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139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傳染病案 (139)

1. 瘄後痢案

汪竹安(住紹興斷河頭)

病者,金姓女,五歲,住本城咸歡河沿。

病名,瘄後痢。

原因,時瘄回期太早,多食生冷而化痢。

證候,口燥腹痛,裡急後重,大便滯下,膿血稠黏。

診斷,脈沉緊,舌苔白。此積滯移於大腸也。

療法,疏中扶脾,消食祛積。

處方,浙茯苓(四錢),炒楂肉(二錢),小青皮(八分),焦雞金(錢半),豬苓(二錢),廣木香(五分),清炙甘草(三分),小川連(三分,姜炒),炒芍(錢半),土炒於朮(八分)

次診,口燥肢冷,皮灼氣急,唇裂,仍痢,舌焦且胖。此津液內耗,最防木橫則驚。治以清營潤燥,扶土瀉木。

次方,鮮生地(三錢),鮮石斛(錢半),木蝴蝶(五對),清炙甘草(三分),元參(二錢),炒知母(錢半),浙茯苓(二錢),新會白(六分),生東芍(錢半),條芩(一錢)

三診,氣急稍平,涕淚已有,滯下亦鬆,苔轉黃潤,脈尚弦澀。治以清肺潤燥,拯津消滯為妥。

三方,生桑皮(錢半),鮮生地(四錢),鮮石斛(二錢),淡芩(八分),地骨皮(三錢),元參(二錢),賴氏紅(六分),安南子(三枚),丹皮(錢半),佛手片(五分)

四診,氣逆而喘,滯下尚重,口乾脈數,積熱糾纏,終非善果。治以清宣肺胃,通潤府氣。

四方,牛蒡子(一錢),光杏仁(三錢),鮮生地(三錢),鮮石斛(錢半),栝蔞仁(三錢,杵),炒枳殼(一錢),絲通草(一錢),元參(二錢),淡竹茹(二錢),炙橘紅(六分)

五診,氣急雖已漸瘳,痢疾尚未痊愈,舌苔干,脈細數,氣液兩虧之候。且與救津液以拯胃脾,兼消余積。

五方,甜石蓮(二錢,杵),鮮生地(三錢),鮮石斛(錢半),陳皮(六分),炒知母(錢半),萊菔纓(錢半),生東芍(三錢),毛西參(八分,另燉沖)

效果,三劑後,痢除胃健,後以飲食調養復元。

康按:瘄後成痢,或因熱毒內陷,或因熱積下移,均忌升提補澀。葉氏治法,初則分利宣通,終則甘潤增液。此案大旨近是,方亦清穩。

白話文:

[病例報告:疹後痢疾]

患者:汪竹安的女兒,金姓,五歲,居住在紹城鹹歡河沿。

病症:疹後痢疾。

病因:時疹復發期過早,食用過多生冷食物導致轉爲痢疾。

症狀:口乾、腹痛,有裏急後重感,大便滯澀難解,膿血粘稠。

診斷:脈象沉緊,舌苔白色。這是消化不良轉移到大腸所致。

治療方法:疏通中焦,扶持脾胃,消食去積。

處方:浙茯苓(4錢)、炒楂肉(2錢)、小青皮(8分)、焦雞金(1錢半)、豬苓(2錢)、廣木香(5分)、清炙甘草(3分)、小川連(3分,姜炒)、炒芍(1錢半)、土炒於術(8分)。

第二次就診:口乾、四肢冰冷,皮膚髮熱,呼吸急促,嘴脣乾裂,仍然痢疾,舌質幹且腫大。這表明體內津液消耗過度,要警惕肝氣橫逆引發驚厥。治療以清涼滋潤、扶持脾胃,瀉肝爲主。

第二次處方:鮮生地(3錢)、鮮石斛(1錢半)、木蝴蝶(5對)、清炙甘草(3分)、元參(2錢)、炒知母(1錢半)、浙茯苓(2錢)、新會白(6分)、生東芍(1錢半)、條芩(1錢)。

