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50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傳染病案 (50)

1. 第十卷 時疫霍亂病案

2. 時疫霍亂案

張錫純(住天津)

病者,寇媼,年過六旬,住奉天小南關。

病名,時疫霍亂。

原因,孟秋下旬,偶染霍亂。經醫數人,調治兩日,病勢垂危,醫者辭不治。其子寇汝仁來院,懇往為診治。

證候,前本吐瀉交作,至此吐瀉已止,奄奄一息,昏昏似睡,肢體甚涼,六脈全無。詢之猶略能言語,惟覺心中發熱難受。

診斷,此證雖身涼脈閉,而心中自覺發熱,仍當以熱論。其所以身涼脈閉者,因霍亂之毒菌竄入心臟,致心臟行血之機關將停,血脈不達於周身,所以內雖蘊熱,而仍身涼脈閉也。

療法,當用藥消其菌毒,清其內熱,並以助心房之跳動。症雖危險,仍可挽回。

處方,鏡面硃砂(錢半),粉甘草細末(一錢),冰片(三分),薄荷冰(二分)

共研細,分作三次服。病急者,四十分鐘服一次,病緩者,一點鐘服一次,開水送下。

效果,將末藥服二次,心熱與難受皆愈強半,而脈猶不出,身仍發涼,知其年過花甲,吐瀉多次,未進飲食,其氣血衰憊己極,所以不能鼓脈外出以溫暖於周身也。遂又為疏方,用野臺參一兩以回陽,生懷山藥一兩以滋陰,淨萸肉八錢以斂肝氣之脫(此證吐瀉之始,肝木助邪侮土,至吐瀉之極而肝氣轉先脫),炙甘草三錢以和中氣之漓,因其心猶發熱,又加玄參四錢以涼潤之。煎湯一大鐘,分兩次溫服下,脈出,周身亦熱。惟自覺心中餘火未清,知其陰分猶虧,而不能潛陽也。又用玄參、沙參、生山藥各六錢,俾煎湯服下,病遂痊愈。

說明,此證初服之藥末,載在拙著《衷中參西錄》,名急救回生丹。因己未孟秋霍亂盛行時,愚在奉天擬得此方,登報廣告,凡用此方者皆愈。友人袁林普為故城縣尹,用此方施藥二百六十劑,即全活二百六十人。次年南半又有霍亂證,復為寄去衛生防疫寶丹方。(此方亦與前方同時擬者,方用粉甘草細末十兩、細辛細末兩半、白芷細末一兩、冰片細末二錢、薄荷冰細末三錢、鏡面硃砂三兩。將前五味共和,泛水為丸,桐子大,陰乾透,用硃砂為衣,勿令餘剩,每服百丸,病重者可服一百三四十丸。)袁君按方施藥六大料,自救愈千人。大抵前方治霍亂陽證最宜,後方則無論陰證陽證,用之皆效。《三三醫書》第八種時行伏陰芻言,載此二方井能治愈伏陰若干證,謂霍亂為至險之證,而千古治霍亂無必效之方,幸拙擬二方用之皆效云。

廉按:張氏壽甫曰:霍亂之證,或因飲食過量,或因寒涼傷其脾胃,將有吐瀉之勢,疫毒即乘虛內襲,遂揮霍燎亂而吐瀉交作矣。吐瀉不已,其毒可由腸胃而入心(胃大絡虛里、小腸乳糜管,皆與心相通,其症間有自心胞直傳心者,多不及治),更由心而上竄於腦(心有四支血脈管通腦),致腦髓神經與心俱病,左心房輸血之力與右心房收血之力為之頓減,是以周身血脈漸停而通體皆涼也。

白話文:

[時疫霍亂案例]

患者寇媼,超過六十歲,居住於奉天小南關。她於初秋下旬不幸感染霍亂,經過多位醫生兩日的治療,病情仍非常危急,醫生們紛紛表示無法繼續治療。她的兒子寇汝仁於是來到診所,懇請醫生前往救治母親。

寇媼原本有嘔吐和腹瀉的交替發作,但到了這時,嘔吐和腹瀉都已經停止,只剩下微弱的呼吸,彷彿隨時會陷入沉睡,四肢冰冷,脈搏完全摸不到。雖然她仍能輕微地說話,但她感到心臟部位非常燥熱且不舒服。

醫生判斷,儘管她身體冰冷,脈搏微弱,但她自己感到心臟發熱,這仍然應該被視為熱病。身體冰冷和脈搏微弱的原因是因為霍亂的毒素進入了心臟,導致心臟的血液循環幾乎停止,血液無法流遍全身,因此即使內部有熱度,身體表面仍然是冰冷的。

