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98)
二集 傳染病案 (98)
1. 疫痘夾疔案
四方,鮮生地(四錢),蜜銀花(錢半),真絳通(一錢),毛西參(一錢),生白、赤芍(各錢半),青連翹(二錢),丹皮(一錢),暹燕根(一錢)
先用鮮茅根(一兩,去皮)、生藕肉(一兩,去皮節),兩味煎湯代水。
五診,漿已貫足,勢將結痂。惟瘢痕乾燥,根色紅豔,或渴欲飲冷,或夜寐不安。脈舌如前。此尚有餘毒伏熱鬱結於血分也。議導赤兼清滋法。
五方,鮮生地(六錢),漢木通(八分),濮竹葉(錢半),銀花露(一兩,分沖),鮮石斛(三錢),生甘細梢(八分),燈心(三小帚),地骨皮露(一兩,分沖)
先用鮮茅根二兩(去衣)、甘蔗梢一兩,兩味煎湯代水。
六診,疊進三劑,瘢轉潤滿,色亦紅活,痘痂已次序而脫。雖腿腳之痂遲落,下焦之陰尚未充足,然不足慮。所幸胃口大開,可以育陰潛陽法,以滋填之。
六方,大生地(四錢),山萸肉(一錢),生龜甲心(四錢,打)
生白芍(錢半),元參(三錢),淮山藥(三錢,生打),生真珠母(四錢,打),原麥冬(一錢)
先用熟地露八兩、地骨皮露八兩,代水煎藥。
效果,連服八劑,血氣調和,陰陽既濟而痊。
廉按:疫痘夾疔,通稱痘疔,由瘟毒入血,血熱毒盛,氣血腐壞而成也。就余所驗,狀有數種。有初出紅點,漸變黑色,其硬如石者,此肌肉已敗,氣血中虛,不能載毒而出,反致陷伏也。有肌肉微腫,狀如堆粟,不分顆粒者,此氣滯血凝,毒氣鬱結也。有中心黑陷,四畔突起戴漿者,此血隨毒走,氣不為用也。
有中心戴漿,四畔干陷焦黑者,此氣附毒出,血不為使也。有頭戴白漿,自破潰爛者,此氣血不充,皮膚敗壞也。有變為水泡,溶易破者,此濕火併行,氣血不能斂束也。有變為血泡,色紫易破者,此血熱妄行,不能自附於氣也。有瘡頭針孔,漿水自出者,此衛氣已敗,其液外脫也。
似此數證,於五六日之間,但見一證,多不可治。惟痘疔生髮之初終部位,亦要辨明。大抵痘初出者,痘疔多發於頭面。中候出者,痘疔多發於胸背,勢皆最急。末候痘疔多生於手足骨節間者,其勢稍緩。一疔之外,別生小瘡者,名曰應候。四圍赤腫而不散漫者,名曰護場。
四旁多生小瘡者,名曰滿天星。有此者緩,無此者急。疫痘初起,或發寒熱,或發麻木,或嘔吐,或煩躁,或頭暈眼花,或舌硬口乾,或手足青黑,或心腹脹悶,或精神沉困,或言語顛倒,宜即於偏體尋認。凡須發眼耳口鼻肩下兩腋手足甲縫糞門陰戶等處,先要留心細看。若不早除,勢必轉險為逆。
此案痘疔併發,幸生於兩腋四肢,尚屬旁枝,非頭面胸背要害處可比。開拔痘疔後,四旁續出紅色細瘡,瘟毒半從外泄,半從內蘊。故初中末三候,尚多險象。此證正在可順可逆之際,非大劑清毒活血,涼血攻毒,多方急救,決難轉險為順。似此方方對證,精心結撰,真治痘疔之佳案也。
白話文:
疫痘夾疔案
此案描述的是一種痘瘡併發疔瘡的病例。患者痘瘡已接近結痂,但因餘毒伏熱鬱結於血分,導致瘢痕乾燥,顏色紅豔,伴隨口渴想喝冷飲、夜間睡不安穩等症狀。醫師採用導赤兼清滋的方法治療,使用包含鮮生地、蜜銀花、真絳通等藥材的方劑。
經過幾劑藥物治療後,痘痂逐漸變得潤澤飽滿,顏色也紅潤起來,痘痂開始脫落。雖然腿腳部位的痘痂脫落較慢,下焦陰氣也未完全充足,但醫師認為問題不大,因為患者胃口已大開。於是,醫師改用滋陰潛陽的方法,使用包含大生地、山萸肉、生龜甲心等藥材的方劑,以滋補身體。
連續服用八劑藥物後,患者血氣調和,陰陽平衡,病情痊癒。
文中還詳細描述了痘疔的不同症狀表現,例如肌肉壞死、氣滯血凝、血隨毒走等,並說明了痘疔發生的部位與病情輕重的關係,以及一些伴隨出現的症狀,例如應候、護場、滿天星等。 文中也提到痘瘡初期可能出現的各種症狀,例如發寒發熱、麻木、嘔吐等,並強調及早治療的重要性。
此案例中,痘疔發生在腋下和四肢,屬於較輕的病例,治療方案著重於清毒活血、涼血攻毒,最終成功轉危為安。 這個案例被認為是治療痘疔的優秀範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