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51)
二集 傳染病案 (51)
1. 時疫霍亂案
故治此證者,當以解毒之藥為主,以助心活血之藥為佐,以調陰陽奠中土之藥為使,爰擬急救回生丹一方。若霍亂吐瀉已極,精神昏昏,氣息奄奄,虛極將脫,危在目前,病勢至此,其從前之因涼因熱,皆不暇深究,惟急宜重用急救回陽湯,固其陰陽之將離,是此湯雖為回陽之劑,實則交心腎和陰陽之劑也。
服此湯後,若身溫脈出,覺發熱有煩躁之意者,直急滋其陰分,若玄參、生芍藥之類,加甘草以和之,煎一大劑,分數次溫飲下。其言如此。發明霍亂之病理及其處方,可謂獨出心裁,別開生面者矣。似此佳案,的是傳作,宜其《衷中參西錄》山西醫學校定為教授學生之講本也。
白話文:
治療這種疫病,應以解毒藥為主,輔以活血強心的藥物,再用調節陰陽、穩固脾胃的藥物為輔,因此我擬定了急救回生丹這個處方。如果霍亂的嘔吐腹瀉已經到了極點,病人神志昏迷,呼吸微弱,虛脫將死,危在旦夕,此時病因是寒是熱已經不重要了,必須馬上大量使用急救回陽湯,來挽救即將分離的陰陽。這個湯劑雖然是回陽的藥方,但實際上是調和心腎,平衡陰陽的藥方。
服用此湯後,如果病人體溫上升,脈搏有力,感覺發熱煩躁,就要趕緊滋陰,可以使用玄參、生芍藥等藥物,再加甘草調和,煎一大劑,分幾次溫服。文中如此論述,闡明了霍亂的病理及其處方,可謂獨具匠心,別具一格。這樣好的案例,理應廣泛傳播,《衷中參西錄》被山西醫學校定為教學教材,實在是應該的。
李竹溪(住蕪湖米市街)
病者,吳二,年逾三十,撥船頭,住河南三街。
病名,時疫霍亂。
原因,濕熱遏郁,兼貪涼飲冷而發。
證候,中秋後三日夜半,突來吐瀉,及至天明,已瀉數十次矣。身雖冷,反煩渴,喜飲涼水,得水旋嘔,溲閉面赤,目合汗泄。
診斷,脈伏苔白。脈證合參,此濕熱亂於腸胃也。其來也暴,其勢亦危。際此水逆溲閉,脈伏心煩,渴飲汗泄,雖瀉已多,邪猶未化,縱神疲目合,有主挽正回陽者。予力違其議曰:此病此時,尚慮其陽未通邪未化,如心煩溲閉渴飲等證,可溫補乎?獨主通陽化氣,以免實實之咎。
療法,太陽不開,陽明不合,故三焦氣化不宣,仲聖古法可師,五苓加黃連以堅腸。
處方,大面桂心(三分),生蒼朮(錢半,米泔泡製),雲苓(三錢),豬苓(二錢),建澤瀉(二錢),小川連(五分),開水為引,陰陽水煎服,服後飲暖水一杯。
次診,一劑吐止瀉減,而心仍煩,口仍渴,溲行不爽,苔色轉黃,體仍未溫,是陰可堅,而陽猶未布,氣不化液也。五苓加三石法,以清陽明伏熱。
次方,前方五苓加生石膏(四錢,研細),滑石(三錢,包煎),寒水石(三錢),甘瀾水煎服。
三診,煩渴已蠲,足先回溫,瀉止呃來,苔轉黃滑,是中宮濕熱無力輸送而蒸痰,反致胃氣上逆。治以竹茹橘皮湯,合丁香、柿蒂,加蠶沙導濁。
三方,薑汁炒竹茹(二錢),橘皮(錢半),潞黨參(錢半),法半夏(錢半),水炙枇杷葉(五錢),麥冬(錢半,米炒),炙甘草(五分),晚蠶沙(三錢,包煎),公丁香(一分),柿蒂(三十枚),河水煎服。
