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23)

1. 風瘧案(內科)

何拯華(紹興同善局)

痛者,韓瑞寶,年三十五歲,業商,住東關鎮。

病名,風瘧。

原因,夏令受暑,潛伏膜原,至秋感涼風而發。

證候,風襲於表,頭疼自汗,淅淅惡風,暑伏於裡,寒少熱多,其狀如瘧,便溏溺熱。

白話文:

**患者姓名:**何拯華(紹興同善局)

**病人姓名:**韓瑞寶

**年齡:**三十五歲

**職業:**商人

**住址:**東關鎮

**病名:**風瘧

**病因:**夏季受暑,暑氣潛伏於身體,到秋季感受涼風而發病。

**症狀:**風邪侵襲肌表,頭疼自汗,畏寒怕風,暑熱鬱積於內,寒少熱多,症狀類似瘧疾,大便稀溏,小便熱。

診斷,脈右浮弦,左浮滯沉數,舌邊尖紅,苔白兼黃。脈證合參,內經所謂「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」也。

白話文:

診斷: 脈搏右邊浮而弦,左邊浮滯下沉次數多,舌尖和舌邊發紅,舌苔白中帶黃。脈象和證狀綜合起來,正如《內經》所說的:「夏天出汗少的人,到了秋天會容易得瘧疾。」

療法,初用辛散開達,達原飲加減;繼用和解表裡,柴芩湯加減;終用養陰開胃,麥門冬湯加減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:

  • 初期: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,幫助疏通氣血,如達原飲(加減)。
  • 繼發期:使用調和表裡氣血的藥物,如柴芩湯(加減)。
  • 最終期:使用滋養陰液,開通胃氣的藥物,如麥門冬湯(加減)。

處方,荊芥穗(錢半),草果仁(五分),花檳榔(一錢),焦山梔(三錢),防風(一錢),卷川樸(一錢),木賊草(一錢),淡香豉(三錢)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荊芥穗(0.5錢)
  • 草果仁(0.5錢)
  • 花檳榔(1錢)
  • 焦山梔子(3錢)
  • 防風(1錢)
  • 卷川樸(1錢)
  • 木賊草(1錢)
  • 淡香豉(3錢)

次方,川柴胡(一錢),生枳殼(一錢),廣皮紅(八分),青子芩(錢半),苦桔梗(一錢),仙露夏(錢半),鮮生薑(一錢),細芽茶(一錢),陰陽水煎藥。

白話文:

此方藥用:

  • 川柴胡(5克)
  • 生枳殼(5克)
  • 廣皮紅(4克)
  • 青子芩(2.5克)
  • 苦桔梗(5克)
  • 仙露夏(2.5克)
  • 生薑(5克)
  • 細芽茶(5克)

用陰陽水(即一半冷水,一半開水)煎製藥物。

三方,原麥冬(錢半),北沙參(一錢),北秫米(三錢,荷葉包煎),仙半夏(一錢),鮮石斛(二錢),鮮稻穗(二支)

白話文:

三方(藥物配伍):

  • 原麥冬:半錢
  • 北沙參:一錢
  • 北秫米(用荷葉包裹,煎煮):三錢
  • 仙半夏:一錢
  • 鮮石斛:二錢
  • 鮮稻穗:二支

效果,服初方一劑,頭痛除、惡風已,寒熱分清。服次方二劑,寒熱雖減而不止。原方送下半貝丸三分,一日兩次。四服而瘧住。終服第三方,連進三劑,胃氣健而病愈。

白話文:

效果:服用第一劑處方後,頭痛消除,怕冷的惡風症狀消失,寒熱明顯分開。服用第二劑處方兩劑後,寒熱雖然減輕但仍未停止。將原來的處方送服半顆丸藥三分之一,每天兩次。服用四劑後,瘧疾得以控制。最後服用第三劑處方,連續服用三劑,胃氣恢復健康,疾病痊癒。

康按:凡瘧疾之因,外感不外風寒暑濕,內傷不外痰食。此案雖名風瘧,但暑為內因,風為外因,先解其外,後清其內,此用藥一定之步驟。其得力在第二方,和解清透,效果昭然。

白話文:

康復按:所有的瘧疾,外因不外乎風寒暑濕,內因不外乎痰食。此案例雖然稱為「風瘧」,但暑熱是內因,風寒是外因。先治療外因,後清除內因,這是用藥的固定步驟。其中關鍵在於第二劑藥方,能調和解表、清熱透疹,效果顯著。

2. 伏風陰瘧案(內科)

莊虞卿(住麗水第十一中學校)

病者,呂仲遠,年逾三稔,體弱,住太平坊。

病名,伏風陰瘧。

原因,平素體衰,因感風伏而不發,直至深秋,發為陰瘧。

證侯,寒熱往來,三日一發,汗多苔白,飲食少思。

白話文:

麗水第十一中學校的莊虞卿醫生,診治了一位名叫呂仲遠的病人,這位病人住在太平坊,已經超過三年,身體虛弱。呂仲遠患的是伏風陰瘧,平時身體就虛弱,因為感受風寒而沒有發病,直到深秋才發作,表現為陰瘧。他的症狀是寒熱交替,每三天發作一次,出汗多,舌苔白,食慾不振,精神不佳。

診斷,脈左寸虛大,右關弦緩。脈證合參,此由伏風而變三陰瘧也。夫胃者衛之源,脾者營之本,飲食少思,脾胃之衰弱可知,正因脾胃累虛,營衛不和,而作寒熱,正《內經》所謂秋成風瘧也。

白話文:

診斷:

  • 左手寸脈虛浮而有力。
  • 右手關脈弦而緩慢。

綜合脈象和症狀,這是由於潛伏的風邪導致的三陰瘧疾。

胃是衛氣的來源,脾是營氣的根本。患者食慾不振,說明脾胃虛弱。正因為脾胃虛弱,營衛失和,才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。這正是《內經》所說的秋季風瘧。

療法,只宜脾胃雙補,不必治瘧,俾營衛調而寒熱自已,此從源本施治,上乘法也。用桂枝、黃耆護衛,歸、芍養營,參、草補益脾胃,薑、棗調和營衛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:

只需要補益脾胃,不必治療瘧疾,這樣營氣和衛氣調理好了,寒熱症狀自然會消失。這種從根源上治療的方法,是上乘的方法。

具體方藥:

  • 桂枝、黃耆:保護和衛護營氣和衛氣
  • 當歸、芍藥:滋養營氣
  • 人參、甘草:補益脾胃
  • 生薑、大棗:調和營氣和衛氣

處方,川桂枝(一錢),生黃耆(三錢),當歸(二錢),生白芍(二錢),西潞黨(二錢),清炙草(一錢),生薑(一錢),大棗(三枚)

效果,十日寒熱勢衰,繼以補中益氣湯善其後,兩旬瘧遂痊愈。

白話文:

處方:

  • 川桂枝(6克)
  • 生黃耆(18克)
  • 當歸(12克)
  • 生白芍(12克)
  • 西潞黨(12克)
  • 清炙草(6克)
  • 生薑(6克)
  • 大棗(3枚)

廉按:陰瘧之為病,陽分大虛必挾寒,陰分大虛必挾熱。況汗多苔白,飲食少思,脾胃之虛寒,尤為顯著。方用桂枝加參、耆、當歸,營工雙調,確是對證療治,自有奇功可據也。寒甚者,丁香、附子亦可加入。

白話文:

蓮按:陰瘧這種疾病,陽氣部分極度虛弱,一定會伴有寒氣,陰氣部分極度虛弱,一定會伴有熱氣。況且汗多,舌苔白,不想進食,脾胃虛寒,尤其明顯。藥方使用桂枝加上人參、白朮、當歸,營衛雙補,確實是對症治療,自有奇效。寒氣較重的,丁香、附子也可以加入。

3. 風泄案(內科)

何拯華(紹興同善局)

病者,陳麗生,年三十歲,業商,居柯橋東官塘。

病名,風泄。

原因,暮春外感風邪,不服藥而病愈,至首夏頓病飧泄。

證候,腸鳴腹痛,一痛即瀉,瀉多完穀,溺清而短。

白話文:

