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45)
二集 傳染病案 (45)
1. 伏熱白喉案
丁佑之(住南通東門)
病者,郭吉人,年三十八歲,揚州人。
病名,伏熱白喉。
原因,熱邪內蘊,上蒸喉白。
證候,寒熱喉痛,已有白腐,口渴神煩。
診斷,脈象右寸浮數,苔黃。由熱邪內伏肺經所致。
療法,清熱解毒,生津保肺,肺經一清,喉部自愈,再吹錫類散。
處方,黑犀角(三分,先煎),生石膏(五錢,研細),鮮生地(四錢),天花粉(二錢),原麥冬(二錢),京川貝(錢半,去心),淡子芩(錢半),小川連(五分),元參心(三錢),苦桔梗(五分),生甘草(五分)
效果,三劑伏熱肅清,喉腐退淨,後用清養法調理而痊。
廉按:喉為肺氣管之口,肺有伏熱,日漸熏灼,喉炎起腐,病勢進行之常。方用涼血解毒,清氣化痰,以治喉腐之本,外吹錫類散,以治喉腐之標。三劑熱清腐退,可為伏熱白喉之適當療法。
白話文:
患者是郭吉人,住在南通東門,今年三十八歲,來自揚州。他患的是伏熱白喉,病因是體內熱邪積聚,向上蒸騰影響喉嚨,導致喉部出現白色腐蝕。
症狀表現為發冷發熱、喉嚨疼痛,且已出現白色的腐蝕,伴有口渴和精神煩躁。診脈發現右手寸脈浮數,舌苔呈黃色,這是因為肺部受到內伏熱邪的影響。
治療方案為清除熱邪,解毒,滋潤肺部,一旦肺部的熱邪清除,喉部自然就會恢復,並輔以外用錫類散。
藥方如下:黑犀角三分(先煎)、生石膏五錢(研細)、鮮生地四錢、天花粉二錢、原麥冬二錢、京川貝錢半(去心)、淡子芩錢半、小川連五分、元參心三錢、苦桔梗五分、生甘草五分。
經過三劑藥後,體內的伏熱已被清除,喉部的腐蝕也已消退,後期使用清養法調理,最終病情得到痊癒。
廉按:喉嚨是肺部氣管的出口,若肺部有伏熱,日積月累下會逐漸燻灼喉嚨,引發炎症和腐蝕,這是病情發展的常態。治療上,我們使用涼血解毒,清氣化痰的藥物,從根本上治療喉部腐蝕,同時外用錫類散,針對喉部腐蝕的表面症狀。三劑藥後,熱邪清除,腐蝕消退,這是一種適合治療伏熱白喉的有效方法。
2. 陰寒白喉案
蕭瑞器(住湘鄉)
病者,周某,忘其年,住邵陽。
病名,陰寒白喉。
原因,素稟陽虛,傳染陰毒而發。
證候,喉間初現白點,繼則白塊滿喉,飯粒可迸,惟飲水及咽津則痛甚,身微熱,四肢厥逆。
診斷,脈沉緩無神,舌苔灰白而滑,如結痂狀。此即《金匱》陰毒之為病,咽喉痛,五日可治,七日不可治也。
療法,非助陽不足以破陰,故用附姜之辛熱為君,佐以炙甘草者,甘平以解毒,使以童便,速驅喉毒從下而泄也。
處方,蜜炙黑附塊(三錢),川乾薑(二錢,蜜炙),炙甘草(一錢),童便(二大瓢,沖)
效果,一劑知,二劑已。
說明,家嚴瑞器公,自弱冠厭棄科舉,究心醫學,於《傷寒》、《金匱》二書確有心得,里□咸稱頌之。前清光緒癸未甲申間,吾鄉數十百里內,多患陰寒白喉,他醫率用表散或清滋,十不一治,家嚴獨得其秘,每用通脈四逆湯奏效,甚者方中用生烏附八錢至一兩,連服五六劑七八劑而愈。同道中莫不駭為奇異,一遇上證,咸遜謝推薦。計當時經手治愈者,不下數十百人。伯章自行醫以來,經驗他種白喉極多,獨於以上陰寒劇證,未曾一見,不審當日何以若此之多,而家嚴獨能於仲景傷寒方中探驪得珠,宜為同輩所歎服也。
男伯章敬志
廉按:陰寒白喉,患之者多屬陽虛,雖少所見,然亦來嘗無其證。前清歸安名醫包岩曰:白喉混稱也,其中有陰虛,有陽虛。陽虛白喉,並不痛癢,並不寒熱,飲食偶或不利,望之不紅不腫,證屬陽衰火息,非附桂不能療是也。但就余在光緒十一年間所見,其證有表裡輕重之別。
一為輕證,初起白見於關內或關外,色必明潤而平,滿喉淡紅,微腫略痛,頭痛惡寒發熱,飲食如常,二便和,脈多沉緊而弦,舌苔白,此陰寒尚在表之候也。治宜荊防敗毒散加減;一為重證,一起白見於關內,成點成塊,或滿喉俱白,色如凝膏,喉內淡紅微腫,時病時止,頭項強痛,身重惡寒,發熱咳嗽,結胸聲低,痰壅,不思飲食,目眩倦臥,手足逆冷,腹痛欲吐,脈多沉微欲絕或沉緩無神,舌苔白滑而厚,此陰寒直入里之候也。