效果,終以調和脾胃,祛痰滌熱而愈。
廉按:濕熱夾瓜果生冷,寒熱相搏,陡然亂於腸胃,成為霍亂吐瀉。方用五苓散加黃連,苦辛通降、芳淡滲利,瀉雖減而煩渴如前;繼用桂苓甘露飲法,煩渴除而轉呃;終用竹茹橘皮湯加減,而收全功。藥隨病變,醫不執方,具見一片靈機活潑潑地。
白話文:
[時疫霍亂案例]
李竹溪(住在蕪湖米市街),
病人名叫吳二,年齡超過三十歲,是一名船伕,住在河南三街。
疾病名稱,是時疫霍亂。
病因,是濕熱在體內鬱積,加上貪圖涼快飲用冷飲而導致發病。
症狀,在中秋節後的第三個夜晚,突然開始嘔吐與腹瀉,到了天亮,已經腹瀉了數十次。身體雖然感覺寒冷,卻非常口渴,想喝冷水,但喝水後馬上又會嘔吐,尿少臉紅,閉眼時汗流不止。
診斷,脈象隱伏,舌苔呈白色。從脈象和症狀來看,這是腸胃中的濕熱作怪。病症來得急,情況也非常危險。此刻水逆、尿閉、脈伏、心煩、口渴、汗出,即使已經腹瀉多次,病邪仍未消除,即使精神疲憊,眼睛閉合,也有主張要扶正回陽的。但我反對這種觀點,認為這時應當考慮陽氣未通,邪氣未除的情況,如心煩、尿閉、口渴等症狀,可以溫補嗎?我堅持要通陽化氣,以免病情加重。
治療方法,太陽不能正常運行,陽明也不能正常運作,所以三焦氣化不能正常宣發,遵照古人的療法,使用五苓散加黃連來固腸。
處方,大面桂心(三分),生蒼朮(錢半,用米水浸泡製成),雲苓(三錢),豬苓(二錢),建澤瀉(二錢),小川連(五分),用開水煎煮,再用陰陽水煎煮,服用後再喝一杯暖水。
第二次診斷,服用一次後,嘔吐停止,腹瀉減輕,但心煩和口渴依然存在,排尿不暢,舌苔轉黃,身體仍然冰冷,這表示陰氣可以固守,但陽氣還未能廣佈,氣血無法化成液體。因此,改用五苓散加三種礦物質的療法,以清除陽明腑的潛在熱毒。
第二次處方,之前的五苓散加上生石膏(四錢,研磨成細粉),滑石(三錢,包煎),寒水石(三錢),用甘瀾水煎煮。
第三次診斷,心煩和口渴已消除,雙腳先恢復溫度,腹瀉停止,但開始打嗝,舌苔轉為黃滑,這表示中宮的濕熱無力傳輸,反而導致胃氣上逆。因此,使用竹茹橘皮湯,加上丁香、柿蒂,並加入蠶沙來引導濁氣下降。
第三次處方,薑汁炒竹茹(二錢),橘皮(錢半),潞黨參(錢半),法半夏(錢半),水炙枇杷葉(五錢),麥冬(錢半,米炒),炙甘草(五分),晚蠶沙(三錢,包煎),公丁香(一分),柿蒂(三十枚),用河水煎煮。
結果,最終通過調理脾胃,祛除痰熱而康復。
廉按:濕熱夾雜瓜果生冷食物,寒熱交錯,突然在腸胃中混亂,形成霍亂嘔吐腹瀉。首先使用五苓散加黃連,以苦辛通降、芳淡滲利的方式治療,腹瀉雖然減輕,但心煩和口渴仍然存在;接著使用桂苓甘露飲法,消除心煩和口渴,但轉而出現打嗝;最後使用竹茹橘皮湯加減,完成治療。根據病情調整藥物,醫生不拘泥於固定方劑,顯示出靈活的判斷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