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84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傳染病案 (84)

1. 冬溫疫痘案

汪竹安(住紹興斷河頭)

病者,徐姓男嬰,年三歲,住本城駙馬樓。

病名,冬溫疫痘。

原因,從冬溫時氣傳染而發。

證候,身發壯熱,天痘微現。氣急作嘔,大便溏泄。

診斷,舌苔糜白,關紋淡紫。此《內經》所謂溫癘大行。適感其氣而發疫痘也。

療法,輕清透發,使痘毒隨感邪而出。

處方,淨蟬衣(八分),炒牛蒡(一錢),生枳殼(八分),苦桔梗(五分),絲通草(六分),仙露夏(一錢),淡竹茹(一錢),廣陳皮(六分),生甘草(三分)

次診,頭面漸見腫赤,稍兼清漿痘泡。氣急已減,身熱未除。指紋舌苔同前。此因兒小元弱不能托痘外達也。最防漿未滿而驟變內陷,姑以保元湯加味,扶元透毒,助痘成漿。

次方,文元參(一錢),淨蟬衣(一錢),炒枳殼(一錢),浙茯苓(一錢),升麻(二分),生、炙綿耆(各六分),陳皮(六分),絲通草(八分),炙甘草(三分)

三診,身熱咬牙,口燥神煩,大便泄瀉。舌色紫絳。審此現象,恐化驚痘,先以輕透健運,使痘毒清化,變症自除。

三方,升麻(三分),生葛根(七分),淨蟬衣(五分),天花粉(錢半),西紫草(三分),水蘆筍(三錢),鮮竹葉(十片),廣木香(磨汁,沖一小匙)

四診,目鼻俱封,咽阻,多痰,咬牙,肢瘛。頭面腫,口燥,便溏,尿赤澀。舌肉有痘,苔白燥。形色合參,熱盛風動,正由險轉逆之危候。仿前明李重興先生《金鏡玉函》例,清化涼解。

四方,羚角片(五分,先煎),滁菊花(一錢),前胡(八分),天花粉(一錢),桔梗(五分),水蘆根(錢五),豬尾血(十滴),梅冰(一釐,研勻同沖),白頸蚯蚓(三小支,洗去泥)

五診,目開鼻通,咬牙止,痰亦少,頭面腫退,口燥大減,二便尚赤。舌轉紅潤,痘形平扁。病已轉機,出險就順,仍仿《金鏡玉函》中清養法調理以善後。

五方,鮮生地(三錢),鮮石斛(錢半),北沙參(錢半),原麥冬(一錢),鮮茅根(廿支,去衣),嫩桑芽(一枝),廣陳皮(三分)

效果,連服三劑,諸證悉瘥,痘亦結痂,胃健善食而愈。

說明,此為天花痘之險證,出險就順,由險轉逆,吉凶在二三日間,全在醫家心靈眼快,病家看護周到,始能轉危為安。予於十五日四診之際,頗為躊躇,悟到李重興先生《金鏡玉函》中,載有羚角二妙湯一方,為治險痘歷試輒驗之良方,酌而用之,果有特效。快何如之,益信前哲專科之善本,不可不精究於平時也。

廉按:小兒血氣來充,臟腑嬌嫩,痘瘡不能起發,良由元虛不能足漿,漿不足,則毒不泄。若再以毒攻毒,不但毒不肯出,而正氣更受其害,未有正虛而毒能化者也。然亦有因熱極而槳不起者,以正氣為壯火所食也。宜瀉火,忌補托。至痘後生毒,多由妄投毒藥,誤用溫補所致。

白話文:

[冬季溫疫痘疹病例]

患者是住在紹興斷河頭的汪竹安家的徐姓男童,年僅三歲,家住本城駙馬樓。

疾病名稱是冬季溫疫痘疹。

病因是由冬季溫暖時節的傳染病氣導致。

症狀為身體高燒,天花痘疹開始顯現。呼吸急促伴有嘔吐,大便稀軟。

診斷發現舌苔白而糜爛,脈絡呈現淡紫色。根據《內經》所述,這正是溫疫大流行的情況,因為感染了這種氣息而引發痘疹。

治療方式為輕鬆清透,讓痘毒隨著感染的邪氣一同排出。

處方包含了蟬蛻、炒牛蒡子、生枳殼、桔梗、通草、仙露夏、淡竹茹、陳皮和生甘草。

第二次診察時,頭面部出現紅腫,有些許透明痘泡。呼吸急促情況改善,但發燒仍然持續。舌苔和指紋與上次相同。這是因為小孩本身體質較弱,無法將痘疹完全表現出來。最需防範的是痘漿未滿就突然內部陷落,因此決定使用保元湯加強,扶助體質,幫助痘疹成熟。

