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65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65)
1. 產後溫病案(婦科)
嚴紹岐(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)
病者,張氏婦,年三十二歲,住鮑瀆。
病名,產後溫病。
原因,時交暮春,產後三日,自服生化湯,腹痛除而惡露行,伏溫遂乘機外潰。
證候,一起即身灼熱,汗自出,不惡寒,反惡熱,咳嗽氣逆,渴喜涼飲。
診斷,脈右浮滑,左小數,舌紅苔黃薄膩。據證參脈,此產後伏溫,從血分轉出氣分也。前哲石頑老人雖云:凡遇胎前產後所患,不拘何病,總以胎產為本,以病為標,若產後當理血分,然亦當隨機應變。余遂斷之曰,此伏熱證,雖在產後,亦當輕清透達為首要。
療法,以桑、杏、甘、桔輕宣其肺為君,茅根、青箬清透其伏熱為臣,生地、白薇涼其血為佐,赤芍、丹參通其血為使,遵《內經》急則治標之法。
處方,冬桑葉(二錢),白桔梗(一錢),光杏仁(三錢),青箬葉(三錢,切寸),赤芍(錢半),根生地(四錢),生、炙甘草(各三分),東白薇(三錢),蘇丹參(三錢),鮮茅根(五錢,去皮)
效果,兩劑即灼熱咳逆大減,原方去桑、桔,加鮮斛、歸身養胃和營,再進三劑,諸疴盡卻,胃能納穀而痊。
廉按:胎前宜涼,產後宜溫,雖皆熟在人口,然亦一偏之見,總要查悉原因,辨明證候為第一。前哲徐洄溪曰:近人有胎前宜涼之說,頗為近理。至於產後則陰血盡脫,孤陽獨立,臟腑如焚,經脈如沸,故仲景專以養血消瘀為主,而石膏、竹茹亦不禁用,余每遵之,無不立效。乃近人造為產後宜溫之邪說,以薑、桂為主藥。
夫果陰陽俱脫,脈遲畏寒,血水淋漓,面青舌白,薑、桂亦有用時。乃血乾火燥,純現熱證,亦用熱藥,則經枯脈絕,頃刻而斃,我見以百計。更有惡露未淨,身熱氣塞,煩躁不寐,心煩腹痛,皆由敗血為患,亦用薑、桂助其火而堅其瘀,重則即死,輕則變成蓐勞。造為此等邪說者,九死不足以蔽其辜。
由此類推,凡胎前伏溫產後陡發,對症用藥,雖犀角、石膏亦不必忌,何況其次如此案之輕清透達乎。但方雖清穩,尚屬伏溫輕證之療法,與張氏壽甫之滋陰清胃湯(元參兩半、當歸三錢、生白芍四錢、生甘草錢半、鮮茅根二錢),異曲同工。
白話文:
病人是住在鮑瀆的張姓婦女,三十二歲,她得了產後溫病。事情發生在春天將盡的時候,在她產後第三天,自己服用了生化湯,結果腹痛減緩且惡露排出,然而潛藏的溫病趁機發作。
她的症狀是身體灼熱,汗水自流,並非怕冷反而怕熱,咳嗽伴有呼吸困難,口渴想喝冷飲。診斷時,發現她的右脈浮滑,左脈微小且頻率高,舌頭呈紅色,舌苔黃且膩。根據她的症狀及脈象,這是產後潛藏的溫病,由血分轉移到氣分。雖然前輩石頑老人認為,無論產婦得何種病,都應該以胎產為根本,疾病為表象,產後應該調理血分,但實際上應視情況靈活處理。因此,我判斷這是潛伏的熱病,即使在產後,首要的治療方式也應該是輕清透達。
治療上,我以桑葉、杏仁、甘草、桔梗輕宣肺部為主要治療,茅根、青箬清解潛伏的熱度為輔助,生地、白薇冷卻血液為佐助,赤芍、丹參疏通血液為輔助,遵循《內經》中急則治標的原則。
開出的處方為:冬桑葉二錢,白桔梗一錢,光杏仁三錢,青箬葉三錢(切成一寸),赤芍錢半,根生地四錢,生、炙甘草各三分,東白薇三錢,蘇丹參三錢,鮮茅根五錢(去掉皮)。
服了兩劑後,她的高熱和咳嗽明顯減輕,我將處方中的桑葉、桔梗去掉,加入鮮斛、歸身來調養胃部和營養,再服三劑,所有病症都消失,胃口恢復,病情痊癒。
總結來說,懷孕期間適合涼性食物,產後適合溫性食物,雖然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,但也要根據具體原因和症狀來判斷。過去的專家徐洄溪曾經說過,近代有人認為懷孕期間適合涼性食物,這有點道理。但是產後,由於陰血流失,體內陽氣獨存,臟腑如同燒烤,經脈沸騰,所以張仲景專注於養血和消除瘀血,連石膏、竹茹這些藥物也沒有禁止使用。然而,近代有些人卻誤導產後適合溫性食物,以薑、桂作為主要藥物。
如果真的陰陽都流失,脈搏遲緩,畏寒,出血不止,面色蒼白,舌頭白色,薑、桂確實可以使用。但如果體內乾燥,火氣旺盛,純粹表現出熱症,卻使用熱性藥物,那麼血液會迅速枯竭,脈搏會停止,我見過很多這種情況。更糟糕的是,如果惡露還未排盡,身體發熱,呼吸困難,煩躁不安,失眠,心煩,腹痛,這都是敗血癥的徵兆,卻還使用薑、桂增加體內火氣,加重瘀血,嚴重的可能立即死亡,輕微的也會變成產褥病。那些創造這種錯誤理論的人,就算死九次也不足以抵償他們的罪孽。
由此推論,無論是懷孕期間潛伏的溫病在產後突然發作,還是其他情況,只要對症下藥,即使犀角、石膏這些藥物也不必忌諱,何況像這個案例這樣輕清透達的治療方法呢?然而,這個處方雖然穩定,但只適用於輕微的潛伏溫病的治療,與張壽甫的滋陰清胃湯(元參兩半、當歸三錢、生白芍四錢、生甘草錢半、鮮茅根二錢)有著異曲同工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