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93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傳染病案 (93)

1. 瘟毒疫痘案

周禹錫(住成都)

病者,胡姓兒,年四歲,住城外鄉間。

病名,瘟毒疫痘。

原因,素未種過牛痘,適冬令疫病盛行,遂染天花。五日後病勢甚險,始延余診。

證候,周身攢簇,大小不勻,幾無空隙,煩熱嘔逆。

診斷,脈浮洪數實,舌紅帶紫。此血瘀毒盛之險候也。

療法,除瘟毒為首要,用王氏通經逐瘀湯加黃耆、知母。

處方,光桃仁(二錢),片紅花(一錢),生赤芍(八分),青連翹(一錢),川柴胡(五分),皂莢刺(六分),生黃耆(八分),肥知母(一錢),蜜炙川甲(八分),白頸蚯蚓(三錢),當門子(三釐,絹包)

次診,疊進活血宣竅,益氣解毒,兩劑而痘即起漿。先清漿,其次白漿,又次混漿,又次黃膿。脈轉虛弱。改用足衛和榮湯以善後。

次方,潞黨參(一錢),清炙耆(錢半),生於術(一錢),清炙草(五分),當歸(一錢),東白芍(錢半),炒棗仁(五分),光桃仁(五分),藏紅花(三分)

效果,兩劑結痂,又兩劑,胃健體強而愈。

廉按:王清任曰:痘非胎毒,乃胞胎內血中之濁氣也。兒在母腹,始固一點真精,凝結成胎,以後生長臟腑肢體,全賴母血而成。胞胎內血中濁氣,降生後,仍藏榮血之中,遇天行觸濁氣之瘟疫,由口鼻而入氣管,由氣管達於血管,將血中濁氣逐之自皮膚,而出色紅似花,故名天花。形圓如豆,故名曰痘。

總之受瘟疫輕,瘟毒隨花而出,出花必順。受瘟疫重,瘟毒在內逗留,不能隨花而出,出花必險。受瘟疫至重,瘟疫在內燒煉其血,血受燒煉,其血必凝。血凝色必紫,血死色必黑,痘之紫黑,是其證也。死血阻塞道路,瘟疫之毒外不得由皮膚而出,必內攻臟腑,臟腑受毒火煎熬,隨變生各臟逆證,正對痘科書中所言某經逆痘,不知非某經逆痘也,乃某經所受之瘟毒也。痘之順逆,在受瘟疫之輕重。

治痘之緊要,全在除瘟毒之方法。瘟毒不除,花雖少而必死,瘟毒若除,花雖多不致傷生。痘科書中,但論治胎毒,而不知治瘟毒。縱知治瘟毒,而不知痘毒巢穴在血。若辨明瘟毒輕重,血之通滯,氣之虛實,可立救逆痘於反掌之間。即痘漿亦不是血化,痘出時是紅色,五六天後,忽變清漿,次變白漿,次變混漿,次變黃膿,終而結痂。

此由痘本血管內血中濁氣,遇天行濁氣之瘟疫,自口鼻而入於氣管,達於血管,將血管中濁氣與血,並氣管中,津液逐之,自毛孔而出,所以形圓色紅。五六天後,痘中之血,仍退還血管,痘內止存濁氣津液。津液清,名曰清槳。清漿為瘟毒燒煉,稠而色白,故名白漿。白漿再煉更稠而混,故名混漿。

混漿再煉稠如瘡膿,故名黃膿。將黃膿煉乾而結痂,痘不行漿,皆因血不退還血管。血不退還血管,皆因血管內有瘟毒燒煉,血凝阻塞血之道路。若通血管之瘀滯,何患痘漿之不行。其言如此,已扼痘疫病源之概要矣。惟近據弗垤氏、派伊弗爾氏、乖爾氏等,言本病原為一種之原蟲,名企篤利苦的斯懷利阿列,由於直達接觸空氣,介立人體及物體而傳染。罹本病一次,即得免疫性,後天再罹本病者。

白話文:

周禹錫(住在成都)記錄的病例:

病人是一位姓胡的小孩,四歲,住在城外的鄉下。

病名是:瘟疫引發的痘症(天花)。

病因:因為之前沒有接種過牛痘疫苗,加上冬天是傳染病流行的季節,所以感染了天花。發病五天後病情非常危急,才請我去看診。

症狀:全身長滿密密麻麻、大小不一的痘子,幾乎沒有空隙,並且發燒煩躁、噁心嘔吐。

診斷:脈象浮大有力且快,舌頭紅中帶紫。這是血瘀毒氣旺盛的危險徵兆。

治療方法:以清除瘟毒為首要任務,使用王氏通經逐瘀湯,並加入黃耆、知母。

處方:光桃仁(二錢)、片紅花(一錢)、生赤芍(八分)、青連翹(一錢)、川柴胡(五分)、皂莢刺(六分)、生黃耆(八分)、肥知母(一錢)、蜜炙穿山甲(八分)、白頸蚯蚓(三錢)、當門子(三釐,用絹布包起來)。

