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148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傳染病案 (148)

1. 腺鼠疫案

外治方,外敷拔毒消核膏

生錦紋(一兩),生地(兩半),赤芍(一兩),西紅花(四錢),生桃木葉(四兩),芭蕉根(八兩,生),蒲公英(二兩,生),蒲水蓮(二兩,生),生狼毒根(二兩),生地丁(一兩),苧麻根(兩半,生),人中白(一兩),木鱉仁(一兩),山慈姑(一兩),白頭蚯蚓(二兩)

共捶勻,加入大梅片錢半、麝香一錢、真珠粉錢半,復捶和,分四十貼,敷核處,隨熱隨換,至熱退痛止、消盡為度。

效果,五日人事已醒,熱退體和,覈減痛止。十五日躁平渴止,結核俱消,食量略進。一月食量大進,元氣已復,蒙贈橫額「鼠疫良醫」四字。

廉按:鼠疫見症不一,輕重懸殊,江浙兩省,殊鮮見聞,故鼠疫素乏專書。惟廣東羅氏芝園,經驗宏富,細心揣摹,剖察病情,如老吏斷獄,羅列治法,如名將談兵,以活血去瘀之方,劃清鼠疫主治界限,允推卓識,爰為節述其因證方藥,俾後學有所取法。

一探原因。城市汙穢必多,鬱而成珍,其毒先見;鄉村汙穢較少,鬱而成沴,其毒次及。故熱毒熏蒸,鼠先受之,人隨感之,由毛孔氣管入,達於血管,所以血壅不行也。血已不行,漸紅漸腫,微痛微熱,結核如瘰癧,多見於頸、脅、醃、膀、大腿間,亦見於手、足、頭、面、腹、背,爾時體雖不安,猶可支持,病尚淺也。

由淺而深,愈腫愈大,邪氣與正氣相搏而熱作矣,熱作而見為頭痛身痹,熱甚而見為大汗作渴,則病已重矣。

二辨證候。鼠疫初起,有先惡寒者,有不惡寒者,既熱之後即不惡寒;有先核而後熱者,有先熱而後核者;有熱核同見者,有見核不見熱者,有見熱不見核者;有汗有不汗者;有渴有不渴者;皆無不頭痛身癰,四肢痠痹。

其兼見者,疔瘡、斑疹、衄、嗽、咯、吐,甚則煩躁懊憹、昏譫癲狂、痞滿腹痛、便結旁流、舌焦起刺、鼻黑如煤、目瞑耳聾、骨痿足腫、舌裂唇裂、脈厥體厥,種種惡證,幾難悉數,無非熱毒迫血成瘀所致。然其間亦有輕重。

核小色白,不發熱,為輕證;核小而紅,頭微痛,身微熱,體微痠痹,為稍重證;單核紅腫,大熱大渴,頭痛身痛,四肢痠痹,為重證;或陡見熱渴癰痹四證,或初惡寒,旋見四證,未見結核,及舌黑起刺,循衣摸床,手足擺舞,脈厥體厥,與疫證盛時,忽手足抽搐,不省人事,面身紅赤,不見結核,感毒最盛,壞人至速,皆至危證。

三論治法方藥。古方如普濟消毒飲、銀翹敗毒散,近方如銀翹散、代賑普濟散等,雖皆能清熱解毒,而無活血去瘀之藥,用之多下效。惟王清任活血解毒湯(桃仁八錢去皮尖打、紅花五錢、當歸錢半、川樸一錢、柴胡一錢、連翹三錢、赤芍三錢、生地五錢、葛根一錢、生甘草一錢),方以桃仁為君,而輔以歸,去瘀而通壅,翹芍為臣,而兼以地清熱而解毒,樸甘為佐使,疏氣而和藥,氣行則血通,柴葛以解肌退熱而拒邪,邪除則病愈。惟其對證用藥,故能投無不效。

白話文:

腺鼠疫案

外治方法:外敷拔毒消核膏

將錦紋一兩、生地半兩、赤芍一兩、西紅花四錢、生桃木葉四兩、芭蕉根八兩(生)、蒲公英二兩(生)、蒲水蓮二兩(生)、生狼毒根二兩、生地丁一兩、苧麻根半兩(生)、人中白一兩、木鱉仁一兩、山慈姑一兩、白頭蚯蚓二兩,一同搗碎混合均勻。再加入大梅片半錢、麝香一錢、真珠粉半錢,再次混合均勻。分成四十貼,敷在腫塊處,藥膏變涼後立即更換,直到腫塊消退、疼痛消失為止。

