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79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79)
1. 春溫兼寒案(內科)
袁桂生(住鎮江京口)
病者,姚某子,年十五歲,學生,住本鎮。
病名,春溫兼寒。
原因,三月間由學校歸家,自覺外寒夾內熱而發。
證候,惡寒欲睡,旋即發熱,頭痛身痛,譫語不能識人,口渴溲赤。
診斷,脈滑數,苔白膩。此內熱為外寒所束也。
療法,辛涼輕透,以銀翹散合梔豉湯加減。
處方,金銀花(三錢),青連翹(三錢),焦山梔(三錢),淡豆豉(三錢),蘇薄荷(錢半),蘇葉梗(錢半),牛蒡子(錢半),苦桔梗(一錢),生甘草(五分)
先用活水蘆根一兩,煎湯代水。
次診,下午四時復診,神昏譫語如故,身熱自汗濈濈然不止,面赤口渴欲飲水,脈息滑而不數,舌苔薄膩,不黃不燥。因思《傷寒論》云:陽明病發熱汗多者,急下之。而面赤神昏,又皆當下之症,遂改用小承氣湯加味。
次方,生錦紋(三錢),川厚朴(五分),生枳殼(二錢),淡黃芩(二錢),青連翹(二錢),白知母(二錢)
三診,服後,解大便兩次,神清安睡,汗止熱解,自能起坐,知飢欲食。其家以為病愈,不復延診。越三日復發熱,有汗口渴,脈滑數。與白虎合小陷胸湯。
三方,生石膏(三錢,研細),白知母(三錢),生粳米(三錢),生甘草(五分),栝蔞仁(四錢,杵),小川連(四分),仙露夏(二錢)
效果,服後熱退神清,惟咳嗽痰中帶血而已。復與瀉白散加黃芩、知母、茅根等,二劑痊愈。
廉按:冬時伏氣,隨春令溫熱之氣而發,但所發之因不同,有感非時暴寒而發者,有飢飽勞役而發者,有房室不慎而發者。此案春溫兼寒,俗名冷溫,或稱客寒包火。張路玉謂怫鬱之熱,乘春溫之氣而發,雖有非時暴寒,止宜辛平之劑發散。初方用銀翹散合梔豉湯加減,微發以解其新邪。
迨新邪解後,而伏邪外達,見有下症,放膽用小承氣加味,非熟讀《傷寒論》者不辦。第三方白虎合小陷胸湯亦有力量。惟咳痰帶血,肺經尚有伏熱,故用二皮、芩、知以清肺經之伏火,佐以茅根涼血寧絡,甘草、粳米調養胃氣,剛剛恰好。
白話文:
患者是袁桂生的鄰居,住在鎮江京口,名字是姚某的兒子,15歲,是一名學生,居住在本地鎮上。
疾病名稱爲春季溫熱夾雜寒冷。
病因是在三月份從學校回家後,他感覺到外部的寒冷與內部的熱氣併發,導致疾病發作。
症狀表現爲怕冷想睡覺,隨即發熱,頭痛身痛,說胡話認不得人,口渴且尿色深紅。
診斷結果爲脈象滑數,舌苔白膩,這是內熱被外寒束縛的症狀。
治療方法採用辛涼輕透的方式,使用銀翹散和梔豉湯進行加減。
處方爲金銀花三錢,青連翹三錢,焦山梔三錢,淡豆豉三錢,蘇薄荷錢半,蘇葉梗錢半,牛蒡子錢半,苦桔梗一錢,生甘草五分。首先使用新鮮蘆根一兩,煎湯代替水服用。
二次診療,在下午四點再次就診,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情況依舊,身體發熱且持續出汗,面色發紅口渴想喝水,脈搏雖滑但不再快速,舌苔薄膩,顏色不黃也不幹燥。根據《傷寒論》記載:陽明病發熱多汗的人,應緊急下藥。而面色紅潤、神志不清,也是應當下藥的症狀,於是改爲使用小承氣湯加味。
第二次處方爲生錦紋三錢,川厚朴五分,生枳殼二錢,淡黃芩二錢,青連翹二錢,白知母二錢。