複診:持續使用活血、疏通孔竅、補氣解毒的藥方,兩劑藥後痘子就開始起漿。先出現清澈的漿液,接著是白色漿液,然後是混濁漿液,最後是黃色膿液。脈象轉為虛弱。改用足衛和榮湯來調理善後。

後續處方:潞黨參(一錢)、清炙黃耆(一錢半)、生白朮(一錢)、清炙甘草(五分)、當歸(一錢)、東白芍(一錢半)、炒棗仁(五分)、光桃仁(五分)、藏紅花(三分)。

療效:兩劑藥後痘子開始結痂,又服用了兩劑藥,病人胃口變好,身體也強壯起來,最後痊癒。

廉按:王清任說:痘並非胎毒,而是胎兒在母親肚子裡時,血液中的濁氣。胎兒最初只有一點精氣,凝結成胎,之後生長出臟腑和肢體,全都依靠母親的血液。胎兒在母親肚子裡時,血液中的濁氣,在出生後仍然留在體內血液中。如果遇到流行性的濁氣瘟疫,就會從口鼻進入氣管,再進入血管,將血液中的濁氣從皮膚排出,顏色紅得像花一樣,所以叫做天花。形狀圓圓的像豆子,所以叫做痘。

總之,感染瘟疫較輕微,瘟毒會隨著痘瘡一起排出,痘瘡就會順利地發出來。感染瘟疫嚴重,瘟毒會停留在體內,不能隨著痘瘡一起排出,痘瘡就會變得危險。感染瘟疫非常嚴重,瘟疫會在體內燒灼血液,血液被燒灼,就會凝結。血液凝結,顏色就會變紫,血液壞死,顏色就會變黑。痘子呈現紫色或黑色,就是這種情況。壞死的血液會阻塞血管,瘟疫的毒素不能從皮膚排出,就會攻擊內臟,內臟受到毒火煎熬,就會產生各種內臟逆症,就像痘科書籍中所說的某經逆痘。但其實不是某經出現逆症,而是某經受到了瘟毒的侵襲。痘瘡順利與否,取決於感染瘟疫的輕重。

治療痘瘡最重要的是清除瘟毒的方法。如果瘟毒不除,即使痘瘡很少也會死亡;如果瘟毒被清除,即使痘瘡很多也不會危及生命。痘科書籍中,只討論治療胎毒,卻不知道要治療瘟毒。即使知道要治療瘟毒,也不知道痘毒的巢穴在血液中。如果能辨別瘟毒的輕重、血液的通暢程度、以及氣的虛實,就能夠立刻將逆症痘瘡治好。痘漿也不是由血液變化而來的,痘瘡剛開始出現時是紅色的,五六天後,忽然變成清澈的漿液,接著變成白色漿液,然後變成混濁漿液,最後變成黃色膿液,最終結痂。

這是因為痘瘡本來是血管內血液中的濁氣,遇到流行性的濁氣瘟疫,從口鼻進入氣管,到達血管,將血管中的濁氣和血液,以及氣管中的津液一起從毛孔排出,所以形狀圓圓的,顏色是紅色的。五六天後,痘瘡中的血液又會退回血管,痘瘡內只留下濁氣和津液。津液清澈,叫做清漿。清漿被瘟毒燒灼,變得濃稠,顏色變白,所以叫做白漿。白漿再被燒煉,變得更加濃稠而混濁,所以叫做混漿。

混漿再被燒煉,濃稠如瘡膿,所以叫做黃膿。將黃膿煉乾就結痂了。痘漿無法順利排出,都是因為血液無法退回血管。血液無法退回血管,都是因為血管內有瘟毒在燒煉,導致血液凝結,阻塞了血管的通道。如果疏通血管中的淤滯,何愁痘漿無法順利排出呢?這段話已經抓住了痘疫病源的重點。不過,根據近代弗垤氏、派伊弗爾氏、乖爾氏等人的說法,這種疾病的病原是一種叫做「企篤利苦的斯懷利阿列」的原蟲,通過直接接觸空氣,或通過人體和物體傳播。感染一次這種病,就會產生免疫力,以後就不會再感染這種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