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88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傳染病案 (88)

1. 風寒疫痘案

嚴繼春(住紹興安昌)

病者,黃麓隱君之令郎,年八歲,住白馬山。

病名,風寒疫痘。

原因,素體肌肉粗厚,二歲時曾種牛痘一次,去年冬傳染痘疫,適感風寒而外發,見點後始延余診。

證候,頭疼,身熱,惡寒,無汗。痘點隱約,心神煩躁,睡臥不寧,氣粗胸悶,毛鑑面浮,咳嗽白痰。

診斷,脈左浮緊,右浮沉滯。舌邊尖紅,苔白滑。此痘毒內發,風寒外束,郁遏而不得達表,所以痘出不快也。

療法,發表為先,非升葛不能直達,非麻桂不能橫行,二麻散郁湯主之。使皮腠疏通,痘出自快。

處方,升麻(五分),生葛根(八分),生赤芍(錢半),炙甘草(四分),麻黃(五分),桂枝尖(四分),光杏仁(二錢),廣皮紅(八分)

次診,一劑即惡寒除,周身汗出,痘亦隨透,色紅帶紫。間有痘母,形大色黃,雜於常痘之內,神煩少寐,渴喜熱飲,咳嗽痰多,眼漲若怒,便閉溺赤。脈轉洪數,舌紅,苔黃。此熱毒壅遏之險候。急急泄熱解毒,內外分消,使毒化痘齊為要。仿費建中先生法。

次方,紫草(錢半),青連翹(三錢),生石膏(六錢,杵)

光桃仁(九粒),蜜炙川甲(一錢),丹皮(錢半),生赤芍(錢半),生錦紋(三錢,酒洗),藏紅花(七分),白頸蚯蚓(三錢),犀角粉(三分,藥湯調下)燈心二分、銀花露一斤,代水煎藥。

三診,一劑大便微下,痘已催足,色紫轉紅,痘母先見清漿,頂滿而圓,痘盤圈紅緊附,是為毒化,前哲葉天士所謂體強質實者多火,以清涼解毒之劑,則火解漿成,其言洵不欺我也。脈數漸緩,舌紅漸淡。仍當涼血解毒仿前法減其制。

三方,鮮生地(五錢),藏紅花(五分),銀花(錢半),青連翹(三錢),炒牛蒡(錢半),制殭蠶(錢半),廣鬱金(二錢,杵)

紫草(錢半),苦桔梗(一錢),生西草(三分)

四診,疊進兩劑,痘已催齊,火色漸退。惟漿未全透,或有半漿,頂若笠形,不克充灌。病勢尚在險途,幸而痰嗽已除,胃動神靜,大便色紅,溺赤而利。脈轉軟數,舌轉淡紅。此由火毒下泄,而血液已虧。當清滋氣液為君,佐以清化餘毒。參燕三鮮湯加味。

四方,真西參(一錢),鮮生地(五錢),原麥冬(一錢),活桑蟲(三錢),銀花(三錢),毛暹燕(一錢),鮮石斛(三錢),雞冠血(二滴,分沖)

鮮茅根(二兩,去皮切寸,煎湯代水)

五診,連服兩劑,引漿飽滿,痘頂亦充,痘母已先乾紅結痂,胃納日增,二便色淡。脈舌同前。議於滋補之中,略解餘熱。麥門冬湯合歸芍異功散加減。

五方,麥冬(錢半),潞黨參(錢半),生於術(八分),清炙草(四分),歸身(錢半),生白芍(一錢),辰茯神(三錢),新會皮(五分),鮮石斛(三錢),地骨皮(三錢),冬米(五十粒),青蔗漿(二瓢,分沖)

白話文:

[風寒疫痘案例]

