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34)
二集 傳染病案 (34)
1. 第九卷 時疫白喉病案
2. 燥疫白喉案
丁甘仁(住上海)
病者,葉女,年十餘歲,住上海。
病名,燥疫白喉。
原因,素因陰虛肝熱,現因染燥疫時氣,與內蘊伏熱相應為患,病己四天。
證候,喉旁左右兩關腐爛,蒂丁亦去其半,身熱不壯,四日粒米不進。
診斷,脈象濡數,舌質淡紅,中後薄黃。余曰:「此疫癘之邪熏蒸肺胃,而心肝之火內熾也。」
療法,鄭梅澗《重樓玉鑰》續集云:「白喉遇燥氣流行而發,用藥以養陰清肺為主。」今仿其法而加減之。
處方,鮮生地(六錢),京元參(三錢),冬桑葉(三十張),金銀花(三錢),漢木通(八分),鮮石斛(四錢),甘中黃(八分),川貝母(三錢,去心),青連翹(三錢),薄荷葉(八分),川雅連(五分),鮮竹葉(三十片),活水蘆根(一兩,去節)
效果一劑即咽喉腐爛漸脫,反覺掀痛。此由腐爛雖去,新肉未生,故掀痛,仍用原方加花粉三錢,因未大便,加生川軍三錢,開水泡絞汁沖服,得大便甚暢,胃熱下行,白喉隨愈。肺與大腸相表裡,腑熱下達,肺火亦從下降,病遂就痊。
廉按:鄭氏養陰清肺湯專為燥疫白喉而設,雖屬正治,然就余所驗,江浙患真白喉證少,染爛喉痧者多,若不明辨而誤用,每致貽人夭札。吾友杜君同甲,所以著《白喉抉微》駁議,叮嚀以警告病家也。
白話文:
【燥疫白喉案例】
在上海居住的葉姓女子,年僅十多歲,同樣在上海居住。
她罹患的疾病是燥疫白喉。
病因是她平時就有陰虛肝熱的情況,最近因為感染了燥疫的時節病氣,與體內潛藏的熱氣相互作用,導致生病已經四天了。
她的症狀是喉嚨兩側的組織開始腐爛,甚至連扁桃腺也受到一半的侵蝕,身體有發熱但並非高燒,四天來完全無法進食。
診斷上,她的脈象顯示濡弱且頻率快,舌頭呈現淡紅色,舌背和舌根有薄薄一層黃色。我認為這是因為疫癘的邪氣燻蒸肺胃,心臟和肝臟的火氣在體內熾烈燃燒。
治療方法,參考鄭梅澗在《重樓玉鑰》續集中寫到:「當白喉在乾燥的季節流行時,用藥應該以滋養陰氣、清涼肺部為主要原則。」我將根據他的方法進行調整。
開出的藥方包含:新鮮的生地(六錢)、京元參(三錢)、冬季桑葉(三十張)、金銀花(三錢)、漢木通(八分)、新鮮石斛(四錢)、甘中黃(八分)、川貝母(三錢,去心)、青連翹(三錢)、薄荷葉(八分)、川雅連(五分)、新鮮竹葉(三十片)、活水蘆根(一兩,去節)。
服用一劑後,咽喉的腐爛部分開始逐漸脫落,卻反而感覺疼痛加重。這是因為腐爛的部分雖然被清除,但新生的肉還未長好,所以會感到疼痛。因此,我決定在原方中加入三錢的花粉,同時因為她尚未排便,我再加入三錢的生川軍,用開水浸泡絞汁服用,結果排便非常順暢,胃部的熱氣得以下行,白喉隨之康復。肺部和大腸互為表裡,當腑熱能順利下降,肺部的火氣也會跟著下降,因此病情得以痊癒。
廉醫師補充說明:鄭氏的養陰清肺湯是專門針對燥疫白喉設計的,雖然屬於正確的治療方式,然而根據我的經驗,江浙地區真正罹患白喉的病例較少,更多的是喉嚨潰爛的狀況,如果不能明確分辨而誤用藥物,往往會導致病情惡化。這也是我好友杜同甲寫作《白喉抉微》一書,以警告病患的重要原因。
袁桂生(住鎮江京口)
病者,家嫂,年四十歲,住京口。
病名,燥疫白喉。
原因,今年九月間疫喉盛行,感染而陡患喉證。
證候,初起時僅咽喉兩旁紅腫,繼起白點,發熱、惡寒、頭疼。
診斷,脈滑,舌苔淡黃而膩。此燥挾濕熱,痰滯醞釀為患。
療法,辛涼甘潤,以泄熱解毒。豁痰清喉,外治吹蓬萊雪。
處方,蘇薄荷(四分),冬桑葉(一錢),青連翹(四錢),栝蔞皮(三錢),金銀花(三錢),川貝母(三錢,去心),鮮生地(六錢),金果欖(二錢,杵)
次診,次日寒熱退,而咽喉兩旁則破爛,湯水難下,舌苔淡黃厚膩,右脈滑數,乃痰伏上焦也。仍以前方加減,再進一劑。