第二次處方加入了元參、蟬蛻、炒枳殼、茯苓、升麻、生、炙黃耆、陳皮、通草和炙甘草。

第三次診察時,男童出現發燒、咬牙、口渴煩躁、腹瀉。舌頭顏色呈深紫色。綜合以上症狀,可能轉為驚嚇型痘疹,因此先採用輕透健脾,讓痘毒清化,變異症狀自然消失。

第三次處方包含升麻、生葛根、蟬蛻、天花粉、紫草、水蘆筍、鮮竹葉和廣木香的汁液。

第四次診察時,眼睛和鼻子被封閉,咽喉阻塞,多痰,咬牙,肢體抽搐。頭面部腫脹,口渴,大便稀軟,尿色深紅且排尿困難。舌頭上有痘疹,舌苔白且乾燥。綜合症狀顯示熱度旺盛,風動現象,是病情由危險轉向逆境的關鍵時刻。仿效明代李重興先生《金鏡玉函》的例子,進行清熱涼解。

第四次處方包括羚羊角片、滁菊、前胡、天花粉、桔梗、水蘆根、豬尾血、梅冰和白頸蚯蚓。

第五次診察時,眼睛睜開,鼻子通暢,咬牙停止,痰量減少,頭面部腫脹消退,口渴大幅減緩,大小便仍然顏色深紅。舌頭轉為紅潤,痘疹形狀扁平。病情已經轉向好轉,脫離危險期,接下來將仿照《金鏡玉函》中的清養法,進行後續調理。

第五次處方為新鮮生地、新鮮石斛、北沙參、麥冬、新鮮茅根、嫩桑芽和陳皮。

結果,連續服用三次藥物後,所有症狀都得到了改善,痘疹結痂,胃口恢復,病情痊癒。

說明部分指出,這是天花痘疹的危險症狀,病情由危險轉向順利,或由危險轉向逆境,吉凶全在一兩天之間,完全取決於醫生的敏銳判斷和病人家屬的細心照顧。在第四次診察時,我經過一番考慮,回想到李重興先生《金鏡玉函》中記載的羚角二妙湯,是一種治療危險痘疹的有效方子,適量使用後,果然產生奇效。這使我更加相信,前輩們對於專門領域的精深研究,值得我們在日常中學習和探究。

廉按部分強調,小兒體質尚未成熟,臟腑柔弱,痘疹難以完全表現,主要是因為體質虛弱,無法充分生成痘漿。如果痘漿不足,毒素就無法排出。若再用毒性強烈的藥物治療,不僅毒素不會排出,反而會傷害正氣。沒有正氣充足,毒素是不可能被化解的。然而,也有因為熱度過高導致痘漿無法生成的情況,這是因為正氣被壯火消耗所致。應當降火,而非補充或扶助。痘疹後產生的毒性,大多由於錯誤使用有毒藥物或不當使用溫補藥物造成。

本案例首先使用輕鬆清透的方法,是治療痘疹的正確開端;接著使用保元補助,反而導致咬牙、熱瀉、口渴、煩躁等症狀,顯然是因為壯火消耗了體力;再次使用輕透健脾,反而導致咬牙、肢體抽搐,熱度旺盛伴隨風動的危險時刻,可能是因為升葛升陽,反而助長壯火,產生風動。等到改用李重興先生的方法,大量使用清熱涼解的藥物,以排除痘疹的熱毒,病情才開始轉向好轉,脫離危險期。最後使用清養調理,最終收穫全功,這正是吳鞠通所說的,始終實熱的情況,始終使用涼解的策略。

痘疹本來就有可解的毒素,但必須在七天內解決。如果毒素積聚而不散發,痘漿無法形成,豈能不解毒呢?這句話真是深刻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