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80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80)
1. 冬溫戰汗案(內科)
張際春(住泰興北城外)
病者,徐天華,年二十六歲,業□榪,住泰興燕頭。
病名,冬溫戰汗。
原因,冬旱氣溫,勞苦受之即發。
證候,兩候身熱不解,頭眩夜煩,便實溺黃,咳嗽少痰,大汗淋漓,形色若有脫象。
診斷,早診苔黃中絳,脈象滑數。系冬溫自口鼻入肺,不得外解,則裡急而順傳於胃也。肺為嬌臟,胃為陽土,宜清宜降,誰知藥服便行,忽然發戰,大汗如雨,似有急不可緩之險象。病家疑余誤汗致脫,即邀復診,其脈似和,右部不靜,此邪久羈氣分,得清解之力,大便之後,邪與正爭,以作戰汗,非陰陽離決之脫汗,一戰不清,恐至再戰。今正氣未至大虛,邪氣未得清楚,吳氏鞠通所謂但當聽其自然,勿事騷擾可耳。
療法,方取桑葉、杏仁、連翹、梔皮、薄荷以清肺,枳殼、瓜蔞皮以降胃,貝母、茯苓、薏苡、甘草以清肺胃熱化之痰,又加枇杷葉清降之品為佐使。次日又診,汗後熱不清,咳有黏痰,即以參葉養陰為主,茯苓、甘草、薏苡以和胃氣,貝母、瓜蔞皮以去未清之痰,少佐連翹、梔皮、丹皮、荷葉絡以清氣分之餘熱,仍守先賢戰汗後身復溫,亦不可驟用補藥,恐餘邪未淨復熾之訓。
處方,冬桑葉(一錢),青連翹(二錢),光杏仁(二錢),山梔皮(錢半),生枳殼(錢半),蘇薄荷(一錢),象貝母(三錢),栝蔞皮(三錢),雲茯苓(三錢),薏苡仁(三錢),生甘草(八分),枇杷葉(二張,去毛)
又方,參葉(二錢),雲茯苓(三錢),粉甘草(五分),生薏苡(三錢),栝蔞皮(錢半),川貝母(一錢),連翹(一錢),山梔皮(一錢),粉丹皮(一錢),荷葉絡(二錢)
效果,翌日汗止熱減咳緩,食粥碗許。復一二診,熱淨咳己而痊。
康按:邪與正爭,戰而汗出病必解,戰而不汗病即加,其常也。今因便後而發戰大汗,乃內熱外潰之佳兆,既非脫汗,自不宜補。故仍用清肅餘邪為治,方皆清穩。
白話文:
病人是徐天華,二十六歲,從事木工行業,居住在泰興燕頭。
病症是冬季溫熱導致戰汗症。
病因是冬季乾旱,氣溫偏高,勞動過度受到影響後發病。
症狀表現為連續兩天身體發熱未退,頭暈目眩,夜晚焦躁不安,排便硬實,小便顏色深黃,咳嗽但痰量不多,大量出汗,外表看起來有脫水的跡象。
診斷結果是早晨檢查舌苔呈現黃色中帶紅,脈搏快速滑順。這是冬季溫熱由口鼻進入肺部,無法通過外部散熱,使得體內緊急且順利地將熱毒傳遞到胃部。肺臟脆弱,胃屬陽性,應採用清熱和降火的治療方式。然而,在服用藥物後突然出現戰慄,大量汗水如雨般冒出,彷彿出現了必須立即處理的危急情況。病患家屬懷疑是我開的藥導致他脫水,於是再度請我來診斷。他的脈象看似平穩,但右手脈搏並不安定,這表示病邪在體內停留時間較長,得到清熱解毒的力量後,在排便後,體內的邪氣與正氣進行抗爭,導致戰汗的產生,但這並非是陰陽失調的脫汗,如果一次戰汗未能清除邪氣,可能還會有第二次。目前他的正氣尚未嚴重虛弱,邪氣也尚未完全清除,吳鞠通先生曾說過,這種情況下,應讓身體自行恢復,避免過多幹擾。
治療方式是使用桑葉、杏仁、連翹、梔子皮、薄荷來清肺,枳殼、瓜蔞皮來降胃,貝母、茯苓、薏苡仁、甘草來清除肺胃的熱毒和化痰,再輔以枇杷葉加強清熱和降火的作用。隔天再次診斷,發現汗後仍然發熱,咳嗽時有黏稠的痰,於是改用參葉滋陰為主,茯苓、甘草、薏苡仁來調和胃氣,貝母、瓜蔞皮來去除未清除的痰,加上少量的連翹、梔子皮、丹皮、荷葉絡來清餘熱,依然遵循前人教導,戰汗後體溫回升,不可立即使用補藥,以免殘餘邪氣再度活躍。
第一個處方包括冬桑葉(一錢)、青連翹(二錢)、光杏仁(二錢)、山梔皮(一錢半)、生枳殼(一錢半)、蘇薄荷(一錢)、象貝母(三錢)、栝蔞皮(三錢)、雲茯苓(三錢)、薏苡仁(三錢)、生甘草(八分)、枇杷葉(二片,去毛)。
第二個處方包括參葉(二錢)、雲茯苓(三錢)、粉甘草(五分)、生薏苡(三錢)、栝蔞皮(一錢半)、川貝母(一錢)、連翹(一錢)、山梔皮(一錢)、粉丹皮(一錢)、荷葉絡(二錢)。
效果上,隔天戰汗停止,體溫下降,咳嗽緩解,能進食一碗粥。再經過幾次診斷,熱度完全消失,咳嗽也已痊癒。
康按:當邪氣與正氣對抗,戰汗出現後疾病必然會好轉,若戰汗不出則病情加重,這是常見的情況。現在在排便後出現戰汗,是體內熱毒外洩的好徵兆,既然不是脫汗,當然不應該使用補藥。因此,我們依然採用清除殘餘邪氣的治療方式,所有處方都清熱穩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