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100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傳染病案 (100)

1. 疫痘夾癍案

五方,鮮石斛(二錢),北沙參(三錢),提麥冬(錢半),炙西草(四分),生於術(八分),生白芍(錢半),蘋果片(三錢),甜石榴(四十粒)

效果,疊進四劑而痊。

廉按:痘點初出,皮肉紅腫,片片如錦紋者,此痘內夾癍也。皆由瘟毒入血,血熱毒盛,乘其痘毒之熱而發為癍。紅癍易退,紫癍稍難,藍癍黑癍則不治。就余所驗,服藥後,其癍漸退,痘粒堅實者吉,否則皮膚癍爛,痘易瘙癢,皮嫩易破者凶。如紫癍成塊,其肉浮腫結硬者,又名𰣤瘤。

其血瘀實,其毒最酷。痘未發齊而癍先爛者,證多不治。此案初方,於大劑涼血透毒之中,反佐以一味麻黃,橫開腠理,迅達皮膚,使瘟毒從表排泄,則痘易於起齊,而癍亦隨之退化,最為對證發藥之妙法。第二方涼血解毒,亦不可緩,一俟癍退血附,毒化痘齊,則血中之氣液必虧,即轉機而清滋氣液,助痘咸漿,托漿貫膿,亦屬適當之方法。處方用藥,井井有條,似此驗案,洵堪為後學師範。

白話文:

疫痘夾癍病例

某病人服用五味藥方:鮮石斛二錢、北沙參三錢、麥冬一點五錢、炙甘草四分、生於術八分、生白芍一點五錢、蘋果片三錢、甜石榴四十粒。服用四劑藥後痊癒。

痘疹初期,皮膚紅腫,出現片狀紅斑,如同錦緞上的紋理,這是痘疹夾雜癍疹的症狀。這是因為瘟疫毒邪入侵血液,導致血熱毒盛,乘著痘毒的熱勢而發為癍疹。紅色的癍疹較易消退,紫色的癍疹較難消退,藍色和黑色的癍疹則難以治愈。根據我的經驗,服用藥物後,癍疹逐漸消退,痘粒堅實者預後良好,反之,如果皮膚潰爛,痘疹容易發癢,皮膚嬌嫩容易破損者則預後不良。如果紫色的癍疹成塊,皮膚腫脹堅硬,則稱為「𰣤瘤」,屬於血瘀毒盛,病情最為危急。痘疹尚未完全長出而癍疹就已潰爛者,大多難以治愈。

這個病例的初期方劑,在大劑量涼血解毒的基礎上,反而加入少許麻黃,以疏通毛孔,迅速到達皮膚表面,使瘟疫毒邪從體表排出,這樣痘疹就能順利長齊,癍疹也能隨之消退,這是非常對症下藥的妙法。第二個方劑也應及時服用,以涼血解毒。一旦癍疹消退,毒邪清除,痘疹長齊,此時血液中的津液必然虧虛,就應轉而滋陰養液,幫助痘疹化膿成熟,也是恰當的治療方法。整個處方用藥,條理清晰,這個驗方確實值得後學效仿。

2. 痘夾癍疹案

嚴繼春(住紹興安昌)

病者,沈仁齋先生郎,年二歲,尚吃乳,住本鎮沈家□。

病名,痘夾癍疹。

原因,素稟火體,適深秋天氣溫燥,天花盛行,遂傳染而痘夾癍疹併發。第二日即延予診。

證候,壯熱多啼,煩躁不寧。面赤目紅,咋唇弄舌。痘雖發現,一片紅點,癍疹錯雜,殊難分辨。形同攢簇,又類堆聚。

診斷,指紋青紫浮露,舌紅苔白,兼有朱點。予斷之曰:此夾疹挾癍,險中逆痘。由乳孩身小元弱,表氣虛而時毒重,一齊奔潰而出,最怕不能上漿。急則驟變癢塌,緩則成為潰爛,勿謂言之不預焉。

