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69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69)

1. 春溫案(內科)

陳作仁(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)

病者,陳其義,三十六歲,南昌人,住城內。

病名,春溫。

原因,失偶續絃,時當客冬,房事過勞,真陰虧損,又兼冬令嚴寒。經云:「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」又云:「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。」其斯之謂歟。

證候,初起證似傷寒,惟熱多寒少,常有汗出,汗後面熱不稍減,且口渴引飲,此與傷寒病狀,大不相同。

診斷,兩寸脈浮大而數,右寸脈尤洪。脈證合參,斷為春溫,乃熱邪傷陰之候也。

療法,但春溫證而惡寒,微兼表證,不能驟用純陰之劑,宜仿仲景麻杏甘石湯主之,但麻黃春夏宜慎用,茲以薄荷代麻黃為君,杏仁宣表為臣,石膏質重瀉火,氣輕解肌為佐,甘草和中為使。但溫必有毒,有濁氣,加銀翹芳香化濁,泄熱解毒,以助石膏之清解。

處方,蘇薄荷(一錢二分),叭嗒杏仁(三錢,去皮尖),生石膏(八錢,杵),生甘草(一錢),淨銀花(三錢),青連翹(三錢)

效果,此方連進二劑,各證均減過半,惟咳嗽熱渴,尚未痊愈。易以桑菊飲加減續進。

冬桑葉(三錢),白菊花(二錢),苦杏仁(二錢,去皮尖),桔梗(錢半),貝母(錢半),鮮蘆根(三錢),淡竹葉(錢半),蘇薄荷(四分),生甘草(一錢)

此方又接進三劑,未七日而各證逐漸就痊矣。

廉按:辨證清切,選藥愜當,妙在初起即用荷、杏、石、甘加銀翹,而為辛涼之重劑,較吳氏銀翹散力量尤大,真得葉氏薪傳也。

白話文:

病人是陳其義,三十六歲,來自南昌,居住在城內。

病症是春溫。

病因是他失去配偶後再婚,正值冬天,性生活過度導致身體真陰不足,加上冬天嚴寒。古醫書提到:「冬天若受寒傷害,春天時便可能發病為溫熱病。」又說:「冬天若不藏精,春天必定會有溫熱病。」這正是他的情況。

症狀方面,起初病症類似傷寒,但熱象多於寒象,常常出汗,汗後臉部的熱感並無減緩,而且口渴想喝水,這與傷寒的病徵有很大的不同。

診斷結果,他兩手脈搏浮大且頻率快,右手尤其明顯。根據脈象和症狀,判定為春溫,是熱邪傷害到身體陰分的表現。

治療方法,對於春溫病且有輕微怕冷,稍微有表證的患者,不能立即使用純陰的藥物,應該參考張仲景的麻杏甘石湯作為主方,但麻黃在春夏兩季應小心使用,這裡以薄荷替代麻黃作為主要藥物,杏仁宣肺解表,石膏質地沉重能清熱,氣味輕能解肌熱,甘草調和中焦。溫熱病通常帶有毒素和濁氣,加入銀花和連翹以香氣化解濁氣,清除熱毒,協助石膏清熱解毒。

處方為:蘇薄荷12分,叭嗒杏仁3錢(去皮尖),生石膏8錢(搗碎),生甘草1錢,淨銀花3錢,青連翹3錢。

效果上,服用兩劑後,各種症狀減輕超過一半,只有咳嗽和口渴仍未康復。改用桑菊飲加減,持續服藥。

藥方包括:冬桑葉3錢,白菊花2錢,苦杏仁2錢(去皮尖),桔梗1錢半,貝母1錢半,鮮蘆根3錢,淡竹葉1錢半,蘇薄荷4分,生甘草1錢。

再連續服用三劑,不到七天,所有症狀都逐漸康復。

廉評論:診斷清晰,選藥恰當,妙處在於從一開始就使用薄荷、杏仁、石膏、甘草加上銀花和連翹,形成辛涼的強效藥方,比吳氏的銀翹散效力更大,真正繼承了葉氏的醫學傳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