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3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3)
1. 風溫喘促案(兒科)
張錫純(住鹽山西門內時寓天津)
病者,郝姓幼子,年五歲,住天津小南關柴市旁。
病名,風溫喘促。
原因,季春下旬,感冒風溫,醫治失宜,七八日間,喘逆大作。
證候,面紅身熱,喘息極促,痰聲漉漉,目似不瞬,危至極點。
診斷,脈象浮滑,重按有力,啟口視其舌苔,色白而潤,問其二便,言大便兩日未行,小便微黃,然甚通利,且視其身體胖壯,陰分猶足,知猶可治。
療法,欲治此證,當用《傷寒論》小青龍湯,然須重加涼藥以輔之。
處方,麻黃(一錢),桂枝尖(一錢),五味子(一錢),清半夏(二錢),川貝母(二錢,去心),光杏仁(二錢),生白芍(三錢),乾薑(六分),細辛(六分),生石膏(一兩,研細),煎湯一大茶鍾,分兩次溫服下。
說明,此方即小青龍湯加貝母、生石膏。《金匱》治肺脹作喘,原有小青龍加石膏湯,然所加石膏之分量甚少。今所以重用生石膏至一兩者,為其面紅身熱,脈象有力,若不重用石膏,則麻桂姜辛之熱,即不能用矣。又《傷寒論》小青龍湯加減之例,喘者去麻黃加杏仁,今加杏仁而不去麻黃者,因重用生石膏、麻黃即可不去也。
效果,將藥服盡一劑,喘愈強半,痰猶壅盛,肌膚猶灼熱,大便猶未通下,遂用生石膏、蔞仁各二兩,代赭石一兩,煎湯兩茶鍾,徐徐溫服之,痰少便通而愈。
廉按:風溫犯肺,肺脹喘促,小兒尤多,病最危險,兒科專家往往稱馬脾風者此也。此案斷定為外寒束內熱,仿《金匱》小青龍加石膏湯,再加川貝開豁清泄,接方用大劑二石蔞仁等清鎮滑降而痊。先開後降,步驟井然。惟五歲小兒,能受如此重量,可見北方風氣剛強,體質茁實,不比南人之體質柔弱也。正惟能受重劑,故能奏速功。
白話文:
【病患資訊】患者是郝姓人家的小孩,年僅五歲,住在天津小南關柴市附近。
【病症】他罹患的是風溫喘促。
【病因】在春季末,不慎感染風溫,治療方式不恰當,在七、八天之間,喘息的情況突然惡化。
【病情】他的臉色紅潤,全身發熱,喘息急促,有明顯的痰音,眼睛似乎不眨,情況非常危急。
【診斷】他的脈象浮滑,重按有力,觀察他的舌苔,顏色白且濕潤。詢問排泄情況,得知已兩天未大便,小便呈現淡黃色,但排尿順暢。他身體壯碩,陰分充足,因此判斷仍可治療。
【治療方案】要治療此病,應使用《傷寒論》中的小青龍湯,但需搭配大量清涼藥物。
【處方】藥物包含麻黃(一錢)、桂枝尖(一錢)、五味子(一錢)、清半夏(二錢)、川貝母(二錢,去心)、光杏仁(二錢)、生白芍(三錢)、乾薑(六分)、細辛(六分)、生石膏(一兩,研細)。將這些藥材煎煮成一大杯茶,分兩次溫服。
【說明】這個處方即是在小青龍湯的基礎上添加了川貝母和生石膏。《金匱》中有使用小青龍加石膏湯來治療肺脹喘息的記載,但其中的石膏用量較少。現在之所以大量使用生石膏,是因為病患臉紅身熱,脈象有力,如果不大量使用石膏,那麼麻黃、桂枝、薑、細辛的熱性就會過高。根據《傷寒論》中小青龍湯的加減原則,喘息時應去掉麻黃並加入杏仁,但這次不僅加入杏仁,也沒有去掉麻黃,因為使用了大量生石膏,麻黃就不必去掉了。
【療效】服用完一劑藥後,喘息減輕許多,但仍有大量痰液,皮膚仍感到灼熱,且尚未大便。於是改用生石膏、蔞仁各二兩,以及代赭石一兩,煎煮成兩杯茶,慢慢溫服,最終痰液減少,大便也順利排出,病情痊癒。
廉按:風溫侵襲肺部導致肺脹喘息,在兒童中很常見,病情十分危險,兒科醫生常稱之為「馬脾風」。這個案例確定了外寒束縛內熱的情況,參考《金匱》中的小青龍加石膏湯,再添加川貝母以開胸清熱,後續使用大量蔞仁等清熱平喘藥物,病情得以康復。先開胸後降火,步驟清晰。然而,一個五歲的兒童能夠承受如此大的藥量,可以看出北方的氣候和體質較為強健,與南方人的柔弱體質形成對比。正因為能承受大量藥物,所以才能快速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