療法,涼血消毒,透解癍疹為首要。使疹透癍化,則痘可陸續發出。《千金》犀角地黃湯加減。

處方,黑犀角(三分,先煎),鮮生地(三錢),銀花(一錢),淨蟬衣(七隻),皂角針(五分),羚角片(五分,先煎)

粉丹皮(八分),連翹錢(半牛蒡子錢半),白頸蚯蚓(三錢),先用鮮茅根五錢、紫花地丁四錢、青箬尖三錢煎湯代水,臨服調服三酥餅一分。

次診,一劑後,症狀脈舌如前。病勢既不進行,亦不退化。皆由梟毒把持,亢陽太盛可知。便已三日不通,溺短赤澀,由熱熬乾血液,後恐不能上漿,深為可慮。翁氏曰:堆聚攢簇者,必用攻,姑遵其法以消息之。

次方,前方去鮮地丹皮,加光桃仁五粒,酒洗生錦紋錢半。

三診,連進兩劑頭煎,大便紫赤帶黑,疹透癍化,攢簇盡散,痘已陸續起發,或裡外肥紅,或外黑裡赤,甚或外白里黑,形色不一。證尚弄口咂唇,唇舌色絳,指紋仍紫而滯。心火太重,猶是血熱毒盛之險候。病勢方張,切宜慎重。且與大劑涼血敗毒,毒化則痘易長而灌漿。

三方,犀角尖(五分,磨沖),鮮生地(三錢),銀花(錢半),鮮大青(三錢),桔梗(八分),羚角片(八分,先煎)

老紫草(一錢),連翹(錢半),白頸蚯蚓(三錢),甘草(三分,生用)

豬尾膏(一小匙),藥湯調下。

四診,一劑後,大便又下,初則紫黑,繼如紅漿。咂唇弄舌已除,神寧喜寐。較昨日雖有起色,然痘色紫紅而滯,根松殼薄,面赤唇紅,指紋鮮紅而紫,此血分尚有蘊毒。姑用前法,參以活血提頂。

四方,前方去犀羚豬尾膏,加生玳瑁錢半,紫花地丁二錢,三妙血(雞冠血三滴、豬尾血一小匙、活地龍汁一小瓢,梅冰一釐,和勻同沖)一服。

五診,進一劑後,險中逆痘,頭面起發而色鮮,周身色淡,險而逆者,漸轉順境。現有行漿之勢,乘此氣血用事之機會,一以保和元氣,助疫貫漿為主,活血解毒佐之。

五方,潞黨參(一錢),炙生甘草(各三分),藏紅花(四分),桔梗(七分),麻菇(三分),生綿耆(一錢),細生地(二錢),暹燕根(一錢),生糯米(五十粒),鮮茅根(三錢)

白話文:

紹興安昌的嚴繼春,他的一個病人是沈仁齋先生的兒子,兩歲大,還在喝母奶,住在本鎮沈家。

這個小孩得的病是痘疹夾雜。

原因是這小孩本來體質就偏火熱,剛好遇到深秋天氣乾燥,天花又很流行,所以被傳染,結果痘疹和癍疹同時發作。發病第二天就請我去看診。

當時的症狀是高燒,一直哭鬧,煩躁不安。臉色紅赤,眼睛也紅紅的,還會咬嘴唇、伸舌頭。身上雖然長了痘子,但只是一片紅點,癍疹也混雜在其中,很難分辨清楚。看起來密密麻麻的,又像是堆在一起。

我診斷的結果是,他的指紋呈現青紫色且浮出,舌頭紅,舌苔白,還有一些紅點。我判斷這是癍疹和痘疹夾雜的險症,因為這小孩還小,身體虛弱,表面的氣不足,但體內毒素又很嚴重,才會一起爆發出來,最怕的就是痘子發不出來。如果太快惡化,就會變成癢而塌陷,如果比較慢惡化,就會變成潰爛,我先提醒你們注意。