陳麗生,三十歲,商人,住在柯橋東官塘。他在暮春時節外感風寒,沒有吃藥就痊癒了,但到了初夏時突然病發,出現腹瀉。症狀是腸鳴腹痛,每次痛就拉肚子,拉肚子後會排泄大量食物殘渣,小便清澈且量少。

診斷,脈弦而緩,左強右弱,苔薄白滑。憑脈斷證,即《內經》所謂「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」也。腹痛而瀉出完穀者,肝橫乘脾也。故《經》云:「脾病者,虛則腹滿、腸鳴、飧泄、食不化。」

白話文:

診斷: 脈象弦而緩,左邊比右邊強。舌苔薄白而滑。根據脈象判斷,符合《內經》記載的「春天受風,夏天出現腹瀉」的情況。

腹部疼痛且排出未消化的食物,說明肝氣橫逆侵犯脾臟。因此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脾臟有病,虛弱時會出現腹脹、腸鳴、腹瀉、食物不消化的症狀。」

療法,初用劉氏朮、芍、陳、防等止其痛瀉為君,佐川芎升散其伏風,炒麥芽消化其完穀;繼用五味異功散升補脾陽為君,佐以白芍、煨姜酸苦泄肝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

一開始使用劉氏的術式,選用芍藥、陳皮、防風等藥材止痛、瀉火為主要藥物,佐以川芎,發散潛伏的風邪;炒麥芽有助於消化未消化的穀物。

接著使用五味異功散,補益脾陽為主要藥物,佐以白芍、煨姜,酸苦之味幫助疏肝瀉火。

處方,炒於朮(二錢),陳廣皮(一錢),川芎(一錢),煨防風(一錢),生白芍(錢半),生麥芽(錢半),荷葉(一錢,剪碎拌炒)

白話文:

藥方:

炒白朮(2 錢),陳皮(1 錢),川芎(1 錢),煨過防風(1 錢),生白芍(半錢),生麥芽(半錢),荷葉(1 錢,剪碎炒過)

次方,炒黨參(錢半),浙茯苓(錢半),炒白芍(二錢),煨姜(五分),炒於朮(二錢),新會白(一錢),清炙草(六分)

白話文:

每次使用以下藥材:

  • 炒黨參(半錢)
  • 浙茯苓(半錢)
  • 炒白芍(二錢)
  • 煨乾薑(五分)
  • 炒於朮(二錢)
  • 新會皮(一錢)
  • 清炙甘草(六分)

效果,進第一方兩劑,痛瀉大減,惟肢懈無力,胃納甚鮮。進第二方三劑,痛瀉止而胃氣健。終用飯□蓮子,每日嚼十四粒,調養七日而痊。

白話文:

**效果:**服用了第一個藥方兩劑後,腹痛和腹瀉明顯減輕,但是身體虛弱乏力,胃口也很差。服用了第二個藥方三劑後,腹痛和腹瀉都停止了,胃氣也恢復了正常。最後,使用飯後服用蓮子,每天嚼十四粒,調養七天後痊癒。

廉按:風泄即腸風饗泄,《內經》所云「久風為飧泄。」此症甚多,醫者往往誤認為食積化瀉,或誤認為濕積所致,而不知伏風之為病,以致邪氣流連,乃為洞泄,不可挽回者數見不鮮。此案引經證醫,探源用藥,妙在劉草窗法,確是飧泄專方,用多奏效。接方用錢氏異功散加味,愜合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之經旨。故為醫者,不可不精究《內經》也。

白話文:

廉某按:所謂「風泄」,就是腸道受風寒影響而腹瀉,正如《內經》所說的「長期的風氣會導致腹瀉」。這種病症很常見,醫生們往往誤認為是食物積滯引起的腹瀉,或者誤認為是濕氣積聚造成的,卻不知道伏藏於體內的風寒纔是致病原因。因此邪氣在體內遊走不散,最終導致腹瀉難以控制,甚至不可挽回的情況屢見不鮮。此案引用經典醫書來診斷醫治,追根溯源用藥,妙用劉草窗的方法,的確是治療腹瀉的良方,用得多了就會見效。後續的藥方是使用錢氏的異功散加味,這符合「清氣在下則生腹瀉」的經旨。因此,作為一名醫生,必須精通《內經》纔能有效治療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