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151)
二集 傳染病案 (151)
1. 鼠疫血瘀結核案
效果,共逾月餘,熱乃清而病愈。甚矣毒火之可畏也。
說明,西人發明鼠疫原因,由微生蟲,其形如杆,發於鼠死蝨飛,吸入傳染。又發明鼠疫起於鼠族本體之桿菌。吸入人之黏膜器、口鼻、生殖器及淋巴腺,發為急性熱疫之傳染病。考驗極真,防護法亦最密。然我國每年一埠中,如初現於某處者,轉移於別處,則前處消滅,歷歷不爽。誰畫其界線耶,或地力亦有轉運耶,抑鼠族亦有遷移耶。以此疑點,屢由譯者請教外國大醫,其說明尚少的解。
廉按:天津張壽甫君曰:孫真人《千金方》,謂惡核病者,肉中忽有核累,大如梅李核,小如豆粒,皮肉疹痛,壯熱□索惡寒是也。與諸瘡根瘰癧結筋相似。其瘡根瘰癧因瘡而生,似緩無毒。惡核病猝然而起有毒,若不治,入腹煩悶殺人。皆由冬受溫風,至春夏有暴寒相搏,氣結成此毒也。
觀此論所謂惡核,似即系鼠疫之惡核。觀其所謂冬受溫風,至春夏又感寒而發,又似愚所謂伏氣化熱,下陷少陰,由寒溫而變為鼠疫也。蓋伏氣化熱之後,恆有因薄受外感而激發者,由斯知鼠疫之證,自唐時已有,特無鼠疫之名耳。然鼠疫之名,非起自西人也。德州李保初《藥言隨筆》曰:滇黔兩粵,向有時疫癢子證,患之者,十中難愈二三,甚至舉家傳染,俗名耗子病,以其鼠先感受。如見有斃鼠,人觸其臭氣則病,室中或不見鼠時,證必流行。
所感病象,無論男女壯弱,一經發熱,即生癢子。或在腋下,或現兩胯兩腮,或痛而不見其形,遲則三五日,速則一晝夜即斃。辛丑夏,邑適有患此證者,診之,其脈輕則細數,重則伏澀,遂悟時證之由,其所以鼠先感受者,非有奇異之毒,實感天地之氣偏耳。以鼠穴居之性,晝伏夜動,藉地氣以生存,如地氣不達,陰氣失職,鼠失其養,即不能居,是以他徙,不徙則斃。人居陰陽氣交之中,必二氣均調,臟腑始順適無病。
設或二氣有偏,其偏之極,更至於孤獨,人處其間,即大為所累。是以天地之氣,通則為泰,塞則為否,泰則萬物生,否則萬物枯,此自然之理也。今即物性以證人病,則知二氣何者偏勝,補偏救弊,必能奏效。觀《藥言隨筆》之所云云,知滇黔兩粵,早有鼠疫之病,亦早知其病起點於鼠,而有鼠疫之名也。
民國十二年春,哈爾濱防疫官趙含章君報告原文,斯年鼠疫之病狀,染後三日至七日,為潛伏期。先有頭癰眩暈,食慾不振,倦怠嘔吐等前驅證。或有不發前驅證者,繼則惡寒戰慄,忽發大熱,達三十九至四十度以上,或稽留,或漸次降下,淋巴管發生腫脹,在發熱前,或發熱後之一二日內,概發腫塊一個,有時一側同發兩個,如左股腺與左腋窩腺而併發是也。該腫塊或化膿,或消散,殊不一定。
白話文:
鼠疫血瘀結核案
治療效果良好,一個多月後,熱症消退,病情痊癒。可見疫毒的可怕。
說明:西方人發現鼠疫是由細菌引起的,這種細菌形似細桿菌,由死老鼠身上的跳蚤傳播,通過吸入感染。他們也發現鼠疫源於老鼠體內的桿菌,這種桿菌侵入人體黏膜(口鼻、生殖器)和淋巴腺,引起急性熱疫傳染病。其研究結果非常可靠,預防措施也很嚴密。然而,我國每年都會在某地爆發鼠疫,然後蔓延到其他地方,之前爆發的地方則會平息,這種現象屢見不鮮。究竟是什麼劃定了疫情的界限呢?是地勢的變化?還是老鼠的遷徙?這些疑問,譯者多次向國外名醫請教,但仍未得到充分的解答。
