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23)

1. 風濕案(內科)

嚴紹岐(住紹興昌安官塘橋)

病者,施小毛,年二十餘歲,業商,住紹興昌安門外側水牌。

病名,風濕。

原因,素體陰虛多火,先冒春雨,繼感溫風而發病。

證候,初起寒熱頭疼,關節串痛。繼即遍身微腫,渴不引飲,便溏如醬,溺短赤熱。

診斷,脈右弦緩,左關尺微數,舌苔雖黃,黃而帶膩。證雖風濕兩感,而濕已從熱化也。

療法,先用七味蔥白湯,辛淡法以通絡祛風,使風濕從微汗而解;次用木防己湯加減,辛涼淡法以利濕泄熱,使已從熱化之濕從小便排泄;三用五葉茅根湯,清芬甘涼,醒胃生津,以清餘熱。

處方,青防風(一錢),蘇葉嫩枝(錢半),生薑皮(一錢),淡香豉(三錢),左秦艽(錢半),絡石藤(三錢),鮮蔥白(四枚),嫩桑枝(一兩)

次方,木防己(錢半),絲通草(錢半),生苡仁(四錢),青松針(三錢),桂枝木(七分),拌飛滑石(三錢,包煎),絲瓜絡(三錢),嫩桑枝(一兩)

三方,冬桑葉(二錢),淡竹葉(二錢),炒黃鮮枇杷葉(五錢,去毛抽筋),建蘭葉(三錢),生側柏葉(二錢),去皮鮮茅根(一兩)

效果,服一方兩劑,微微汗出而惡寒除,頭疼減;服次方兩劑而溺利熱退,身痛微腫均瘥;服三方胃氣大動而停藥。

廉按:同一風濕,有風寒挾濕者,有風濕挾濕者,外因之感受不同,內因之體質亦異,而處方選藥,當然各殊。此案三方,清靈熨帖,多從葉氏方法脫化而來。

白話文:

【病患資訊】患者為施小毛,年約二十多歲,從商,居住於紹興昌安門外側的水牌。

【疾病名稱】他罹患的是風濕病。

【病因】平時他的身體狀況就屬於陰虛且易上火,先是遭受了春雨的侵襲,接著又受到溫暖季風的影響,因此引發了病情。

【症狀】剛開始是感到寒冷、發燒、頭痛,以及關節疼痛。隨後全身輕微浮腫,雖然口渴但不想喝水,排便呈醬色且鬆軟,尿液則呈現短赤熱的狀態。

【診斷】脈象顯示右手脈象緩慢,左手關尺部脈象微數,舌苔雖呈黃色但略帶膩感。儘管是風濕雙重感染,但濕氣已轉化為熱氣。

【治療方式】首先使用七味蔥白湯,利用辛淡法疏通經絡並驅散風邪,讓風濕透過輕微出汗的方式得到緩解;接著使用改良版的木防己湯,採用辛涼淡法以利尿排濕,使已經轉化的濕熱從小便排出;最後使用五葉茅根湯,其清香甘涼的特性能提振胃氣、滋潤津液,用以清除殘留的熱氣。

【處方一】青防風(3克)、蘇葉嫩枝(4.5克)、生薑皮(3克)、淡香豉(9克)、左秦艽(4.5克)、絡石藤(9克)、鮮蔥白(4根)、嫩桑枝(30克)

【處方二】木防己(4.5克)、絲通草(4.5克)、生苡仁(12克)、青松針(9克)、桂枝木(2.1克)、拌飛滑石(9克,包煎)、絲瓜絡(9克)、嫩桑枝(30克)

【處方三】冬桑葉(6克)、淡竹葉(6克)、炒黃鮮枇杷葉(15克,去毛抽筋)、建蘭葉(9克)、生側柏葉(6克)、去皮鮮茅根(30克)

【治療結果】服用第一個處方兩劑後,微微出汗且惡寒消失,頭痛也有所緩解;再服用第二個處方兩劑,尿量增加,熱度消退,身體疼痛與輕微浮腫都得到了改善;服用第三個處方後,胃氣大振,遂停止用藥。

廉按:同樣是風濕,有的是風寒夾雜濕氣,有的則是風濕夾雜濕氣,外部因素的感染不同,內部的體質也有差異,因此在選擇藥物和開立處方時,自然會有所不同。這個案例中的三個處方,清新靈活,多數方法源於葉氏的理論。

2. 風濕相搏案(內科)

施瑞麟(住蘭豁東門外孝子牌坊)

