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12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傳染病案 (12)

1. 軟腳瘟案

嚴紹岐(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)

病者,薛三二,年三十五歲,住松林。

病名,軟腳瘟。

原因,素患濕熱腳氣,時愈時發,今春染時行溫邪而發。

證候,一起即兩腳大痛,不能起立,立即足軟欲僕,身發壯熱。

診斷,脈兩關尺弦數,左甚於右,舌紫赤。脈證合參,此《松峰說疫》所謂軟腳瘟也。總由腎水先虧,不能養肝,肝經血分之濕熱下注兩足。余遂斷之曰:此為險證,今因素患腳氣,病在壯年,猶可挽回。

療法,以芩、芍、川楝直清肝熱為君,二妙化濕滋水,以治腳軟為臣,佐以延胡、小茴、淡竹根,清通其絡以止痛,使以碧玉散,導其濕熱從小便而泄也。

處方,青子芩(二錢),生赤芍(五錢),川楝子(三錢),酒炒延胡(錢半),二妙丸(錢半),拌碧玉散(三錢,包煎),炒小茴香(五分),淡竹根(三錢)

效果,兩劑足痛輕減。原方加炒香桑枝二兩、青松針一兩,煎湯代水。再進兩劑,足痛既除,溫邪亦漸瘥。嗣以竹根、桑枝、松針、絲瓜絡煎湯代茶,調理四日而痊。

廉按:喻氏嘉言謂:「軟腳瘟者,便清泄白,足重難移者」是也。劉氏《松峰說疫》謂:「病因濕瘟,宜蒼朮白虎湯。」此案病名同,而因症不同,斷非直鈔蒼朮白虎湯可愈。辨證從腎水先虧,不能養肝,肝經血分濕熱,下注兩足而斷,頗有見地,故另選對症之藥以奏功。可見醫者臨證,必以探源審症為首要。

白話文:

【病患資訊】患者名叫薛三二,今年三十五歲,居住在松林。

【病症名稱】他罹患的是軟腳瘟。

【致病因由】他長期患有腳部濕熱氣,時好時發,今年春天又感染了當時流行的溫熱病毒而發病。

【病症表現】一旦病情發作,他的雙腳就會劇烈疼痛,無法站立,立刻就覺得腳部無力,全身高燒。

【診斷結果】脈象顯示兩關尺部位呈現弦數,左邊比右邊更嚴重,舌頭呈現紫紅色。根據脈象和病症判斷,這符合《松峯說疫》所描述的軟腳瘟。根本原因是腎臟功能損耗,無法滋養肝臟,肝臟的血液中的濕熱往下傳到雙腳。我判斷這是個危險的病狀,但由於他本來就有腳氣的問題,且正值壯年,還有機會治療。

【治療方法】以黃芩、白芍、川楝子直接清除肝熱為主,二妙丸化濕滋補腎水,以治腳軟為輔,再以延胡、小茴香、淡竹根清通其經絡以止痛,最後用碧玉散引導濕熱從小便排出。

【處方】青子芩二錢,生赤芍五錢,川楝子三錢,酒炒延胡錢半,二妙丸錢半,拌碧玉散三錢(包煎),炒小茴香五分,淡竹根三錢。

【治療效果】服用兩劑後,腳痛已減輕。在原方上加炒香桑枝二兩、青松針一兩,煎湯代水。再服用兩劑,腳痛已經消除,溫熱病毒也逐漸退去。後以竹根、桑枝、松針、絲瓜絡煎湯代茶,調理四天後完全康復。

廉按:喻氏曾說過,軟腳瘟的特徵是排尿清稀,腳部沉重難以移動。劉氏《松峯說疫》認為,病因是濕熱瘟疫,應使用蒼朮白虎湯治療。此案例雖然病症名稱相同,但是致病因由不同,所以不能直接抄襲蒼朮白虎湯的治療方式。通過判斷腎臟功能損耗,無法滋養肝臟,肝臟血液中的濕熱下傳到雙腳,選擇對症的藥物進行治療,證明醫生在臨牀診斷時,必須以探究病源和詳細診斷為首要任務。

2. 傷風時疫證案

陳務齋(住梧州四方井街)