治宜椒附白通湯加減,王氏桂薑湯亦可酌用(紫猺桂、黑炮薑、炙甘草各五分,共歸碗內,取滾水衝入,仍將碗燉於滾水,掉藥含口,慢慢嚥下,頗效)。若證在疑似之間,先用生川附切片,塗白蜜,火炙透黑,取如細粞一粒,口含咽津,如咽喉癰減輕,然後再用湯藥,較為穩健。此案初起,即用通脈四逆湯,非辨證精確,膽識兼全者不辦。
白話文:
[陰寒白喉案例]
蕭瑞器(住在湖南湘鄉)
病人:周某,忘記他的年齡,住在邵陽。
病症:陰寒白喉。
病因:本來體質陽氣虛弱,感染了陰寒之毒而發病。
症狀:喉嚨起初出現白色斑點,隨後整個喉部佈滿白色塊狀物,吞嚥固體食物困難,只有喝水或吞嚥口水時疼痛更劇烈,身體微微發熱,四肢冰冷。
診斷:脈搏沉緩無力,舌苔呈現灰白色且濕滑,如同結痂一般。這正是《金匱要略》描述的陰毒病,咽喉疼痛,若五日內治療有效,超過七日則難以治療。
治療方法:若不補充陽氣,不足以擊退陰寒,所以選擇附子和乾薑的辛熱性質作為主藥,輔以炙甘草,因其甘平能解毒,並使用童子尿,快速地將喉部毒素從下排出。
處方:蜜炙黑附子(三錢),四川乾薑(二錢,蜜炙),炙甘草(一錢),童子尿(兩大瓢,沖服)。
效果:服用一劑後病情好轉,兩劑後已痊癒。
說明:家父蕭瑞器公,從二十歲開始放棄科舉考試,專心研究醫學,在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兩書上確實有深刻的理解,鄉親們都對他讚譽有加。清朝光緒癸未甲申年間,我們鄉間數百里內,很多人罹患陰寒白喉,其他醫生多使用散表或清涼滋養的藥物,但成功率不高,家父獨自掌握了治療的祕訣,每次使用通脈四逆湯都有效,甚至在某些嚴重病例中,方中使用生烏附八錢到一兩,連續服用五六劑或七八劑都能痊癒。同行們都驚訝於這種療效,一旦遇到這種症狀,都會推薦患者去找家父。據估計,當時家父親手治癒的患者不下數百人。自從我開始行醫以來,經歷過各種類型的白喉,唯獨這種陰寒重症,未曾遇見,不明白當時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案例,而家父能從張仲景的傷寒方中找到靈感,確實令人佩服。
兒子蕭伯章敬記。
廉按:陰寒白喉,患者大多屬於陽虛體質,雖然見得不多,但並非沒有相關症狀。清朝歸安名醫包巖說:白喉是一個混合名詞,其中包含陰虛和陽虛兩種情況。陽虛白喉,不會感到痛癢,也不會有寒熱感,偶爾飲食受阻,觀察喉部不會紅腫,這種症狀屬於陽氣衰竭,非附子和肉桂不能治療。然而,根據我在光緒十一年間的觀察,這種病症有輕重之分。
一種是輕度症狀,初期在關節內外出現白色斑點,顏色明亮且表面平整,整個喉部呈淡紅色,輕微腫脹並有些許疼痛,伴隨頭痛、畏寒、發熱,飲食正常,大小便順暢,脈搏多呈沉緊且弦狀,舌苔白色,這是陰寒尚在表層的徵兆。治療應使用荊防敗毒散加減;另一種是重度症狀,一開始在關節內出現白色斑點,形成點狀或塊狀,或整個喉部皆為白色,顏色如同凝固的油脂,喉內淡紅色且輕微腫脹,病況時好時壞,頭頸強烈疼痛,身體沉重畏寒,發熱咳嗽,胸脅疼痛聲音低沉,痰多,不想吃東西,眼睛眩暈,疲憊欲睡,手腳冰冷,腹部疼痛想嘔吐,脈搏多呈沉微或沉緩無力,舌苔白且濕滑厚重,這是陰寒直接侵入體內的徵兆。
治療應使用椒附白通湯加減,王氏桂薑湯也可酌情使用(紫猺桂、黑炮薑、炙甘草各五分,一起放入碗中,用沸水沖泡,再將碗放在滾水中燉煮,將藥液含入口中,慢慢吞下,效果顯著)。如果症狀介於輕重之間,可以先使用生川附切片,塗上蜂蜜,火烤至黑色,取出一小粒如細米粒大小,含在口中吞嚥口水,如果咽喉疼痛減輕,再使用湯藥治療,比較穩妥。這個案例一開始就使用通脈四逆湯,如果不是對症狀有精準的辨識和膽識,一般人是無法做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