廉按:天津張壽甫先生說:孫真人《千金方》中記載,惡核病是指肉中突然出現腫塊,大小如梅核或豆粒,皮膚紅腫疼痛,發熱、煩躁、惡寒等症狀,與瘡瘍、瘰癧、筋結相似。瘡瘍、瘰癧是因瘡而生,看似緩慢,並無毒性;而惡核病則突然發作,具有毒性,若不治療,會導致腹脹、煩悶,危及生命。這些都是因為冬天受溫風侵襲,到春夏又遭受寒邪侵襲,導致氣機凝滯而形成的毒邪。
觀此論述,所謂「惡核」,似乎就是鼠疫的惡性腫塊。文中所說的「冬受溫風,至春夏又感寒而發」,也與我認為的伏邪化熱,下陷少陰,因寒溫交替而轉變為鼠疫的觀點相符。伏邪化熱之後,往往因為輕微的外感而誘發病情。由此可知,鼠疫的症狀在唐代就已存在,只是當時沒有「鼠疫」這個名稱罷了。「鼠疫」這個名稱,並不是西方人首先提出的。德州李保初《藥言隨筆》中記載:雲南、貴州、兩廣地區,過去常有「癢子」時疫,患者十人中難有二三人痊癒,甚至會傳染全家,俗稱「耗子病」,因為老鼠最先感染。如果發現死老鼠,人接觸其屍體的臭氣就會得病,即使屋子裡沒見到老鼠,這種疾病也會流行。
感染者的症狀,無論男女老幼,一旦發熱,就會長出「癢子」,可能出現在腋下、腹股溝、腮部等處,也可能疼痛卻看不見腫塊。病情發展快則一天一夜即死,慢則三五天死亡。辛丑年夏天,當地就有人患此病,我診治後發現,其脈象輕則細數,重則沉伏澀滯,於是明白了當時疫情的緣由。老鼠最先感染,並非有什麼奇特的毒素,而是感受了天地間氣候的偏盛。老鼠穴居,晝伏夜動,依靠地氣生存,如果地氣不通,陰氣失調,老鼠就會失去生存條件,被迫遷徙,遷徙不了就死亡。人生活在陰陽之氣交匯之中,必須陰陽調和,臟腑才能順暢無病。
如果陰陽失調,偏盛一方,尤其偏盛至極端,人處於這種環境中,就會受到很大的傷害。所以,天地之氣,通則為泰,塞則為否,泰則萬物生長,否則萬物枯萎,這是自然規律。現在我們從事物特性來驗證人體疾病,就能知道哪種陰陽之氣偏盛,然後根據情況調理,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。《藥言隨筆》中記載,雲南、貴州、兩廣地區很早就出現了鼠疫,並且很早就知道鼠疫是由老鼠引起的,並且也早已有了「鼠疫」這個名稱。
民國十二年春,哈爾濱防疫官趙含章先生報告原文記載,當年鼠疫的病症:感染後三到七天為潛伏期,先有頭痛、眩暈、食慾不振、倦怠、嘔吐等前驅症狀,也可能不出現前驅症狀,隨後出現惡寒戰慄、突然高燒,體溫達39到40度以上,高燒可能持續,也可能逐漸下降,淋巴管腫脹。腫塊在發熱前或發熱後一到兩天內出現,有時一側同時出現兩個腫塊,例如左腹股溝淋巴結和左腋窩淋巴結同時腫脹。腫塊有的化膿,有的消散,情況並不一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