病者,陳典常,年二十九歲,廣西容縣,住鄉,體壯,業農。

病名,傷風時疫證。

原因,素因過食生冷果實,以致脾難運化,蓄濕生熱。誘因風疫流行,菌毒由口鼻吸入,直接傳染。

證候,初起惡寒發熱,頭目俱痛,腰脊硬疼,四肢痛倦,咳嗽氣喘,咽乾口燥,痰涎膠黏,咳則困難,間或咯血。繼則全體大熱,晝夜大體,煩躁已極,痰涎上壅,咳更困難,聲破而嘎,不能語言,神識乍醒乍昏,面色緊黑,目白現赤血絲,唇赤黑腫,便結數日不行,溺短赤澀。

診斷,左寸關尺沉伏,右寸浮大而促,關尺洪滑數有力,體溫達一百零六度,舌卷苔黑燥,深紅起刺。脈證合參,此傷風時疫之危症也。由天時不正,夏應熱而反涼,秋應涼而反熱,實非其時而有其氣,癘疫為殃,長幼如是,互相傳染。是年仲夏,雨水太盛,濕氣最旺,仲秋麗日太炎,燥氣最猛,疫氣一觸,即如爆發。檢閱前醫諸方,皆用風藥,耗津助火,症殊危險,幸右關尺尚存不散,或可救治。

療法,先用羚犀杏石解毒湯,取杏仁、石膏、知母、桑皮、花粉、釵斛、竹瀝潤肺降逆,化痰生津為君,羚角、磨犀清心平肝,涼透伏火為臣,中白、銀花、紅花涼血敗毒,去瘀生新為佐,蘆筍、茅根清宣透解為使。連進三服,體熱略退,形容略潤,日則醒而不昏,夜仍譫語昏迷,診脈數而有力。繼用大承氣湯,加黃柏、桃仁、紅花、生地、石膏、蓮心、花粉、麥冬等,取其盪滌胃腸,清其燥以救津。再進三服,始下燥糞數次,人事已醒,晝夜不昏,譫語已除,津液己復,舌苔黑退,轉為粗澀。惟咳嗽聲破尚不能除,脈數無力,又用百合固金湯,加石膏、知母、釵斛、洋參,取其潤肺生津,活血助氣,清肺平胃,滋陰降火,連進二十餘服,咳嗽已減,聲清不破,略能進食,診脈微見燥澀。用補肺阿膠湯加生脈散,取其潤燥生津,助氣活血,補肺化痰,滋降虛火。

處方,羚犀杏石解毒湯

羚羊角(三錢,先煎),犀角尖(二錢,磨沖),北杏仁(五錢),生石膏(二兩,研細),肥知母(六錢),鮮鋇斛(四錢),金銀花(四錢),生桑皮(五錢),人中白(四錢),天花粉(五錢),西紅花(二錢)

先用活水蘆筍四兩、鮮茅根三兩,煎湯代水,煎成,加竹瀝一杯,沖服。

次方,大承氣湯加減方

生大黃(五錢),小枳實(四錢),生石膏(一兩,研細),川黃柏(五錢),芒硝(三錢),天花粉(六錢),西紅花(二錢),蓮子心(四錢),原桃仁(三錢),煎服。

三方,百合固金湯加減方

野百合(二錢),大玄參(五錢),川貝母(三錢,去心),大生地(四錢),津桔梗(一錢),破麥冬(三錢),生白芍(四錢),生石膏(四錢,研細),肥知母(三錢),粉甘草(一錢),西洋參(錢半),鮮釵斛(三錢),白歸身(錢半),熟地露(十兩),枇杷露(六兩,二味代水煎藥)

白話文:

病例:

陳典常,二十九歲,廣西容縣人,住在鄉下,身體強壯,以務農為業。

病名: 傷風引起的時疫。

病因: 平時喜歡吃生冷的瓜果,導致脾胃運化功能不好,體內積蓄濕氣產生熱。加上當時正值時疫流行,病毒從口鼻吸入,直接被傳染。

症狀: 初期感到怕冷發熱,頭痛眼痛,腰背僵硬疼痛,四肢痠痛疲倦,咳嗽氣喘,咽喉乾燥口渴,痰液黏稠,咳嗽困難,偶爾咳出血絲。接著全身發高燒,白天晚上都發熱,極度煩躁不安,痰液阻塞呼吸道,咳嗽更加困難,聲音沙啞嘶啞,說不出話,意識時而清醒時而昏迷,臉色發黑,眼白出現紅血絲,嘴唇紅腫發黑,大便好幾天都排不出來,小便短少發紅。