嚴繼春(住在紹興安昌)的患者,是黃麓隱先生的兒子,年僅八歲,居住在白馬山。他患的是風寒疫痘。

病因方面,他本來身體壯碩,肌肉粗厚,在兩歲時接種過牛痘,到了去年冬天,感染了痘疫,又不幸遭受風寒,導致病情在外顯現。痘疹出現後,才請我來診治。

症狀上,他頭痛、全身發熱、畏寒、無汗。痘疹隱約可見,心神煩躁,睡不安穩,呼吸粗重,胸悶,臉部浮腫,伴有咳嗽和白色痰液。

脈象左側浮而緊,右側浮沉滯。舌邊尖呈紅色,舌苔白滑。這是痘毒從內發作,同時風寒從外束縛,導致體內的邪氣無法順利排出,因此痘疹發得不順。

治療上,首先需用升葛湯以達表,再配合麻黃和桂枝,使其橫向行散,以二麻散鬱湯為主。讓皮膚腠理得以疏通,痘疹自然能順利發出。

處方如下:升麻5分,生葛根8分,生赤芍1錢半,炙甘草4分,麻黃5分,桂枝尖4分,光杏仁2錢,廣皮紅8分。

第二次診斷,服用一劑後,惡寒消失,全身出汗,痘疹亦隨之透出,呈現紅紫色。有些痘疹較大,顏色偏黃,混在一般痘疹之中。患者精神煩躁,睡眠品質不佳,口渴喜飲熱水,咳嗽多痰,眼睛腫脹,大小便不通暢。脈象轉為洪數,舌紅,舌苔黃。這是熱毒壅塞的危險徵兆,必須立即清熱解毒,內外兼治,使毒與痘一同消除。

第二次處方如下:紫草1錢半,青連翹3錢,生石膏6錢(搗碎),光桃仁9粒,蜜炙川甲1錢,丹皮1錢半,生赤芍1錢半,生錦紋3錢(酒洗),藏紅花7分,白頸蚯蚓3錢,犀角粉3分(藥湯調服),燈心2分,銀花露1斤(代水煎藥)。

第三次診斷,服用一劑後,大便稍有通暢,痘疹已充分長出,顏色由紫轉紅,痘母先出現清澈的漿液,頂端圓滿,痘盤圈紅緊附,顯示毒已化解。根據前人葉天士的理論,體質強壯的人多有火氣,用清涼解毒的藥物,可以使火氣消散,漿液生成。脈象逐漸平穩,舌色轉淡。仍應繼續涼血解毒,但劑量可適度減少。

第三次處方如下:鮮生地5錢,藏紅花5分,銀花1錢半,青連翹3錢,炒牛蒡1錢半,制殭蠶1錢半,廣鬱金2錢(搗碎),紫草1錢半,苦桔梗1錢,生西草3分。

第四次診斷,連續服用兩劑後,痘疹已完全長出,紅色逐漸消退。只是漿液尚未完全滲透,有的只有一半,頂端像斗笠形狀,無法完全充滿。病情仍在危險期,幸而咳嗽和痰液已消失,胃口和精神恢復,大便顏色變紅,小便色赤但排泄順暢。脈象轉為軟數,舌色轉為淡紅。這是因為火毒向下排泄,導致血液流失。治療上應以滋養氣液為主,輔以清除殘餘毒素。使用參燕三鮮湯加味。

第四次處方如下:真西參1錢,鮮生地5錢,原麥冬1錢,活桑蟲3錢,銀花3錢,毛暹燕1錢,鮮石斛3錢,雞冠血2滴(分沖),鮮茅根2兩(去皮切寸,煎湯代水)。

第五次診斷,連續服用兩劑後,漿液飽滿,痘疹頂端亦充滿,痘母已先乾紅結痂,食慾逐漸增加,大小便顏色變淡。脈象和舌象與前次相同。治療上應在滋補中,稍微清解殘餘熱毒。使用麥門冬湯合歸芍異功散加減。

第五次處方如下:麥冬1錢半,潞黨參1錢半,生於術8分,清炙草4分,歸身1錢半,生白芍1錢,辰茯神3錢,新會皮5分,鮮石斛3錢,地骨皮3錢,冬米50粒,青蔗漿2瓢(分沖)。

結果,連續服用四劑後,所有症狀都消失了,氣血恢復,病情痊癒。

總結而言,當患者初次發熱,以及痘疹出現時,若遭風寒侵襲,導致肌腠堅閉,經絡受阻,清氣無法引導毒素從表面排出,循著孔竅而出,熱毒就會在體內壅塞。這時,可能會出現喘息急促、狂亂、驚厥、出血、脹滿、便祕等症狀,這些都是痘毒壅塞的症狀。我見過很多這種情況,只要辨證準確,立即使用提發散熱、解毒透表的方法,就能使熱毒不再壅塞,痘疹自然容易發出。

此案例的初方,大膽使用升葛湯合麻黃湯,這是古方中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。因為越嚴重的鬱積,越需要猛烈的發散,所以藥方也不得不使用強烈的劑量。第二方使用費氏必勝湯加減,於大量涼血攻毒中,加入桃紅活血通絡,疏暢氣機,也恰到好處。第三、四、五方都穩健適當,有深厚的學識和豐富的臨牀經驗,真是一位經歷豐富、對疾病有深刻認識,並且能夠熟練運用藥物的老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