次方,金銀花(三錢),青連翹(四錢),川貝母(三錢,去心),金果欖(二錢,杵),鮮生地(六錢),淡黃芩(二錢),光杏仁(三錢),冬瓜仁(四錢),石菖蒲(四分),絲瓜絡(四錢),漢木通(一錢),雅梨汁(一酒鍾,和服)
三診,第三日復診,喉部潰爛未至蔓延,咽內常覺痰阻,舌苔黃膩,痰濁甚重,輕劑不能治也。
三方,旋覆花(二錢,包煎),川貝母(四錢,去心),海浮石(三錢),栝蔞仁(三錢),半夏曲(三錢),原麥冬(三錢),鮮生地(三錢),小川連(五分),廣橘皮(錢半),雅梨汁(一酒鍾),萊菔汁(一酒鍾,和服)並另用梨汁、萊菔汁與飲。
四診,痰漸活動,能稍稍咳出矣。然舌苔則滿布黏膩,口黏而干,大便數日未通,右脈滑數。乃以原方去海浮石,加滾痰丸三錢同煎,蓋欲通其大便,使痰濁下降也。
五診,此藥服後,夜間能睡一二時,知飢欲食,而病勢遂大退矣。然並未大便,惟吐痰則甚多,舌苔尚膩,仍以前方去滾痰丸。服後,諸恙俱退。家嫂以藥太苦,遂不服藥。
效果,但以薄粥調養,越日大便始通,而起居如常矣。
廉按:過玉書曰:白色喉蛾、白色喉痹、白色喉風、白色虛喉、白色喉癰、癆證白喉,以及喉疳之白腐、喉痧之白點,皆南方常有之症,均非北方之時疫白喉也。此案雖系燥疫白喉,然挾濕熱痰滯,故初用辛涼甘潤、解毒豁痰,繼因痰濁甚重、注重開痰為君,佐以清潤,終加滾痰丸消降痰火,尤為著力,故服後諸恙悉退而痊。惟生地、麥冬陰凝滯氣,究與痰濁不相宜,當易竹瀝、金汁為妥。
白話文:
患者是袁桂生的嫂嫂,住在京口,年齡四十。她得了燥疫白喉。今年九月,喉疫盛行,她因此突然患病。起初只是咽喉兩側紅腫,接著出現白點,伴有發燒、畏寒、頭痛等症狀。
經診察,她的脈象滑順,舌苔淡黃且膩,顯示身體存在燥熱夾雜濕熱,痰滯積聚,形成了疾病。治療上,採用辛涼甘潤的方法來泄熱解毒,清喉豁痰,同時進行外敷蓬萊雪的療法。
處方如下:蘇薄荷(四分)、冬桑葉(一錢)、青連翹(四錢)、栝蔞皮(三錢)、金銀花(三錢)、川貝母(三錢,去心)、鮮生地(六錢)、金果欖(二錢,搗碎)。
第二天,她的發燒和畏寒已經退去,但咽喉兩側已破爛,吞嚥困難,舌苔淡黃厚膩,右脈滑數,顯示痰液在上焦潛藏。醫生調整了藥方,讓她繼續服用。
藥方調整為:金銀花(三錢)、青連翹(四錢)、川貝母(三錢,去心)、金果欖(二錢,搗碎)、鮮生地(六錢)、淡黃芩(二錢)、光杏仁(三錢)、冬瓜仁(四錢)、石菖蒲(四分)、絲瓜絡(四錢)、漢木通(一錢)、雅梨汁(一酒杯,和藥一起服用)。
第三天,喉部的潰爛未見擴散,但咽部仍有痰阻感,舌苔黃膩,痰濁嚴重,需加大藥力。
新藥方為:旋覆花(二錢,包煎)、川貝母(四錢,去心)、海浮石(三錢)、栝蔞仁(三錢)、半夏曲(三錢)、原麥冬(三錢)、鮮生地(三錢)、小川連(五分)、廣橘皮(一錢半)、雅梨汁(一酒杯)、萊菔汁(一酒杯,和藥一起服用)。另外,還使用梨汁和萊菔汁供她飲用。
第四天,痰液開始活動,可以稍微咳出。然而舌苔仍滿佈黏膩,口乾,大便數日未解,右脈滑數。醫生將原方去掉海浮石,加入滾痰丸三錢一同煎煮,意圖通大便,使痰濁下降。
第五天,服藥後,她夜晚能睡一到兩小時,感到飢餓想吃東西,病情大幅改善。但她仍未排便,只大量吐痰,舌苔依然膩,醫生去掉滾痰丸,讓她繼續服用原先的藥方。服藥後,所有症狀都減緩。嫂嫂認為藥太苦,不再服藥。
她只以稀粥調養,隔日大便才通,生活如常。
總結:這病例雖然是燥疫白喉,但因夾帶濕熱和痰滯,所以先以辛涼甘潤和解毒豁痰的療法,之後因為痰濁非常嚴重,重點轉為開痰,輔以清潤,最後加入滾痰丸來消除痰火,效果顯著,各項症狀都得到改善。不過,鮮生地和麥冬可能導致氣滯,對於痰濁狀況不太合適,建議改用竹瀝和金汁會更恰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