診斷: 左手脈象沉伏,右手脈象浮大且跳動急促,關尺部位的脈象洪大滑數且有力,體溫達到攝氏41度(華氏106度),舌頭捲曲,舌苔黑而乾燥,舌頭深紅色且有芒刺。綜合脈象和症狀來判斷,這是傷風引起的時疫重症。由於天氣異常,夏天應該熱反而涼,秋天應該涼反而熱,不是當令季節卻出現當令的氣候,導致疫病肆虐,無論老少都被感染,互相傳染。那年仲夏,雨水過多,濕氣最重,仲秋時節陽光過於強烈,乾燥之氣極盛,疫氣一碰就爆發開來。查看之前醫生開的藥方,都使用祛風的藥物,這些藥物會耗損體內津液,助長火氣,使得病情更加危險。幸好右手的關尺脈象還存在,沒有散亂,或許還有救治的機會。

治療方法:

先用羚犀杏石解毒湯,以杏仁、石膏、知母、桑白皮、花粉、釵斛、竹瀝等藥材,潤肺降逆,化痰生津為主;再用羚羊角、磨犀角來清心平肝,冷卻體內潛藏的火氣為輔;配合使用人中白、銀花、紅花等藥材涼血解毒,去除瘀血,促進新生為佐;最後用蘆筍、茅根等藥材,清宣透散。連續服用三劑後,體溫略為下降,面色稍微滋潤,白天清醒,但晚上仍然胡言亂語,昏迷不醒,脈搏仍然急數有力。接著使用大承氣湯,再加入黃柏、桃仁、紅花、生地、石膏、蓮心、花粉、麥冬等藥材,來蕩滌腸胃,清除燥熱以保全津液。再連續服用三劑後,開始排出乾燥的糞便數次,人也清醒過來,白天晚上都不再昏迷,胡言亂語的現象也消失了,體內的津液也恢復了,舌苔黑色消退,轉為粗糙澀滯。但咳嗽聲音沙啞仍然沒有改善,脈搏仍然急數無力,於是改用百合固金湯,再加入石膏、知母、釵斛、西洋參等藥材,潤肺生津,活血益氣,清肺平胃,滋陰降火。連續服用二十多劑後,咳嗽減輕,聲音也變得清亮,稍微可以進食,脈象呈現微弱的澀滯。最後改用補肺阿膠湯搭配生脈散,滋潤乾燥,產生津液,幫助身體活血益氣,補益肺部,化解痰液,滋養下降虛火。

藥方:

  • 羚犀杏石解毒湯:
  • 羚羊角(11.25克,先煎)
  • 犀角尖(7.5克,磨粉沖服)
  • 北杏仁(18.75克)
  • 生石膏(75克,研磨細粉)
  • 肥知母(22.5克)
  • 新鮮釵斛(15克)
  • 金銀花(15克)
  • 生桑白皮(18.75克)
  • 人中白(15克)
  • 天花粉(18.75克)
  • 西紅花(7.5克)

先用活水蘆筍150克、新鮮茅根112.5克煎湯代水,煎好後加入竹瀝一杯沖服。

  • 大承氣湯加減方:

  • 生大黃(18.75克)

  • 小枳實(15克)

  • 生石膏(37.5克,研磨細粉)

  • 川黃柏(18.75克)

  • 芒硝(11.25克)

  • 天花粉(22.5克)

  • 西紅花(7.5克)

  • 蓮子心(15克)

  • 原桃仁(11.25克)

  • 煎服。

  • 百合固金湯加減方:

  • 野百合(7.5克)

  • 大玄參(18.75克)

  • 川貝母(11.25克,去心)

  • 大生地(15克)

  • 津桔梗(3.75克)

  • 破麥冬(11.25克)

  • 生白芍(15克)

  • 生石膏(15克,研磨細粉)

  • 肥知母(11.25克)

  • 粉甘草(3.75克)

  • 西洋參(5.625克)

  • 新鮮釵斛(11.25克)

  • 白歸身(5.625克)

  • 熟地露(375克)

  • 枇杷露(225克,代替水煎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