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76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76)

1. 春溫夾痰喘案(兒科)

葉鑑清(住上海)

病者,陳女孩,年二歲,蘇州人。

病名,春溫夾痰喘。(俗名肺風痰喘,實則肺閉)。

原因,痰熱內蘊,又感風溫。

證候,壯熱有汗,神識昏蒙,微咳喘急,喉有痰聲漉漉,便溏溺少。

診斷,紋淡紫,舌苔厚白,脈來細數。已服過麻杏甘膏湯,無效。風痰熱交結上焦,肺氣將閉,襁褓肺弱,防湧塞驟變,勉擬輕清開泄,以盡醫力。

療法,肺位最高而司呼吸,喉為肺之外候,射干、牛蒡、甘、桔利肺開喉為君,蘇、葶、萊菔子豁痰宣降為臣,更以杏仁、枳殼、前胡、鬱金寬胸宣郁為佐使也。病在上焦,藥用輕清,仿徐之才輕可去實之義。

處方,炒牛蒡(三錢),生甘草(四分),廣鬱金(錢半),萊菔子(三錢),甜葶藶(一錢),前胡(錢半),泡射干(八分),苦桔梗(五分),白杏仁(二錢),炙蘇子(錢半),生枳殼(錢半)

次診,喘勢較平,小溲稍長,熱灼之勢亦緩,咳嗽痰多,便溏甚黏,痰邪已由肺入胃腸而下行,脈細較揚,右部濡滑數,關紋隱而不顯,痰熱尚充斥肺胃。質小病重,防喘塞驟變,治再清宣。

次方,炒牛蒡(三錢),生甘草(四分),廣鬱金(錢半),炙蘇子(錢半),泡射干(八分),苦桔梗(五分),白杏仁(二錢,勿研),甜葶藶(一錢),生枳殼(一錢),嫩前胡(錢半),白通草(一錢),廣橘白(一錢)

三診,喘平,咳聲亦鬆,肺氣已得宣利,熱退身涼,微微自汗,大便溏薄,溺多而黃,舌苔膩薄,脈象濡滑數。病情已入坦途,治再清肺,順氣化痰。

三方,熟牛蒡(二錢),象貝(三錢),炙蘇子(錢半),冬瓜子(四錢),囫圇杏仁(二錢,去皮尖),炒蔞皮(三錢),連翹殼(三錢),通草(一錢),生枳殼(一錢),前胡(錢半),萊菔子(三錢)

效果,服二劑後諸恙均和,惟尚咳嗽有痰。仍宜清肺化痰,又服二劑痊愈。

廉按:邪閉在肺,勢極危險,而對症發藥,不旬日已痊者,因小兒臟腑嫩薄,易入亦易出,所以效力種速也。

白話文:

【案例標題】: 春季高熱夾雜痰喘病例(兒科)

【醫生】: 葉鑑清(居住在上海)

【患者信息】: 患者爲陳姓女童,兩歲,來自蘇州。

【病症描述】: 病情爲春季高熱夾雜痰喘(民間俗稱肺風痰喘,實則是肺閉症狀)。

【病因】: 體內蘊藏痰熱,同時感染了風溫。

【臨牀表現】: 高燒伴有出汗,精神狀態模糊,輕微咳嗽且呼吸急促,喉嚨發出漉漉的痰聲,大便稀溏,尿量減少。

【診斷】: 觀察到脈紋淡紫色,舌苔厚重呈白色,脈象細數。之前服用過麻杏甘膏湯,但沒有效果。風痰熱交織在上焦,肺氣將要閉塞,嬰兒肺部脆弱,需警惕突然惡化,嘗試使用輕清開泄的療法,盡力救治。

【治療方法】: 肺位於人體高位主管呼吸,喉嚨是肺的外部標誌。使用射干、牛蒡、甘草、桔梗來利肺開喉爲主藥,蘇子、葶藶子、萊菔子來豁痰降氣爲輔藥,再配以杏仁、枳殼、前胡、鬱金來寬胸宣鬱作爲佐使藥物。因爲病在上焦,用藥應輕清,遵循徐之才提出的輕可去實的理論。

【處方】: 炒牛蒡三錢,生甘草四分,廣鬱金錢半,萊菔子三錢,甜葶藶一錢,前胡錢半,泡射干八分,苦桔梗五分,白杏仁二錢,炙蘇子錢半,生枳殼錢半。

【複診情況】: 喘息狀況較爲平穩,小便量略有增加,熱勢減緩,咳嗽多痰,大便稀而粘稠。痰邪已經從肺部進入腸胃向下排泄,脈象較之前細而揚,右部脈象濡滑數,關紋隱約不顯,痰熱仍充斥肺胃。病情嚴重,需防範突然變化,再次採用清宣療法。

【複診處方】: 炒牛蒡三錢,生甘草四分,廣鬱金錢半,炙蘇子錢半,泡射干八分,苦桔梗五分,白杏仁二錢(無需研磨),甜葶藶一錢,生枳殼一錢,嫩前胡錢半,白通草一錢,廣橘白一錢。

