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140)
二集 傳染病案 (140)
1. 妊娠疫疹案
廉按:台州所謂疫疹,杭寧紹謂之疫瘄,江蘇則稱疫痧。王孟英曰:麻也,痧也,疹也,瘄也,各處方言不同也,其實一也。其辨證首要,端在形色。先論疹形,鬆浮灑於皮面,或紅或赤,或紫或黑,此毒之外現者,雖有惡證,不足慮也;若緊束有根,如從皮里鑽出,其色青紫,宛如浮萍之背,多見於胸背,此胃熱將爛之徵,即宜大清胃熱,兼涼其血,以清瘟敗毒飲加紫草、紅花、桃仁、歸尾,務使松活色淡,方可挽回,稍存疑慮,即不能救。次論疹色,血之體本紅,血得其暢,則紅而活,榮而潤,敷布洋溢,是疹之佳境也。
淡紅有關有疵,色淡而潤,此色之上者也。若淡而不榮,或嬌而豔,干而滯,血之最熱者。深紅者,較淡紅而稍重,亦血熱之象,涼其血,即轉淡紅。色豔如胭脂,此血熱之極,較深紅而更惡,必大用涼血始轉深紅,再涼其血而淡紅矣。紫赤類雞冠花而更豔,較豔紅而火更盛,不急涼之,必至變黑,須服清涼敗毒飲加紫草、桃仁。細碎宛如粟米,紅者謂之紅砂,白者謂之白砂,疹後多有此症。
乃餘毒盡透,最美之境,愈後蛻皮。若初病未認是疫,後十日半月而出者,煩躁作渴,大熱不退,毒發於頷者,死不可救。至若妊娠疫證,母之於胎,一氣相連,蓋胎賴母血以養,母病熱疫,毒火蘊於血中,是母之血即毒血矣,苟不亟清其血中之毒,則胎能獨無恙乎。須知胎熱則動,胎涼則安,母病熱疫,胎自熱矣。
竭力清解以涼血,使母病去而胎可無虞,若不知此,而舍病以保胎,必至母子兩不保也。至於產後以及病中適逢經至,當以類椎。若云產後經期禁用涼劑,則誤人性命,即在此言。此皆余氏師愚實地經驗獨出心裁之名論也。此案診斷頗有發明,方法悉宗余氏,胎雖不保,而產婦生命幸賴此以保全。
即產後清熱去瘀,亦屬適當之療法。似此危證,幸收全功,蓋不執產後宜溫之謬說,對症發藥之效能耳。案後說明,確有見地。
白話文:
妊娠疫疹案
古代醫家認為,疫疹、疫瘄、疫痧等名稱,只是各地叫法不同,本質上都是同一種疾病。診斷的關鍵在於疹子的形狀和顏色。
疹子的形狀:如果疹子鬆散地浮在皮膚表面,顏色或紅或赤、或紫或黑,雖然可能有不好的症狀,但問題不大;但如果疹子緊束有根,像從皮膚裡鑽出來一樣,顏色青紫,像浮萍的背面,多見於胸背,這是胃熱將要潰爛的徵兆,必須大力清解胃熱,同時還要涼血,可用清瘟敗毒飲加紫草、紅花、桃仁、歸尾,務必使疹子鬆散、顏色變淡,才能挽回病情。稍有遲疑,就無法挽救了。
疹子的顏色:血的本色是紅色,血液暢通,疹子就會紅潤有光澤,這是最好的狀態。淡紅色略帶瑕疵,顏色淡而潤澤,也是較好的顏色。如果顏色淡而無光澤,或顏色豔麗而乾燥,則說明血熱嚴重。深紅色比淡紅色略重,也是血熱的表現,涼血後會轉為淡紅色。顏色鮮豔如胭脂,這是血熱的極度表現,比深紅色更嚴重,必須大力使用涼血藥物才能轉為深紅色,再繼續涼血才能轉為淡紅色。紫紅色像雞冠花一樣豔麗,比豔紅色更嚴重,如果不緊急涼血,就會變黑,需要服用清瘟敗毒飲加紫草、桃仁。疹子細碎如粟米,紅色叫紅砂,白色叫白砂,疹子消退後常見此症,這是餘毒盡透的表現,是最好的預後,之後會脫皮。如果一開始沒有診斷為疫疹,十天半個月後才出現,伴隨煩躁、口渴、高燒不退,毒素發於頷下,則必死無疑。
至於妊娠期間患疫疹,母親與胎兒氣息相通,胎兒依靠母親的血液滋養,母親患熱疫,毒火蘊積於血液中,也就是說母親的血液就是毒血了,如果不迅速清除血液中的毒素,胎兒怎麼可能安然無恙呢?要知道,胎兒熱則動,胎兒涼則安,母親患熱疫,胎兒自然也會發熱。
必須全力清解,涼血,使母親的病情好轉,胎兒才能平安無事。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,而捨棄治療母親的疾病去保胎,則必將母子俱亡。產後以及疾病過程中恰逢月經來潮,也要採取類似的治療方法。如果說產後經期禁用涼劑,那就會誤人性命。這些都是某位醫家根據實際經驗獨創的見解。此案例的診斷頗有創見,治療方法都遵循了這位醫家的方法,雖然胎兒沒有保住,但產婦的生命卻因此保全。
產後清熱去瘀,也是恰當的療法。對於如此危急的病症,能獲得成功,是因為沒有拘泥於產後宜溫的錯誤說法,而是對症下藥的結果。此案例的說明,確實有獨到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