治療方法是使用藥物來消除毒素,清除體內的熱度,同時增強心臟的跳動。雖然病情危急,但仍有希望挽救。

處方為:鏡面硃砂(1.5錢)、粉甘草細末(1錢)、冰片(0.3錢)、薄荷冰(0.2錢)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,分三次服用。對於病情緊急的患者,每隔40分鐘服用一次;對於病情較輕的患者,每隔一小時服用一次,用開水送服。

服用了兩次藥末後,寇媼的心臟燥熱感和不適感大大減輕,但脈搏仍未恢復,身體仍然冰冷。由於她超過六十歲,經歷了多次嘔吐和腹瀉,未能進食,導致她的氣血嚴重衰竭,因此無法促使脈搏恢復,以使全身回暖。醫生接著開出另一個處方,使用野臺參一兩以回陽,生懷山藥一兩以滋陰,淨萸肉八錢以收斂肝氣的流失(因為在霍亂開始時,肝氣會協助病邪侵蝕脾胃,但當嘔吐和腹瀉達到極點時,肝氣反而會先行耗盡),炙甘草三錢以調和中氣的失衡。由於她的心臟仍然感到燥熱,醫生還添加了玄參四錢以冷卻和滋潤。熬製一大碗湯藥,分兩次溫服,脈搏終於出現,全身也開始回暖。然而,她仍然感到心臟有殘留的熱度,醫生知道這是因為陰液不足,無法抑制過剩的陽氣。醫生再使用玄參、沙參、生山藥各六錢,熬製湯藥服用,寇媼的病情終於完全康復。

醫生指出,最初使用的藥末,被收錄在他的著作《衷中參西錄》中,名為「急救回生丹」。在己未年孟秋霍亂盛行期間,醫生在奉天提出了這個處方,並通過報紙公佈,所有使用該方的人都得到了康復。他的朋友袁林普當時擔任故城縣尹,使用這個處方提供了260劑藥物,成功救治了260人。第二年南方再次發生霍亂疫情,醫生又寄去了「衛生防疫寶丹」方(這個方子與前一個方子同時擬定,包含粉甘草細末十兩、細辛細末兩半、白芷細末一兩、冰片細末二錢、薄荷冰細末三錢、鏡面硃砂三兩。將前五味藥材混合,用水泛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,晾乾後,用硃砂作為外衣,每次服用一百粒,病情嚴重者可服用一百三四十粒)。袁君按照該方提供了六大料藥物,成功救治了一千人。大體來說,前一個方子最適合治療霍亂的陽性病例,而後一個方子無論是陰性還是陽性病例,都能有效治療。

張壽甫醫師補充說:霍亂這種疾病,可能是由於飲食過量,或是因為寒冷或涼爽的環境傷害了脾胃,導致嘔吐和腹瀉的趨勢,而疫毒便趁虛而入,迅速蔓延,導致嘔吐和腹瀉的交替發作。如果嘔吐和腹瀉持續不斷,毒素可能從腸胃進入心臟(因為胃的大絡虛裏和小腸的乳糜管都與心臟相連,有些病例甚至可以直接從心包傳遞到心臟,往往來不及治療),進一步進入腦部(心臟有四條血管通往腦部),導致腦部神經和心臟同時受損,左心房輸血的能力和右心房回收血液的能力會瞬間下降,因此全身的血液循環漸漸停止,整個身體變得冰冷。

因此,治療這種疾病時,應該以解毒藥物為主,輔以幫助心臟活血的藥物,以及調節陰陽平衡和穩定脾胃功能的藥物。醫生因此擬定了「急救回生丹」這個處方。如果霍亂的嘔吐和腹瀉達到極點,患者精神恍惚,氣息微弱,虛弱至極,即將瀕臨死亡,病情發展到這個階段,先前的寒涼或熱量因素都已無需深入探討,此時急需重用「急救回陽湯」,以鞏固即將分離的陰陽,這湯雖然主要是回陽的藥劑,實際上卻是交心腎、調和陰陽的藥劑。

服用這湯藥後,如果身體回暖,脈搏恢復,感覺到發熱和煩躁的情況,應立即滋養陰液,例如使用玄參、生芍藥等藥物,加入甘草以調和,熬製一大劑湯藥,分多次溫飲下。醫生對霍亂的病理和處方的理解,可謂獨具匠心,開創了新的治療思路。像這樣的優秀案例,確實值得傳頌,因此《衷中參西錄》被山西醫學校選為教授學生的教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