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84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84)
1. 癉熱兼寒案(內科)
鄭惠中(住杭縣定南鄉)
病者,何鄭氏,年三十二歲,住杭縣定南鄉何家埠。
病名,癉熱兼寒。
原因,由伏熱內發,新涼外搏所致。
證候,頭痛背寒,身熱無汗,口渴神煩,脘腹尤灼,便閉溺赤,兩足獨冷。
診斷,脈右洪數,左浮弦,舌赤,苔白兼黃。此外寒束內熱,熱由伏氣,即《靈樞》所謂冬傷於寒,春生癉熱是也。
療法,仿葉氏辛涼重劑,故用荷、杏、石、甘發表解熱為君,佐以梔、豉、蒡、翹之輕宣,蘆筍、燈心之涼透。
處方,薄荷葉(一錢),生石膏(六錢,研細),焦山梔(三錢),炒牛蒡(錢半),光杏仁(三錢),生甘草(六分),淡香豉(三錢),青連翹(四錢)
先用活水蘆筍一兩、燈心五分,煎湯代水。
次診,一劑而微微似汗,再劑而壯熱大渴,大汗淋漓,神煩譫語,兩足轉溫,頻轉矢氣,脈右洪大搏數,左轉數實,舌苔黃糙,此熱結胃腸之實火證也。實則瀉之,與白虎承氣湯急下存津。
次方,生石膏(一兩,杵),生川軍(三錢),小枳實(錢半),肥知母(四錢),元明粉(二錢,分沖),生甘草(七分)
三診,一劑而腹中努脹,欲便不便,二劑而大便通暢,熱渴頓除,譫止神靜,惟小溲赤熱澀痛,黃苔退而舌乾,於不喜飲,脈轉小數,按之無力,此伏熱去而津液已虧也。議保津以清餘熱。
三方,鮮生地(五錢),天花粉(二錢),濟銀花(錢半),鮮茅根(一兩,去皮),鮮石斛(四錢),毛西參(一錢),青連翹(二錢),鮮荷梗(一尺,切寸)
效果,連服三劑,溺利熱淨,胃納稀粥。後用白茅根一兩,鮮石斛三錢,煎湯代茶,調理旬日而瘳。
廉按:癉熱多發於暮春,正立夏陽氣升發之時,伏氣自內而出,發於陽明者多,膏、知放膽可用。若挾新寒搏束,亦當兼發其表,表邪先解,然後辨其為燥熱則用膏、知,為實熱則用硝、黃,一意肅清伏熱,其病自愈。只要認證清楚,確係熱在於胃,則白虎承氣依法投之,可以取效反掌,切勿固疑生怯,反致因循貽誤也。
無如不明醫理者,見方中有大黃一味,即謂之承氣,即謂之攻積,因而疑忌多端,當用不用,坐此貽誤者多矣。
白話文:
病人是住在杭州縣定南鄉何家埠的何姓女子鄭惠中,年齡三十二歲。
病症被診斷為癉熱兼有寒症。
病因是由於潛藏的熱氣在體內爆發,同時受到新涼的外部侵襲所導致。
症狀表現為頭痛、背部寒冷、身體發熱但無汗、口渴、精神煩躁、腹部特別灼熱、便祕且尿色深紅、雙腳卻獨特地冰冷。
經過診察,右手脈象洪大快速,左手脈象浮弦,舌質紅,舌苔白中帶黃。這表明體外的寒氣束縛了體內的熱氣,熱氣源自於潛藏的氣候影響,正如《靈樞》所說的冬季受寒,在春季就會產生癉熱。
治療方法,模仿葉氏的辛涼重劑,主要使用荷葉、杏仁、石膏、甘草來散發體熱,輔以梔子、豆豉、牛蒡、連翹的輕微宣散作用,以及蘆筍和燈心的涼透效果。
藥方:薄荷葉(一錢)、生石膏(六錢,研磨細碎)、焦山梔(三錢)、炒牛蒡(一錢半)、光杏仁(三錢)、生甘草(六分)、淡香豆豉(三錢)、青連翹(四錢)
首先使用活水蘆筍一兩、燈心五分煎煮成湯,代替清水服用。
第二次診斷,服用一劑後,病人出現少量汗出,再次服用後,體溫高熱,非常口渴,大汗淋漓,精神煩躁,開始胡言亂語,但雙腳轉暖,頻繁放屁,右手脈象洪大快速,左手脈象轉為快速實在,舌苔黃糙,這是熱氣結於腸胃的實火症狀。對於實火,應採取瀉火的方式,給予白虎承氣湯急下保存津液。
第二次藥方:生石膏(一兩,搗碎)、生川軍(三錢)、小枳實(一錢半)、肥知母(四錢)、元明粉(二錢,分次沖服)、生甘草(七分)
第三次診斷,服用一劑後,腹部感到脹滿,想排便卻排不出,再服用一劑後,大便通暢,熱渴立即消除,胡言亂語停止,精神恢復平靜,但仍有小便赤熱且尿道疼痛的問題,舌苔從黃色褪去,舌頭變得乾燥,病人不願喝水,脈象轉為小而快速,按下去感覺無力,這是潛藏的熱氣已經消散,但體內的津液已經耗損。決定保護津液,並清除剩餘的熱氣。
第三次藥方:鮮生地(五錢)、天花粉(二錢)、濟銀花(一錢半)、鮮茅根(一兩,去皮)、鮮石斛(四錢)、毛西參(一錢)、青連翹(二錢)、鮮荷梗(一尺,切成寸段)
療效:連續服用三劑後,小便順暢,熱度消失,胃口恢復,能喝稀粥。之後使用白茅根一兩、鮮石斛三錢煎煮成湯,作為日常飲品,調養十天後完全康復。
廉按:癉熱通常發生在春末,正是立夏時節,陽氣上升,潛藏的熱氣會從體內釋出,多在陽明經脈爆發,使用膏、知藥材可放心使用。如果同時夾雜新的寒氣束縛,也應兼顧表癥,先解除表面的邪氣,然後再根據情況判斷是燥熱還是實熱,前者使用膏、知,後者使用硝、黃,專心清除潛藏的熱氣,疾病自然會痊癒。只要診斷明確,確定熱氣在胃部,就應按照白虎承氣湯的原則使用,可以迅速見效,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而不敢使用,以免耽誤病情。
然而,有些不懂醫學道理的人,看到藥方中有大黃這一藥材,就認為是承氣湯,認為是攻積,因此產生各種疑慮,該用時卻不用,結果導致病情延誤的情況屢見不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