和卿之子,年三齡,住泰興南門外東城腳。

病名,虛寒久痢。

原因,骨小肉脆,多食則脹,生質不足為素因,內傷生冷食滯為原因。

證候,下痢紅白,延二十餘日,面色㿠白,熱鬱腹脹,四肢不溫,大孔不合,痢下無度。

診斷,查問經過情形,中醫清熱運化,既不得其竅要,元氣已受蹂躪,西醫灌腸攻下,胃氣又被戕賊。西法中藥,咸以痢無止法,目為成例,病狀愈治愈重,中氣日虛一日,是以脈沉微欲絕,舌薄無華,乃脾腎大虛之候,深恐虛風一動,脫竭堪虞。

白話文:

診斷:

詢問病史後發現,中醫清熱降火的治療方法不得要領,導致元氣受損。西醫使用灌腸和瀉藥,又傷及了胃氣。中西醫都將腹瀉視為無法痊癒的絕症。隨著病情加重,中氣日益虛弱,因此脈搏微弱,舌苔薄而無華,這是脾腎極度虛弱的徵兆。擔心虛風一旦發作,會導致氣脫亡。

療法,勉用參附湯,甘溫大補元氣,力圖挽救。

處方,別直參(二錢,先煎),炮附片(錢半),水一大碗,煎至對摺,分四服,日夜各二次。

次診,進參附湯,身熱悉退,大孔亦合,痢下有節,陽氣有鼓舞之意,無如舌色邊尖紅燥,口渴思飲,飲水不多,非特陽氣被傷,陰分亦且受損,但補其陽,有孤陽獨發之慮,擬以陰藥配之。

白話文:

第二次就診時,服用參附湯後,體熱完全消退,大便形狀也恢復正常,腹瀉次數減少,陽氣似乎有所振奮。但舌頭邊緣發紅發乾,口渴想喝水,但喝水不多。這不僅可能是陽氣受損,陰分也受到了損害。如果只補陽氣,恐怕會出現「孤陽獨發」的情況(即陽氣過盛,導致陰不足的病理狀態)。因此,建議用陰性藥物與陽性藥物配合治療。

次方,別直參(錢半),炮附片(五分),生白芍(二錢),水炙甘草(八分),炒銀花(三錢),烏梅肉(一錢)

白話文:

二次方散:

  • 黨參(半錢)
  • 附子片(經過炮製,五分)
  • 生白芍(二錢)
  • 甘草(經過水炙,八分)
  • 炒銀花(三錢)
  • 烏梅肉(一錢)

三診,連進兩劑,納穀較多,痢下夾有薄糞,大腸得陽氣以通,胃陽賴陰氣以守。第腹痛未除,腸鳴漉漉,竊思水本無聲,風蕩則鳴,大腸為手陽明,胃為足陽明,均屬中土,厥陰為風木之臟,木乾土氣,腸胃水濕蕩之有聲,加以白珠青色,木賊顯然。擬以痛瀉要方,扶土瀉木,加鮮荷蒂以升清氣,清升濁降,此經旨之微妙也。

白話文:

在進行了三次診斷後,連續服用兩劑藥後,進食量增加,腹瀉中帶有少量固體糞便,表示大腸得到了陽氣的疏通,胃陽依賴陰氣的滋養。然而,腹痛尚未消除,腸鳴聲不斷。我認為,水本身是沒有聲音的,只有當風吹拂時才會發出聲音。大腸屬手陽明,胃屬足陽明,都屬於中土。厥陰則為風木之臟,木氣會耗損土氣,腸胃的水濕在木氣的影響下會發出聲音。再結合舌苔呈青白色,木邪顯著。因此擬用「痛瀉要方」,扶助土氣,瀉去木邪,再加入鮮荷蒂升提清氣。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,這就是經絡理論中微妙的原理。

三方,鵝頸天生術(二錢),炒白芍(二錢),防風(一錢),新會皮(錢半),銀花炭(三錢),鮮荷蒂(兩個,酒盅口大)

白話文:

三方

  • 鵝頸天生術(2 錢)
  • 炒白芍(2 錢)
  • 防風(1 錢)
  • 新會陳皮(半錢)
  • 銀花炭(3 錢)
  • 鮮荷葉蒂(2 片,大小如酒盅口)

效果,連服二劑,諸病悉退,穀食又增,繼以調養脾胃。數劑後,喜跳動,精神比前尤足。

廉按:太陰主裡,濕土用事,其臟性多陰少陽,過食生冷,傷脾陽而不能消積,積而不化,此寒痢之所由起也。醫者不辨其致病之原因,而仍執清熱攻蕩之套方,再四投之,勢必變症蜂起。

白話文:

譯文:

李時珍說:太陰脾經主掌人體內部,濕土主事,脾臟的性質陰多陽少。過量食用生冷食物,會損傷脾陽的溫化功能,導致食物不能消化,積久不化,從而導致寒痢。醫生如果沒有弄清病因,仍然沿用清熱攻蕩的慣常藥方,反覆使用,必定會導致病情加重,出現更多併發症。

嘗見屢服黃連,虛陽逼外,而反發虛熱虛斑者;亦有虛寒內擾,忽發除中,反驟能食而即斃者;有頻用大黃開腸洞泄,甚至大孔如洞,或發呃吐蛔者;亦有大黃丸吞下,反脹閉不通,陰氣上逆,而變中滿臌脹水腫者;凡此之類,未遑枚舉。此案病逾兩旬,手足不溫,大孔不合,下利無度,中氣下陷,窮必及腎,勢所必然。

白話文:

我曾經見過服了許多黃連,陽氣被逼出體外,反而出現虛熱、虛斑;也見過虛寒內擾,突然發作除中,反而猛吃食物後立即死亡;有的經常服用大黃,導致腸道開洞洩瀉,甚至大便孔洞如洞,或出現呃逆、吐出蛔蟲;還有服用大黃丸後,反而腹脹閉塞不通,陰氣上逆,導致腹脹水腫;像這樣的例子太多了,無法一一列舉。這個病人病情已超過二十天,手腳不溫,大便孔洞不能閉合,下痢不止,中氣下陷,按照病勢發展,最終必然會影響腎臟。

挽救之法,參附固所正用,此時關閘盡開,赤石脂禹餘糧亦可加入。次方增芍、甘、銀、梅,作甲己化土,酸甘斂陰之法,配合適度。妙在終用劉草窗法以收全功,隨機應變,可謂活潑潑地矣。

白話文:

搶救病人的方法,當然是以人蔘和附子為主要用藥。此時,由於關閘大開,赤石脂和禹餘糧也可以加入。再加入芍藥、甘草、銀耳和梅肉,以達到「甲己化土」、「酸甘斂陰」的效果,適度搭配使用。最妙的是最後使用劉草窗的方劑,以收取全功。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靈活應變,可謂生動靈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