病者,章桂林,年廿二歲,住蘭溪北鄉前陳莊。

病名,風濕相搏。

原因,今歲八月下旬,受兵災,心甚惶恐,逃避于山林,冒風淋雨,夜臥于山林而成此症。

證候,手腳縫肢節腫痛,不能轉側,臥於床褥月餘,痛楚難忍,不嘔不渴,飲食少進。

診斷,脈浮而遲滯,舌苔白滑。脈證合參,此風濕相搏之證也。經云:「風則痛,濕則腫。」《傷寒論》云:「風濕相搏,身體煩疼,不能自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,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若其人大便堅、小便自利者,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。」余仿其法,先用小續命湯加靈仙、西藏紅花之類,用酒沖服。連服三劑,未見獲效。又用疏風通經活血之劑,訣云,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。服三四劑,而身體稍能轉動,痛亦稍止。

療法,用當歸、生地、紅花活血養血為君,用海風藤、伸筋草、川續斷、桂枝、五加皮通其筋絡為臣,用羌獨活、西秦艽、桑寄生、鑽地風、千年健治風為佐,用白朮、茯苓利濕為使,加廣木香以行其氣,加酒以和其血,然行血必須行氣,經云,血居於先,氣推於後,使血氣流通而病自愈。

處方,白當歸(四錢),大生地(二錢),西藏紅花(八錢),海風藤(錢半),伸筋草(錢半),羌、獨活(各錢半),千年健(錢半),桑寄生(錢半),鑽地風(錢半),生白朮(二錢),浙茯苓(二錢),川桂枝(八分),川續斷(錢半),西秦艽(二錢),宣木瓜(二錢),廣木香(八分,加好酒沖服),服八九劑。

效果,旬余稍能運動,月餘而能行步。至四十餘日,其腫已消,其痛已止而病愈矣。

廉按:活血祛風,舒筋通絡,此等症用藥,不過如是。

白話文:

【病患資訊】患者為章桂林,年紀22歲,居住在蘭溪北鄉的前陳莊。

【病症】他被診斷出風濕相搏的疾病。

【病因】今年八月下旬,因為遭受戰禍,內心非常恐慌,逃往山林,途中遭受風雨侵襲,夜晚在山林中露宿,因而導致了這個病症。

【病徵】他的手腳關節腫脹疼痛,無法輕易翻身,已經在牀上躺了一個多月,疼痛難忍,沒有嘔吐或口渴的情況,飲食也減少了。

【診斷】他的脈象浮而遲滯,舌苔呈現白色且滑潤。根據脈象和病徵判斷,這是典型的風濕相搏的病症。經典中記載:「風邪會引起疼痛,濕邪則導致腫脹。」《傷寒論》中指出:「風濕相搏,身體感到煩悶疼痛,無法自由翻身,無嘔吐及口渴現象,脈象浮虛而澀,可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。如果患者大便乾硬,小便正常,則應去掉桂枝,改用加白朮的湯劑治療。」我仿照此法,首先使用小續命湯加上靈仙和西藏紅花等藥材,並用酒送服。但連續服用三劑後,病情並未改善。接著,我使用了疏風通經活血的藥物,有句古語說,治療風邪要先治血,血行則風自滅。服用三四劑後,患者身體開始能夠稍微活動,疼痛感也有所緩解。

【治療】我以當歸、生地、紅花為主要成分,用以活血養血;輔以海風藤、伸筋草、川續斷、桂枝、五加皮來疏通筋絡;再配以羌獨活、西秦艽、桑寄生、鑽地風、千年健等藥材來對抗風邪;利用白朮、茯苓來排除濕氣;最後添加廣木香以調理氣血,並用酒來和血,要知道,行血必先行氣,經典上說,血在前,氣在後,讓血液和氣體流通,疾病自然就會痊癒。

【處方】處方內容包括:白當歸(4錢)、大生地(2錢)、西藏紅花(8錢)、海風藤(1.5錢)、伸筋草(1.5錢)、羌獨活(1.5錢)、千年健(1.5錢)、桑寄生(1.5錢)、鑽地風(1.5錢)、生白朮(2錢)、浙茯苓(2錢)、川桂枝(0.8錢)、川續斷(1.5錢)、西秦艽(2錢)、宣木瓜(2錢)、廣木香(0.8錢,加好酒沖服),需連續服用八到九劑。

【療效】十天左右,患者能夠稍微活動,一個月後,可以行走。到了四十多天時,腫脹已經消退,疼痛也已消失,病情已經痊癒。

廉按:活血祛風,舒筋通絡,對於這種病症的藥物使用,大抵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