療效:治療五天後,病人神志清醒,退燒,身體舒適,腫塊縮小,疼痛減輕。十五天后,躁動平息,口渴消失,腫塊完全消失,食慾略有增加。一個月後,食慾大增,元氣恢復,獲贈「鼠疫良醫」匾額。

按語:鼠疫症狀各不相同,輕重程度差異很大。江浙兩省很少見,因此鼠疫相關的專著很少。只有廣東羅氏芝園,經驗豐富,仔細觀察,剖析病情,如同老練的官吏審理案件,列舉治療方法,如同名將談兵,用活血化瘀的方法,明確劃分鼠疫的治療範圍,確實是高明的見解。因此,特地摘錄其病因、症狀、處方和藥物,以便後學借鑑。

一、探討病因:城市汙穢多,積聚成毒,毒性首先顯現;鄉村汙穢較少,積聚成疫,毒性其次。因此,熱毒熏蒸,老鼠首先感染,人隨之感染,通過毛孔和呼吸道進入體內,到達血管,導致血液瘀滯不通。血液瘀滯不通,漸漸紅腫,輕微疼痛和發熱,形成腫塊,如同瘰癧,多見於頸部、脅部、腋下、腹股溝、大腿等部位,也見於手、足、頭、面、腹部、背部。此時身體雖然不適,但尚能忍受,病情較輕。

由輕到重,腫塊越來越大,邪氣與正氣相搏鬥而發熱。發熱則出現頭痛、肢體麻木;發熱嚴重則出現大汗淋漓、口渴,此時病情已經嚴重。

二、辨別症狀:鼠疫初期,有些人先有惡寒,有些人沒有惡寒;有些人先出現腫塊然後發熱,有些人先發熱然後出現腫塊;有些人同時出現發熱和腫塊;有些人只有腫塊沒有發熱,有些人只有發熱沒有腫塊;有些人出汗,有些人不出汗;有些人口渴,有些人沒有口渴;但都無一例外地出現頭痛、身體疼痛、四肢酸痛。

伴隨出現的症狀包括:癰疽、斑疹、鼻出血、咳嗽、咯血、嘔吐,嚴重者出現煩躁不安、神志不清、癲狂、腹部脹滿疼痛、大便秘結或腹瀉、舌苔焦黑粗糙、鼻孔發黑像煤炭一樣、目盲耳聾、骨瘦如柴、足部腫脹、嘴唇開裂、舌頭開裂、脈象微弱、身體虛弱等各種惡性症狀,難以一一列舉,這些都是熱毒逼迫血液瘀滯所造成的。但其中也有輕重之分。

腫塊小而顏色發白,不發熱,是輕症;腫塊小而發紅,輕微頭痛、輕微發熱、輕微肢體酸痛,是較重症;單個腫塊紅腫,高燒、口渴、頭痛、身痛、四肢酸痛,是重症;或者突然出現發熱、口渴、癰疽、肢體麻木四種症狀,或者先有惡寒,然後出現四種症狀,沒有出現腫塊,以及舌苔黑而粗糙,病人摸床鋪,手足不停擺動,脈象微弱、身體虛弱,與疫病盛行時,突然手足抽搐,昏迷不醒,面部和身體發紅,沒有腫塊,是毒性最強,病情發展最快,都是危重症。

三、論述治療方法和藥物:古代的方劑如普濟消毒飲、銀翹敗毒散,現代的方劑如銀翹散、代賑普濟散等,雖然都能清熱解毒,但缺乏活血化瘀的藥物,使用效果不佳。只有王清任的活血解毒湯(桃仁八錢去皮尖打、紅花五錢、當歸半錢、川樸一錢、柴胡一錢、連翹三錢、赤芍三錢、生地五錢、葛根一錢、生甘草一錢),以桃仁為主藥,輔以當歸,活血化瘀,通利壅塞;連翹、赤芍為臣藥,兼有清熱解毒的作用;川樸、甘草為佐使藥,疏通氣機,使藥物和諧相配;氣機通暢則血液通利;柴胡、葛根解表退熱,祛除邪氣,邪氣去除則疾病痊癒。正因為它對症用藥,所以療效顯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