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5)
二集 傳染病案 (5)
1. 時疫溫毒案
陳在山(住遼陽咸春堂)
病者,郭麟閣之子,年二十三歲,住奉大牛莊城。
病名,時疫溫毒。
原因,素多嗜欲,體瘦陰虛,外感時毒而發病。
證候,咽喉驟然腫痛,氣喘聲啞,舌黃口渴,皮膚熱,頭項痛,心煩譫語,小水黃澀,大便燥結。
診斷,脈沉細數。證與脈不相符者,由素嗜煙色之人,津虧血燥,龍雷之火動於內,溫熱之邪襲於外,內外交迫,表裡不通,故脈現似陰非陰,理應舍脈從證,不必為脈理所泥也。
療法,重用鮮生地救陰涼血為君,花粉、石膏生津止渴為臣,犀角、薄荷、雙花解毒退熱為佐,枳殼、蔞仁通暢氣分為使,加山豆根、牛蒡子清咽利膈,解毒散熱,滑石、竹葉滲利水道,引熱下行。
處方,鮮生地(八錢),生石膏(一兩),天花粉(四錢),二寶花(三錢),牛蒡子(三錢),枳殼(二錢),山豆根(二錢),薄荷葉(一錢),黑犀角(一錢),栝蔞仁(四錢),淡竹葉(錢半)
又方,鮮生地(五錢),生石膏(六錢),天花粉(二錢),二寶花(二錢),生枳殼(一錢),廣犀角(八分),滑石粉(三錢,包煎),淡竹葉(錢半),陳金汁(二兩,沖)
效果,服前方一帖,表熱解而咽喉清,稍進飲食,惟內熱未退。又服後方兩帖,大便一次,熱退身涼。終以養陰健胃法而愈。
廉按:溫毒較溫病尤重,自以清解血毒,宣暢氣機,為第一要義。方亦宗此立法,當然有效。診斷時合脈從證,確有見地。蓋溫毒溫熱,不比內傷雜症,往往脈難全恃,必須詳審舌苔,按其胸腹,詰其二便,匯而參之,庶可得其真諦也。
白話文:
【病患資訊】患者為郭麟閣之子,年紀23歲,居住於奉天大牛莊城。
【病症】被診斷為時疫溫毒。
【病因】平日過度放縱慾望,身體瘦弱且陰虛,因外在環境感染時令病毒而發病。
【病徵】咽喉突然腫痛,呼吸困難,聲音嘶啞,舌頭呈現黃色,口渴,皮膚發熱,頭頸疼痛,心煩並出現妄言,尿液呈黃色且排泄困難,大便乾燥且不易排出。
【診斷】脈象顯示沉細且快速。證狀和脈象不完全吻合,這是因為患者平日有吸煙和性生活等習慣,導致體內津液虧損,血液乾燥,內火旺盛,同時又被外界溫熱病毒侵襲,內外夾攻之下,造成表裡不通,所以脈象看似陰虛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治療時應根據病徵而非脈象。
【治療】主要使用大量的新鮮生地來滋陰涼血,輔以花粉、石膏來生津止渴,犀角、薄荷、雙花來解毒退熱,再配以枳殼、蔞仁來暢通氣分,另加入山豆根、牛蒡子清咽利膈,解毒散熱,以及滑石、竹葉來利尿降熱。
【藥方一】新鮮生地8錢,生石膏1兩,天花粉4錢,二寶花3錢,牛蒡子3錢,枳殼2錢,山豆根2錢,薄荷葉1錢,黑犀角1錢,栝蔞仁4錢,淡竹葉1.5錢。
【藥方二】新鮮生地5錢,生石膏6錢,天花粉2錢,二寶花2錢,生枳殼1錢,廣犀角0.8錢,滑石粉3錢(包煎),淡竹葉1.5錢,陳金汁2兩(沖)。
【療效】服用藥方一後,體溫下降,咽喉不再疼痛,開始進食。但體內熱度仍未消退,再服用藥方二兩次後,排便一次,熱度消退,全身涼爽。最後以滋陰健胃的方法完全康復。
廉按:溫毒比起一般溫病更為嚴重,首要原則是清除血液中的毒素,並保持氣機順暢。治療方法遵循此原則,自然會有效果。在診斷時,結合脈象和病徵進行判斷,確實具有見識。溫毒和溫熱不同於內傷雜症,脈象往往無法全面反映病情,必須詳細檢查舌苔,按壓胸腹,詢問大小便情況,綜合分析,才能得到真實的病情。
2. 溫毒發頤案
嚴紹岐(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)
病者,張三義,年二十五歲,住塘灣。
病名,溫毒發頤。
原因,暮春病溫,憾染時毒,病經五日由於失下。
