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29)
二集 傳染病案 (29)
1. 爛喉疫痧案
五診,十九日復診,喉爛全退。用毛筆蘸水拭之,腐物隨筆而出,全部皆現好肉,不比前數日之黏韌難拭矣。脈息亦較有神,而現滑象,舌色仍淡無苔,小便清,能進薄粥。仍用原方加減。
五方,西洋參(二錢),炒熟地(三錢),乾地黃(四錢),朱茯神(四錢),元參(二錢),湘蓮(三錢),原麥冬(二錢),懷山藥(三錢),人中黃(四分),女貞子(三錢),扁豆(三錢)
六診,二十日復診,飲食較多,乃以原方減輕其劑。接服兩日,眠食俱安。但忽又發熱,或輕或重,而熱之時間又不一致。金君復以體溫計驗之,仍在一百零五度及零三四度之間,甚以為憂。予曰:無恐也,此氣血未能復原,營衛未能調和,而邪熱之內伏者,仍不免有餘蘊耳。且現在喉爛痊愈,眠食俱安,種種生機,與七日以前之危險現狀,相去不啻天淵。乃以前方去熟地,酌加青蒿、佩蘭、苡仁、地骨皮等藥。接服兩劑,遍身發出白㾦,如水晶,如粟米,而熱遂退,飲食亦漸多。但仍不能起床行立,囑以飲食培養,如雞鴨湯粥飯之類儘量食之,自是遂不服藥。
效果,越數日,為其祖母診病。此兒猶未能起床,但飲食甚多,每日夜須食六七餐。至半月後,始稍能行動,一月後,始能出臥室。可以想見其病之危,體之虛矣。當其未能出臥室之時,亦間有發熱便秘,面目浮腫諸現狀,皆未以藥治之。此為病後應有之現象,一俟氣血精神恢復原狀,則自痊矣。此病得瘥,固由病家始終堅信,旁無掣肘之人,而夏君子雨贊助之力亦足多焉。予用熟地時,病家不敢服,慮其補也,賴夏君為之解說,蓋夏與金固舊交,而亦精於醫者也。
廉按:疫痧時氣,吸從口鼻,併入肺經氣分者則爛喉,併入胄經血分者則發痧。敵爛喉者色多白,病在肺而屬氣;發痧者色多赤,病在胃而屬血,其疫則一也。一發於咽喉之地,一達於肌表之間,在肺則曰爛喉,在胃則曰發痧,是以名爛喉痧。喉痧氣血同病,內外異形,其病根不外熱毒,熱勝則腫,毒勝則爛,熱非清涼不解,毒非芳香不除,清涼解毒,芳香逐穢,治疫要領,再視其氣質之虛實何如,隨症而變通之。此案為救誤而設,純仿陰虛爛喉例治,故以救陰為主,略參解毒,乃治爛喉疫痧之變法也。
白話文:
爛喉疫痧案
醫生初診後,患者於十九日複診,喉嚨潰爛已完全痊癒。用毛筆蘸水輕拭,腐爛的物質隨筆脫落,露出新鮮的組織,不再像前幾天那樣黏連難以清除。脈象也較有力,呈現滑脈,舌苔仍然淡白無苔,小便清澈,能進食稀粥。繼續服用原方加減後的中藥。
處方包含:西洋參、熟地黃、乾地黃、朱茯神、元參、湘蓮、麥冬、山藥、人中黃、女貞子、扁豆。
二十日複診,患者食慾大增,因此減輕藥量。服用兩劑後,睡眠和飲食都正常。但突然又發熱,時輕時重,發熱時間也不規律。金先生用體溫計測量,體溫仍在105°F(約40.6°C)和103.4°F(約39.7°C)之間波動,十分擔心。我說不必擔心,這是氣血尚未恢復,營衛之氣尚未調和,體內殘留的邪熱所致。但現在喉嚨潰爛已癒合,睡眠和飲食都正常,與七天前危急的狀況相比,判若兩人。於是將原方中的熟地黃去除,酌情加入青蒿、佩蘭、薏苡仁、地骨皮等藥物。服用兩劑後,全身長出白色小疹,像水晶,像小米粒,發熱症狀隨之消退,食慾也逐漸增加。但仍然無法起床行走,囑咐其多食用營養豐富的食物,例如雞湯、鴨湯、粥、飯等,之後便不再服藥。
數日後,我去為其祖母看病,這孩子仍然無法起床,但食慾極好,每天晚上都要吃六七餐。半個月後,才稍微能活動;一個月後,才能走出臥室。由此可見,他病情之危重,身體之虛弱。在他臥床期間,也偶爾出現發熱、便秘、面部浮腫等症狀,這些都沒有用藥治療,因為這些是病後常見的現象,待氣血精神恢復正常後,自然會痊癒。此病痊癒,一方面得益於病人家屬始終堅信治療,沒有任何阻礙;另一方面,夏先生的鼎力協助也功不可沒。我最初使用熟地黃時,病人家屬不敢服用,擔心補藥會加重病情,多虧夏先生解釋,夏先生與金先生是舊交,而且精通醫理。
廉按:疫痧是時疫之氣,通過口鼻吸入,侵入肺經氣分則導致爛喉,侵入胃經血分則導致發痧。爛喉的患者多面色蒼白,病在肺屬氣;發痧的患者多面色紅赤,病在胃屬血,但其病因都是疫氣。一種發生在咽喉部位,一種發生在肌膚表層,在肺則稱爛喉,在胃則稱發痧,所以合稱爛喉痧。喉痧是氣血同病,內外症狀不同,其病根都是熱毒,熱盛則腫脹,毒盛則潰爛。熱症非涼藥不解,毒邪非芳香之藥不除。清熱解毒,芳香辟穢,是治療疫痧的主要原則,再根據患者體質的虛實情況,隨症調整治療方案。此案為治療失誤而設,完全仿照陰虛型爛喉的治療方法,以救陰為主,略加解毒,是治療爛喉疫痧的一種變通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