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74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74)
1. 春溫夾痰案(內科)
四方,嫩蘆根(一兩,去節),生苡仁(四錢),杏仁(二錢,去尖),川、象貝(各一錢),生竹茹(錢半),冬爪子(四錢),桑葉、皮(各錢半),連翹(三錢),瓜蔞皮(三錢),廣鬱金(錢半,生打),枇杷葉(三片,去毛),通草(一錢),鮮地慄(三枚),一劑。
五診,身熱大減,大便又行,脘悶氣逆等次第就輕,咳嗽亦不若前日之劇作,咳痰較薄,肺氣漸得清降,痰熱日見退化,溺色仍黃,脈來右部滑數,左尚和平,舌苔薄黃。病勢已松,再以清化。
五方,嫩蘆根(一兩,去節),生苡仁(三錢),川、象貝(各錢半),鮮竹茹(三錢),赤苓(四錢),冬瓜子(四錢),青連翹(三錢),全瓜蔞(四錢),生蛤殼(四錢,打),通草(一錢),淡竹葉(三錢),枇杷葉(三片,去毛),一劑。
六診,身熱交兩候退淨,諸恙均平,胃納亦展,惟咳嗽未已,咳痰厚薄不一,餘熱挾痰尚戀肺胃,清肅下降,不能如常,脈來數象已和,右濡滑,左小弦,舌淡紅,根苔薄黃。火邪已退,仍從肺胃治之。
六方,嫩蘆根(六錢,去節),生苡仁(三錢),川貝(二錢),橘白(一錢),生竹茹(錢半),冬瓜子(四錢),川石斛(三錢),蔞皮(三錢),生扁豆衣(錢半),淡竹葉(錢半),二劑。
七診,昨食粥稍多,脘中微悶,時欲作暖,大病小愈,胃虛消化力薄,所以每每能食運遲,咳嗽有痰,肺邪亦未清肅,舌根薄黃,溺色漸淡,大便三日未行,脈右濡細帶滑。治再清化,務宜調勻飲食,安養怡情,當此九仞,幸加意留神為上。
七方,宋公夏(錢半),廣鬱金(錢半),橘皮(一錢),炒扁豆衣(錢半),冬瓜子(三錢),川貝母(錢半),炒蔞皮(三錢),炒竹茹(錢半),旋覆花(錢半,包煎),通草(一錢),枇杷葉(三片,去毛),玫瑰花(五分,後下),二劑。
八診,和胃清肺,順氣化痰,乃病後清理之法。
八方,川石斛(三錢),宋公夏(錢半),橘白(一錢),茯苓(三錢),冬瓜子(三錢),甜杏仁(三錢),川貝母(錢半),炒竹茹(錢半),炒蔞皮(三錢),枇杷葉(三片),燈心(三紮),三劑。
九診,便通溺長,胃納亦展,惟稍有咳嗽,晨起尚有稠痰,脈濡有神,胃府濕熱已化,肺家痰邪未清。
九方,甜杏仁(三錢),宋公夏(錢半),川石斛(三錢),橘白(一錢),冬瓜子(三錢),茯苓(三錢),川貝(錢半),蔞皮(三錢),炒竹茹(錢半),枇杷葉(三片,去毛),四劑。
十診,諸恙均平,咳嗽已和,舌苔亦化,脈來柔軟,邪雖去,正未復。治再清養。
白話文:
春溫夾痰病例(內科)
第一次診斷與處方: 病人發熱症狀明顯減輕,大便通暢,胸悶、氣逆等症狀好轉,咳嗽也減輕,痰液變稀薄,肺氣逐漸恢復,痰熱之症減退,尿液顏色仍黃,脈象右側滑數,左側平和,舌苔薄黃。病情好轉,繼續清熱化痰治療。處方包含嫩蘆根、生苡仁、杏仁、川貝、象貝、生竹茹、冬瓜子、桑葉、桑皮、連翹、瓜蔞皮、廣鬱金、枇杷葉、通草、鮮地栗。
第二次診斷與處方: 發熱完全消退,其他症狀均好轉,食慾增加,但咳嗽未癒,痰液濃稀不均,肺胃尚有餘熱和痰,清熱肅降功能尚未完全恢復,脈象較和緩,右側濡滑,左側略弦,舌淡紅,舌根苔薄黃。火邪已退,繼續從肺胃入手治療。處方包含嫩蘆根、生苡仁、川貝、象貝、鮮竹茹、赤苓、冬瓜子、青連翹、全瓜蔞、生蛤殼、通草、淡竹葉、枇杷葉。
第三次診斷與處方: 昨日進食稀粥稍多,略感胸悶,想喝熱水取暖,大病初癒,胃虛消化功能較弱,因此進食消化較慢,咳嗽帶痰,肺邪尚未完全清除,舌根薄黃,尿色變淡,大便三天未解,脈象右側濡細帶滑。繼續清熱化痰治療,並需注意飲食調節,保持心情舒暢,病情好轉關鍵時刻,需格外注意。處方包含宋公夏、廣鬱金、橘皮、炒扁豆衣、冬瓜子、川貝母、炒瓜蔞皮、炒竹茹、旋覆花、通草、枇杷葉、玫瑰花。
第四次診斷與處方: 治療目標為和胃、清肺、順氣、化痰,這是病後調理的方法。處方包含川石斛、宋公夏、橘白、茯苓、冬瓜子、甜杏仁、川貝母、炒竹茹、炒瓜蔞皮、枇杷葉、燈心。
第五次診斷與處方: 大便通暢,尿量增加,食慾好轉,僅有輕微咳嗽,晨起略有濃痰,脈象濡滑有力,胃部濕熱已消退,肺部痰邪尚未完全清除。處方包含甜杏仁、宋公夏、川石斛、橘白、冬瓜子、茯苓、川貝、瓜蔞皮、炒竹茹、枇杷葉。
第六次診斷: 所有症狀均好轉,咳嗽痊癒,舌苔已轉正常,脈象柔和,雖然邪氣已去,但正氣尚未完全恢復,繼續清養調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