證候,耳下兩頤腫硬且痛,連面皆腫,喉赤腫疼,壯熱口渴,便閉四日。
診斷,脈數且大,按之浮沉俱盛,舌苔黃厚。脈證合參,此由溫熱時毒挾少陽相火,陽明燥火,勢如燎原而上攻,劉松峰《說疫》所謂疙瘩瘟也。
療法,內外並治,外敷三黃二香合水仙膏,內服普濟消毒飲加減,使在上焦之溫毒,疏而逐之,在中焦之溫毒,攻而逐之,皆速為消解之意,恐緩則成膿而為害。
處方,蘇薄荷(錢半),牛蒡子(二錢,杵),濟銀花(三錢),青連翹(三錢),鮮大青(五錢),粉重樓(二錢),元參(三錢),白芷(一錢),生川軍(三錢,酒洗),陳金汁(二兩,分沖),漏蘆(錢半),鮮荷錢(一枚)
外治方,三黃二香散
川黃連(一兩),川黃柏(一兩),生大黃(一兩),明乳香(五錢),淨沒藥(五錢)
上為極細末,初用細茶汁調敷,干則易之,繼則用香油調敷。
水仙膏方,水仙花根不拘多少,剝去老赤皮與根鬚,入石臼搗如膏,敷腫處,中留一孔出熱氣,干則易之,以肌膚上生黍米大小黃瘡為度。
效果,連服兩頭煎不應。原方生川軍改為五錢,又加元明精三錢,瀉血兩次,諸症大減,惟口渴引飲,小便不通。改用白虎湯(生石膏八錢、知母四錢、生甘細梢八分)去粳米,加瓜蔞皮五錢、鮮車前草二兩、鮮茅根二兩、鮮荸薺草一兩,小溲如注,而諸症遂解。
廉按:吾國所謂溫毒發頤,即西醫所謂耳下腺炎也。東垣普濟消毒飲加減,確是對之良方。直至三頭煎,始大瀉血而毒解。可見消解時毒,總以速清血毒為首要。西醫疊次注射清血針,良有以也。
白話文:
病人是張三義,今年二十五歲,住在塘灣。
他所患的是溫毒發頜。在春季尾聲時感染了溫熱疾病,不幸被當時的病毒所感染,病情已經持續了五天,但未得到適當治療。
他的病症是:兩側頜下耳朵下方腫脹且疼痛,面部也跟著腫脹,喉嚨紅腫疼痛,體溫高燒不退,口渴難耐,並且已經四天未能排便。
經過診斷,他的脈搏快速且強烈,按壓下去浮動和深沉的脈象都很強,舌苔呈黃色且厚。根據脈象和病症,這是因為溫熱的病毒夾雜著少陽相火以及陽明燥火,就像野火燎原般向上攻擊,正如劉松峯在《說疫》中所描述的疙瘩瘟一樣。
治療方法為內外兼治,外用三黃二香合水仙膏進行敷貼,內服普濟消毒飲加減,讓上焦的溫毒得以疏散和驅除,中焦的溫毒則進行攻伐和驅除,目的是迅速消除病毒,避免病情拖延導致膿腫,造成更大的傷害。
內服藥方:蘇薄荷(錢半)、牛蒡子(二錢,搗碎)、濟銀花(三錢)、青連翹(三錢)、鮮大青(五錢)、粉重樓(二錢)、元參(三錢)、白芷(一錢)、生川軍(三錢,用酒洗)、陳金汁(二兩,分次沖服)、漏蘆(錢半)、鮮荷錢(一枚)
外治方:三黃二香散
川黃連(一兩)、川黃柏(一兩)、生大黃(一兩)、明乳香(五錢)、淨沒藥(五錢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,最初使用細茶汁調和敷用,待其乾後再換新的,之後則用香油調和敷用。
水仙膏方:無定量的水仙花根,剝去老紅色的表皮和根鬚,放入石臼中搗成膏狀,敷於腫脹部位,中間留下一個小孔以排出熱氣,待其乾後再換新的,直到肌膚上出現大小如黍米的黃色小疹子為止。
治療結果:連續服用兩劑煎藥後,病情未見好轉。將生川軍的劑量改為五錢,並額外添加三錢的元明精,進行兩次血液排泄後,各項症狀大幅減輕,只有口渴和無法排尿的問題。改用白虎湯(生石膏八錢、知母四錢、生甘細梢八分)去掉粳米,再加入瓜蔞皮五錢、鮮車前草二兩、鮮茅根二兩、鮮荸薺草一兩,小便得以順利排出,所有症狀隨之消失。
廉按:我們所稱的溫毒發頜,就是西方醫學所說的耳下腺炎。東垣的普濟消毒飲加減,確實是治療這種疾病的良方。直至第三劑煎藥,才通過大量血液排泄解除了病毒。由此可見,清除病毒時,迅速清理血液中的毒素是最重要的。西方醫學多次進行血液清潔注射,是有其道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