第三次就診:呼吸急促有所緩解,開始有涕淚,排便也變得輕鬆,舌苔由乾燥變爲黃潤,但脈象仍然弦澀。治療以清肺潤燥,拯救津液,消除積滯爲宜。

第三次處方:生桑皮(1錢半)、鮮生地(4錢)、鮮石斛(2錢)、淡芩(8分)、地骨皮(3錢)、元參(2錢)、賴氏紅(6分)、安南子(3個)、丹皮(1錢半)、佛手片(5分)。

第四次就診:呼吸困難並伴有喘息,排便仍重,口乾舌燥,脈象數,積熱纏繞,病情不容樂觀。治療以清宣肺胃,通利府氣。

第四次處方:牛蒡子(1錢)、光杏仁(3錢)、鮮生地(3錢)、鮮石斛(1錢半)、栝蔞仁(3錢,搗碎)、炒枳殼(1錢)、絲通草(1錢)、元參(2錢)、淡竹茹(2錢)、炙橘紅(6分)。

第五次就診:呼吸急促雖已逐漸好轉,但痢疾仍未痊癒,舌苔乾燥,脈象細數,顯示氣血兩虧。治療以滋補津液,拯救胃脾,同時消除剩餘的積滯。

第五次處方:甜石蓮(2錢,搗碎)、鮮生地(3錢)、鮮石斛(1錢半)、陳皮(6分)、炒知母(1錢半)、萊菔纓(1錢半)、生東芍(3錢)、毛西參(8分,單獨燉煮沖服)。

療效:服用三次藥劑後,痢疾消失,脾胃功能恢復,後續以飲食調養康復。

康按:疹後轉爲痢疾,可能是因爲熱毒內陷,也可能是因爲熱積下移,都應避免提升和補澀。葉氏的治療方法,初期注重利溼宣通,後期則注重甘潤增液。這個案例的大致思路與此接近,處方也十分清穩。

2. 妊娠疫疹案

羅端毅(住台州)

病者,徐姓婦,年三十歲,住台州。

病名,妊娠疫疹。

原因,妊娠六月,患疫疹,邀毅診視。

證候,頭目浮腫而赤,遍身疼痛,胸腹鬱悶,頭腦劇痛,疹形略見頭面,狂躁不安。

診斷,脈數,舌紅。家人惶恐,祈神許願。毅曰:神鬼之事,何足信哉。蓋熱毒盤踞於中,則煩躁不安,熱氣上蒸,則頭腦劇痛。疫疹欲出不能出,正在戰出之候,則遍身疼痛。妊娠患是證者,最為危險。何則?母病熱疫則胎亦熱,胎熱則動,疫火煎熬,恐有墮胎之患。少頃,疫疹通身遍出,鄰人在旁云:麻疹全身既己出齊,雖有煩躁,亦無妨害。余曰:汝等不知本年患是證者,皆非真正之麻疹,古人所謂瘟疫流行者,即此等之證候是也。雖全身出齊,而亦有異同之點,疹形鬆浮者輕,緊束者重,紅活者輕,紫黑者重。況伊之證,疹形緊束而兼紫黑,形雖見於外,而毒根深藏於內,故胸腹鬱悶不安,前人謂胃熱將爛之候,指斯時也。若不急治,危在頃刻。

療法,用余師愚清瘟敗毒飲加紫草茸,大劑涼血以消毒。

處方,生石膏(六兩,研細),小生地(一兩),烏犀角(二錢),小川連(四錢),焦梔子(四錢),肥知母(六錢),淡黃芩(三錢),苦桔梗(錢半),赤芍(三錢),生甘草(一錢),元參心(四錢),青連翹(四錢),牡丹皮(二錢),紫草茸(二錢),鮮竹葉(四十片)