治療方法,要以涼血解毒,疏通癍疹為首要目標。讓癍疹順利透出,痘子才能接著發出來。用《千金方》裡的犀角地黃湯加減藥材。

開的藥方是:黑犀角(三分,先煎),新鮮生地(三錢),銀花(一錢),蟬蛻(七隻),皂角刺(五分),羚羊角片(五分,先煎),牡丹皮粉(八分),連翹(一錢半),牛蒡子(一錢半),白頸蚯蚓(三錢)。先用新鮮茅根五錢、紫花地丁四錢、青箬尖三錢煎湯代替水,吃藥時搭配磨碎的三酥餅一分。

第二次看診,吃了一帖藥後,症狀和脈象、舌象都跟之前一樣,病情沒有進展,也沒有退化。這是因為邪毒把持,體內陽氣太過旺盛。而且已經三天沒有大便,小便短少顏色紅赤,這是因為熱把血液都熬乾了,很擔心之後痘子會發不出來,情況令人擔憂。翁先生說:痘疹如果堆積在一起,一定要用攻下的方法,我先依照他的方法處理。

第二次開的藥方是:在之前的藥方中,去掉新鮮生地和牡丹皮,加入光桃仁五粒,用酒洗過的生錦紋一錢半。

第三次看診,連續吃了兩帖頭煎的藥,大便排出紫紅色帶黑色的東西,疹子和癍疹都透出來了,聚集在一起的都散開了,痘子也陸續發出來了,有的顏色是裡面外都是鮮紅色的,有的是外面黑色裡面紅色,甚至有的是外面白色裡面黑色,顏色不一。症狀還是會咬嘴唇、伸舌頭,嘴唇和舌頭顏色是紫紅色,指紋仍然是紫色而且停滯不前。這是心火太旺,仍然是血熱毒盛的危險症狀。現在病情正在發展,一定要小心謹慎。所以給予大劑量的涼血解毒藥,毒素化解之後,痘子就容易長出來並且能順利灌漿。

第三次開的藥方是:犀角尖(五分,磨成粉沖服),新鮮生地(三錢),銀花(一錢半),新鮮大青(三錢),桔梗(八分),羚羊角片(八分,先煎),老紫草(一錢),連翹(一錢半),白頸蚯蚓(三錢),甘草(三分,生用)。再用豬尾膏(一小匙)搭配藥湯服用。

第四次看診,吃了一帖藥後,又排便了,一開始是紫黑色,後來變成像紅色漿液一樣。咬嘴唇、伸舌頭的症狀已經消失,精神安定,也比較喜歡睡覺。跟昨天相比雖然有好轉,但是痘子的顏色還是紫紅色且停滯不前,根部鬆動、外殼很薄,臉色紅赤,嘴唇也是紅色,指紋是鮮紅色帶紫色,這表示血液中還有殘留的毒素。所以先用之前的方法,再加入活血和提頂的藥。

第四次開的藥方是:在之前的藥方中,去掉犀角、羚羊角和豬尾膏,加入生玳瑁一錢半,紫花地丁二錢,再用三妙血(雞冠血三滴、豬尾血一小匙、活地龍汁一小瓢,梅冰一釐,混合均勻後沖服)服用一帖。

第五次看診,吃了一帖藥後,原本險惡的痘症,頭面部開始發出鮮豔的痘子,身體其他部位的顏色比較淡,原本險惡的狀況,漸漸轉向順利。現在已經有灌漿的趨勢,趁著這個氣血運行的時機,要以保護元氣,幫助痘子順利灌漿為主,輔助活血解毒。

第五次開的藥方是:潞黨參(一錢),炙甘草、生甘草(各三分),藏紅花(四分),桔梗(七分),麻菇(三分),生黃耆(一錢),細生地(二錢),暹燕根(一錢),生糯米(五十粒),新鮮茅根(三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