【第三次就診】: 喘息消失,咳嗽聲音變得鬆弛,肺氣已經得到宣發,熱退身體涼爽,微微自汗,大便稀薄,尿多而黃,舌苔膩薄,脈象濡滑數。病情已經趨向穩定,繼續清肺順氣化痰。

【第三次處方】: 熟牛蒡二錢,象貝三錢,炙蘇子錢半,冬瓜子四錢,囫圇杏仁二錢(去皮尖),炒蔞皮三錢,連翹殼三錢,通草一錢,生枳殼一錢,前胡錢半,萊菔子三錢。

【療效】: 服用兩次後各種症狀都得到了緩解,只是仍有咳嗽帶痰。繼續清肺化痰治療,再服用兩次後痊癒。

【廉按】: 病邪封閉在肺部,情況極爲危險,但是對症下藥,在不到十天內就康復,這是因爲小兒臟腑嫩薄,病邪容易進入也容易排出,因此見效迅速。

2. 春溫夾痰熱案(內科)

魏樹森(住興化后街)

病者,高爾昌,年四十餘,業商,住泰縣。

病名,春溫夾痰熱。

原因,素因嗜食厚味,內積痰熱,又外感時邪而起。

證候,頭痛身熱,胸脘痞悶,煩躁不安,舌苔黃,且渴,已延一候。

診斷,診脈浮滑且數。浮脈主表,滑脈主痰,數脈主熱,以脈合證,此春溫夾痰熱病也。方書論溫病,有伏氣外感之分。此證因素嗜厚味,痰熱內蘊,又值時令溫暖,腠理開泄,外感時邪,肺先受病,故見頭痛身熱、胸脘痞悶、煩躁不安等症。前醫進辛涼解表之劑,如荊芥、豆豉、薄荷、牛蒡、銀翹、甘、桔等味,服後胸煩如故,而表熱亦未盡解。考《臨證指南》溫熱門結論云:此病夾有痰熱者,用溫膽湯。蓋夾有痰熱之人,痰熱熏蒸於外,亦足以致身熱而有餘,必須清其痰熱,則身熱胸煩始解,其理甚明。

療法,用蔞貝溫膽湯加味,以清其痰熱,兼宣通氣分,則諸病自除。

處方,瓜蔞霜(錢半),瓜蔞皮(三錢),法半夏(錢半),粉丹皮(錢半),小枳實(錢半),川通草(一錢),川貝母(三錢),茯神(三錢),茯苓(三錢),焦山梔(三錢),淡竹茹(錢半),六一散(四錢),廣橘紅(一錢),冬桑葉(三錢),廣鬱金(錢半),射干(錢半)

效果,服兩帖,身熱胸煩盡解。更用清養胃陰之藥,調理數日而瘥。

廉按:辨證既明,方亦清穩,是得力於葉法者。

白話文:

病人是高爾昌,他住在泰縣,年約四十多歲,從商為業。他的病情被診斷為春溫夾痰熱。

病因在於他平時喜歡吃重口味的食物,導致體內積累痰熱,再加上最近感染了季節性的風邪,因而發病。

病症表現為頭痛伴隨身體發熱,胸部和上腹部感到脹滿不適,情緒煩躁不安,舌苔呈現黃色,並且口渴,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一段時間。

經脈診斷,發現他的脈象呈現浮滑且數的特徵。浮脈通常代表表證,滑脈表示痰濕,數脈顯示有熱象。結合脈象與症狀,可確定這是春溫夾痰熱的病症。根據醫書記載,溫病可以分為潛藏的內熱和外感風邪兩種。此患者由於平時喜愛吃重口味食物,體內已有痰熱聚集,加上春季溫暖,毛孔開放,外感風邪,肺部首先受到影響,因此出現頭痛、身體發熱、胸腹脹滿及煩躁等症狀。先前醫生使用辛涼解表的藥物,如荊芥、豆豉、薄荷、牛蒡子、銀花、連翹、甘草、桔梗等,但服用後胸部的煩熱感並無改善,表面的熱度也未能完全消退。參考《臨證指南》中關於溫熱病的結論提到:對於夾帶痰熱的疾病,應使用溫膽湯。因為痰熱在體內蒸騰,也會造成體溫升高,必須清除痰熱,才能真正解決體溫偏高和胸部的不適,這道理十分清楚。

治療方法是使用加味的蔞貝溫膽湯,以清除痰熱,同時疏通氣道,各種症狀自然會消失。

藥方包括瓜蔞霜(錢半)、瓜蔞皮(三錢)、法半夏(錢半)、粉丹皮(錢半)、小枳實(錢半)、川通草(一錢)、川貝母(三錢)、茯神(三錢)、茯苓(三錢)、焦山梔(三錢)、淡竹茹(錢半)、六一散(四錢)、廣橘紅(一錢)、冬桑葉(三錢)、廣鬱金(錢半)、射干(錢半)。

服用兩劑後,高爾昌的體溫和胸部的不適感都得到了緩解。接下來使用清熱滋養胃陰的藥物,經過幾天的調理,病情得到了控制並逐漸康復。

總評:診斷清晰,處方穩定清潔,這證明瞭醫生對葉法的運用相當熟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