次診,服後片時,即小產一女。產後瘀血不行,腹大如未產之狀,患者似覺尚有一胎在內,少頃又產一男,但腹痛如前。家人隨向鄰家尋覓姜來煎湯與服(吾颱風俗產後必食姜炒米飯等)。余聞其言,竭力阻止,若服此等熱物,人必狂躁,不可療救,不但目前不可服,即至數日,亦切勿一滴沾唇。再擬一清熱去瘀之方。

次方,全當歸(三錢),芎藭(八分),鮮生地(六錢),粉丹皮(錢半),光桃仁(錢半),澤蘭(三錢),淡黃芩(錢半),益母草(五錢),制香附(二錢),紫草茸(一錢),生赤芍(二錢),生甘草(八分)

效果,囑服數劑,余即返舍。隨後伊母家請一專科麻痘之老醫來診,病家即將余之言告曰:不可服姜等云云。老醫曰:產後無姜,不能去瘀,不妨服下。幸病家素信鄙人,且觀其證果系熱病,老醫之言似欠妥當,姜等未敢與飲。老醫書方與服(未知擬何等方),服後煩躁。仍用毅所擬清熱去瘀之原方,服數劑而愈。

說明,本年瘟疫流行,正月起至今尚未斷絕。如疫痘、疫瘡、疫疹、疫咳等病證,東南未平,西北又起。死於非命者,不知凡幾,殊深慘痛,如吾黃之新橋管、廓嶼岙、上云墩數村為尤甚。患疫痘死者十之八九,疫疹死者十之三,醫者作正痘麻療治,用溫補頂托、錯藥而死者,亦十之二三。惟疫咳侵於小兒,村村俱有,極其繁多,父母不知,以小人咳嗽為平常之證,不服藥可愈,至咳久醫不及而死者,亦十之二。鄙人診治,見有疫氣傳染,不論痘瘡麻疹之屬,如遍身疼痛,有汗煩躁,其脈浮沉皆數,則用清瘟敗毒飲加減;無汗煩躁,遍身疼痛,胸腹脹悶,脈數便結,憎寒壯熱,則用防風通聖散加減;若輕證,但寒熱咳嗽發疹,用銀翹散加減,或用荊芥穗、防風、連翹、牛蒡,桔梗、杏仁、前胡、葛根、甘草之屬。如用加味,或生地、丹皮、紫草,或花粉、銀花之類相出入。治愈者約十之八九。觀此,醫者必須隨機達變,切不可拘泥於專科之書明矣。

白話文:

[妊娠疫疹案]

患者:徐姓婦人,三十歲,住在台州。

病名:妊娠期間罹患的疫疹。

病因:懷孕六個月時,得了疫疹,請我(羅端毅)去看診。

症狀:頭部和眼睛浮腫發紅,全身疼痛,胸口和腹部感到悶脹,頭痛劇烈,臉上開始出現疹子,情緒狂躁不安。

診斷:脈搏跳動快速,舌頭呈現紅色。家裡的人非常恐慌,甚至祈求神明保佑。我說:「神鬼的事情,不足為信。這種情況是因為熱毒聚集在體內,才會煩躁不安;熱氣往上蒸騰,所以頭痛劇烈。疫疹想要出來卻出不來,正處於掙扎爆發的階段,所以才會全身疼痛。懷孕期間得這種病非常危險。為什麼呢?因為母親得了熱性的疫病,胎兒也會跟著發熱,胎兒發熱就會躁動不安,疫火煎熬之下,恐怕會有流產的危險。」過了一會兒,全身都長滿了疫疹,鄰居在旁邊說:「麻疹已經出齊了,雖然煩躁,也沒什麼大礙。」我說:「你們不知道,今年得這種病的人,都不是真正的麻疹,古人所說的瘟疫流行,就是指這種情況。雖然全身都長滿了疹子,但還是有不同之處,疹子鬆散浮出的比較輕微,緊密束縛的就比較嚴重;疹子顏色紅潤的比較輕微,紫黑色的就比較嚴重。何況她的情況,疹子緊密束縛又呈現紫黑色,雖然疹子已經長出來了,但毒根卻深藏在體內,所以才會感到胸悶腹脹,這就是前人所說的『胃熱將爛』的徵兆。如果不趕快治療,情況將非常危急。」