第三次診療,服藥後,解了兩次大便,神志清醒並安靜入睡,汗停熱退,能自己起牀坐下,感到飢餓想要進食。家人認爲病情已經痊癒,沒有再請醫生診治。過了三天,病情再次復發,有汗口渴,脈象滑數。於是給予白虎合小陷胸湯。
第三次處方爲生石膏三錢(研細),白知母三錢,生粳米三錢,生甘草五分,栝蔞仁四錢(搗碎),小川連四分,仙露夏二錢。
療效:服藥後熱度消退,神志清晰,只是仍有咳嗽,痰中帶有血絲。再給予瀉白散加黃芩、知母、茅根等,服用兩劑後完全康復。
廉按:冬天潛伏的寒氣,隨著春天溫暖的氣候而爆發,但爆發的原因各有不同,有的是因爲突然的寒冷,有的是因爲飢餓飽食或勞累過度,有的是因爲性生活不當。這個案例中,春季溫熱夾雜寒冷,俗稱冷溫,有時也被稱爲客寒包火。張路玉認爲,鬱結的熱氣乘着春季的溫暖氣候而發作,即使有突然的寒冷,也只適合使用辛平的藥物來發散。初次開的處方用銀翹散合梔豉湯加減,輕微發散以解除新的邪氣。
等到新的邪氣解除後,潛伏的邪氣開始顯露,出現下症,大膽地使用小承氣加味,如果不是熟悉閱讀《傷寒論》的人,很難做到。第三次使用的白虎合小陷胸湯也有強大的效力。只有咳嗽帶血的問題,肺部還有潛藏的熱氣,所以使用二皮、黃芩、知母來清除肺部的潛藏火氣,並輔以茅根來涼血寧絡,甘草、粳米調養胃氣,恰到好處。
2. 秋溫夾濕案(內科)
過允文(住宜興徐舍)
病者,蔣一清之子,年三十二歲,住蛟爪圩。
病名,秋溫夾濕。
原因,素有痰濕,又感秋涼,鬱伏化熱。
證候,發熱譫語,胸痞便清,苔厚黃膩,渴不多飲。
診斷,脈不宣揚。乃濕遏熱鬱之候。本當辛開苦泄,奈一誤於香燥,再誤於涼遏,香燥則熱熾,涼遏則樞窒。故熱綿三月,囈語神昏,其膠固不解之情,皆藥誤有以致之也。
療法,辛以宣之,芳以開之,苦以泄之。
處方,石菖蒲(一錢),前胡(二錢),蘇薄荷(錢半,後入),陳膽星(錢半),廣鬱金(錢半),象貝母(三錢),玉樞丹(五分,研,沖),枳殼(一錢),鮮枇杷葉(五片,刷淨),白蔻仁(五分,後入),瓜蔞皮(二錢)
效果,二劑濕開熱透,神清讝除。繼用輕清淡滲法收功。
廉按:濕遏熱鬱,自以苦辛開泄為首要,方中既有玉樞丹,特長於芳透,則蔻仁可以去之。
白話文:
【病患資訊】患者是蔣一清的兒子,三十二歲,居住在蛟爪圩。
【病症】他得的是秋季的熱病夾雜濕氣。
【病因】他本來就有痰濕的情況,再加上秋天涼爽的天氣,導致熱氣悶在體內無法散出。
【症狀】他出現發燒、胡言亂語、胸部悶痛、大便清稀、舌苔厚且黃膩、雖口渴但不多喝水的症狀。
【診斷】他的脈象不明顯,這是濕氣壓抑熱氣,熱氣鬱積的症狀。本應使用辛辣和苦味的藥物來治療,但因為先前錯誤地使用了香燥和涼性藥物,導致病情惡化。香燥的藥物使熱氣更盛,而涼性藥物則讓身體的運轉機能受阻。因此,熱病持續三個月,胡言亂語,精神恍惚,這都是藥物使用失當所導致的。
【治療方法】使用辛辣的藥物來宣散,芳香的藥物來開竅,苦味的藥物來通暢。
【處方】藥物包括石菖蒲(一錢)、前胡(二錢)、蘇薄荷(錢半,後加)、陳膽星(錢半)、廣鬱金(錢半)、象貝母(三錢)、玉樞丹(五分,研磨後沖服)、枳殼(一錢)、新鮮的枇杷葉(五片,洗淨)、白蔻仁(五分,後加)、瓜蔞皮(二錢)。
【效果】服用兩劑後,濕氣消散,熱氣透出,神智清醒,胡言亂語的症狀消失。接下來使用輕淡的藥物進一步調理。
廉按:對於濕氣壓抑熱氣的情況,首要是使用苦辛的藥物來開竅和通暢,既然處方中有玉樞丹,其芳香透氣的效果非常好,那麼白蔻仁就可以不用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