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67)
二集 傳染病案 (67)
1. 急性疫痢案
廉按:疫痢,《內經》謂之奇恆痢,即德日醫所謂赤痢也,為八大傳染病之一。據西醫實地經驗研究所得,謂其病毒非菌則蟲,約有二種:一為菌毒赤痢,一為變蟲形赤痢。大旨以清熱解毒,防腐生肌等法為主治,兼用血清注射,及灌腸法以佐之。此案遵《內經》通因通用之法,即日本醫衍德醫之法。
謂赤痢初期,腸中毒熱腫疼,當務去腸內之刺激,流通糞便,以防病勢上進,為治赤痢療法第一義。故病有上進之象,當相機而投以下劑,但下劑易增進患者之衰弱,不可不謹慎用之。至滋腸及注腸,不但足以疏通其積滯,且有緩解裡急後重之效,是以用之最宜。與陳案療法,大致相同。
然就余所經驗,傳染性赤痢亦有不宜用硝、黃盪滌者,只可清血解毒,滑以去著,如犀角地黃湯合五仁湯,加醋炒芫花,重用貫仲二兩,地漿水煎藥,亦多奏效。醫不執藥,隨宜而施,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耳。
白話文:
急性疫痢病例:
古代醫書稱疫痢為奇恆痢,也就是西醫說的赤痢,屬於八大傳染病之一。西醫研究發現,赤痢是由病毒或寄生蟲引起的,大致分為細菌性赤痢和阿米巴痢疾兩種。治療主要方法是清熱解毒、促進傷口癒合,輔以血清注射和灌腸。此病例治療方法遵循《內經》以及日本和德國醫學的相關療法。
赤痢初期,腸道因中毒而發熱腫痛,首要任務是去除腸道刺激物,使糞便通暢,防止病情加重,這是治療赤痢的首要原則。如果病情加重,可以考慮使用瀉下藥,但瀉下藥容易加重患者虛弱,必須謹慎使用。灌腸能有效疏通腸道積滯,緩解裡急後重,因此非常適用。本病例的治療方法與之前的病例大致相同。
然而,根據我的經驗,傳染性赤痢並不都適合使用硝石、黃連等藥物清洗腸道,有些情況下只能清血解毒,潤滑腸道,排出毒素。例如,犀角地黃湯加五仁湯,再加入醋炒芫花和大量貫仲(約兩錢),用地漿水煎服,也常常有效。醫生用藥不能死板,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,醫術的高明與否,全在於醫生個人。
王經邦(住天台柵門樓)
病者,車昌前,年二十七歲,業商,住天台南鄉桃花莊。
病名,急性疫痢。
原因,暑穢水毒,互結腸胃,均從火化,醞釀成疫。
證候,下痢純紅,腹痛,裡急後重,晝夜百餘次,溺短赤澀。
診斷,脈六部洪數搏指,按之有神,舌紅苔黃。脈證合參,此乃暑毒挾穢,蘊蓄於內,若不急治,防驟有腐腸之變端也。
療法,以貫仲、銀花,玉樞丹解毒痢為君,芩、連、柏清熱為臣,荷葉、生芍消暑斂血為佐,玉泉、竹葉涼解大渴為使也。
處方,青子芩(三錢),川黃連(二錢),生川柏(錢半),生白芍(八錢),淡竹葉(三錢),鮮荷葉(一錢),玉泉散(二錢,鮮荷葉包),玉樞丹(五粒,研細,藥湯調服)
先用生貫仲(一兩),濟銀花(八錢),煎湯代水。
效果,一劑病減大半,再劑大勢已平。原方略減用量,加鮮生地一兩、鮮石斛五錢,清養胃陰而痊。
廉按:此時疫赤痢也,俗稱爛腸瘟。前喻西昌治此證,重用生大黃四兩,黃連、甘草各二兩,以猛藥直攻腸胃。此案但以平劑清解疫毒,方亦穩健著力,切合病情,貫仲、玉摳丹尤為解毒闢穢之要藥。
白話文:
[急性疫痢案例]
患者為車昌前,27歲,商人,居住在天台南鄉的桃花莊。
病症被診斷為急性疫痢。
病因是暑氣和髒污水中的毒素,在腸胃中互相結聚,並轉化為火熱,進而醞釀成疫病。
症狀表現為排泄物純紅色,伴有腹痛,頻繁的排便需求,日以繼夜多達一百多次,尿液短少且色赤質澀。
診斷結果顯示,六脈洪大而數,有力且精神充沛,舌頭紅色,舌苔黃色。綜合脈象與症狀,此病為暑熱毒素與髒污內蓄,若不及時治療,恐會迅速出現腸道腐敗的危急情況。
治療方式是使用貫仲、銀花和玉樞丹作為主藥來解毒痢,黃芩、黃連、黃柏作為輔助來清熱,荷葉、生芍藥來消暑和收斂止血,玉泉散和竹葉來緩解大渴和降溫。
開出的藥方是:青子芩3錢,川黃連2錢,生川柏1.5錢,生白芍8錢,淡竹葉3錢,新鮮荷葉1錢,玉泉散2錢(用新鮮荷葉包裹),玉樞丹5粒(研磨細碎,以藥湯調和服用)。
首先使用生貫仲1兩和濟銀花8錢,煎煮後替代水飲用。
效果方面,服藥一次後,病情減輕大半,再次服藥後,主要症狀已經得到控制。之後原方略微減少藥量,並添加新鮮生地1兩,新鮮石斛5錢,以滋養胃陰,最終康復。
廉按:這是一種因疫情引起的赤痢,民間常稱之為爛腸瘟。之前喻西昌在治療此病時,大量使用生大黃4兩,黃連、甘草各2兩,以強烈藥物直接攻擊腸胃。然而本案例中,僅使用溫和的藥物來清解疫毒,治療方案穩健且有效,緊密貼合患者病情,其中貫仲和玉樞丹更是解毒和避穢的重要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