治療方法:採用我老師愚公的清瘟敗毒飲,再加上紫草茸,用大量涼血藥物來解毒。

處方:生石膏(六兩,磨成細粉),小生地(一兩),犀牛角(二錢),小川連(四錢),焦梔子(四錢),肥知母(六錢),淡黃芩(三錢),苦桔梗(一錢半),赤芍(三錢),生甘草(一錢),元參心(四錢),青連翹(四錢),牡丹皮(二錢),紫草茸(二錢),鮮竹葉(四十片)。

複診:服藥後不久,就流產產下一個女嬰。產後惡露沒有排乾淨,肚子大得像還沒生產一樣,患者感覺好像肚子裡還有一個胎兒,過了一會兒又生下一個男嬰,但腹痛依舊。家人便到鄰居家找薑來煎湯給她喝(我們台州風俗,產後一定要吃薑炒米飯之類的食物)。我聽到這件事,趕緊阻止,如果吃下這些熱性的食物,人一定會發狂躁動,無法醫治。不僅現在不能吃,即使過幾天,也絕對不能沾一點。我另外開一個清熱去瘀的藥方。

處方:全當歸(三錢),芎藭(八分),鮮生地(六錢),粉丹皮(一錢半),光桃仁(一錢半),澤蘭(三錢),淡黃芩(一錢半),益母草(五錢),制香附(二錢),紫草茸(一錢),生赤芍(二錢),生甘草(八分)。

療效:囑咐她服用數劑藥後,我就回家了。之後,她母親家請來一位專門治療麻疹的老醫生來看診,病家便將我說的話告訴他,說不能吃薑之類的食物。老醫生說:「產後沒有薑,無法去除瘀血,吃點沒關係。」幸好病家一向信任我,而且看她的情況確實是熱病,老醫生的說法似乎不太恰當,所以沒有給她喝薑湯。老醫生開了藥方讓她服用(不知道開的是什麼藥方),服用後反而更加煩躁。於是,又採用我先前開的清熱去瘀的藥方,服用數劑後就痊癒了。

說明:今年瘟疫流行,從正月到現在都還沒有停歇。像疫痘、疫瘡、疫疹、疫咳等病症,東南地區還沒平息,西北地區又開始出現。死於非命的人,不知道有多少,實在令人痛心。像我們黃岩的新橋管、廓嶼岙、上云墩等幾個村子尤其嚴重。得疫痘死的人,十個有八九個;得疫疹死的人,十個有三個;醫生用治療正痘和麻疹的方法來治療,用溫補托毒的方式,用錯了藥而死的,也佔了十分之二三。唯獨疫咳侵襲小孩,幾乎每個村子都有,非常普遍。父母不知道這是疫病,以為小孩子的咳嗽是常見的病症,不吃藥也會好,結果拖久了沒及時治療而死的人,也佔了十分之二。我診斷治療時,發現有疫氣傳染的跡象,不管是痘瘡還是麻疹,只要全身疼痛、有汗煩躁、脈搏浮沉都很快,就用清瘟敗毒飲加減藥物;如果沒有汗、煩躁、全身疼痛、胸悶腹脹、脈搏快且大便不通、發冷發熱,就用防風通聖散加減藥物;如果是輕症,只有發冷發熱、咳嗽、出疹子,就用銀翹散加減藥物,或是用荊芥穗、防風、連翹、牛蒡子、桔梗、杏仁、前胡、葛根、甘草等藥物。如果需要加味,就加生地、丹皮、紫草,或是花粉、銀花之類的藥物。治癒的病人大約有十分之八九。由此可見,醫生必須隨機應變,絕對不能拘泥於專科的書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