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66)
二集 傳染病案 (66)
1. 瘄後痢案
汪竹安(住紹興斷河頭)
病者,金姓女,五歲,住本城咸歡河沿。
病名,瘄後痢。
原因,時瘄回期太早,多食生冷而化痢。
證候,口燥腹痛,裡急後重,大便滯下,膿血稠黏。
診斷,脈沉緊,舌苔白。此積滯移於大腸也。
療法,疏中扶脾,消食祛積。
處方,浙茯苓(四錢),炒楂肉(二錢),小青皮(八分),焦雞金(錢半),豬苓(二錢),廣木香(五分),清炙甘草(三分),小川連(三分,姜炒),炒芍(錢半),土炒於朮(八分)
次診,口燥肢冷,皮灼氣急,唇裂,仍痢,舌焦且胖。此津液內耗,最防木橫則驚。治以清營潤燥,扶土瀉木。
次方,鮮生地(三錢),鮮石斛(錢半),木蝴蝶(五對),清炙甘草(三分),元參(二錢),炒知母(錢半),浙茯苓(二錢),新會白(六分),生東芍(錢半),條芩(一錢)
三診,氣急稍平,涕淚已有,滯下亦鬆,苔轉黃潤,脈尚弦澀。治以清肺潤燥,拯津消滯為妥。
三方,生桑皮(錢半),鮮生地(四錢),鮮石斛(二錢),淡芩(八分),地骨皮(三錢),元參(二錢),賴氏紅(六分),安南子(三枚),丹皮(錢半),佛手片(五分)
四診,氣逆而喘,滯下尚重,口乾脈數,積熱糾纏,終非善果。治以清宣肺胃,通潤府氣。
四方,牛蒡子(一錢),光杏仁(三錢),鮮生地(三錢),鮮石斛(錢半),栝蔞仁(三錢,杵),炒枳殼(一錢),絲通草(一錢),元參(二錢),淡竹茹(二錢),炙橘紅(六分)
五診,氣急雖已漸瘳,痢疾尚未痊愈,舌苔干,脈細數,氣液兩虧之候。且與救津液以拯胃脾,兼消余積。
五方,甜石蓮(二錢,杵),鮮生地(三錢),鮮石斛(錢半),陳皮(六分),炒知母(錢半),萊菔纓(錢半),生東芍(三錢),毛西參(八分,另燉沖)
效果,三劑後,痢除胃健,後以飲食調養復元。
康按:瘄後成痢,或因熱毒內陷,或因熱積下移,均忌升提補澀。葉氏治法,初則分利宣通,終則甘潤增液。此案大旨近是,方亦清穩。
白話文:
[病例報告:疹後痢疾]
患者:汪竹安的女兒,金姓,五歲,居住在紹城鹹歡河沿。
病症:疹後痢疾。
病因:時疹復發期過早,食用過多生冷食物導致轉爲痢疾。
症狀:口乾、腹痛,有裏急後重感,大便滯澀難解,膿血粘稠。
診斷:脈象沉緊,舌苔白色。這是消化不良轉移到大腸所致。
治療方法:疏通中焦,扶持脾胃,消食去積。
處方:浙茯苓(4錢)、炒楂肉(2錢)、小青皮(8分)、焦雞金(1錢半)、豬苓(2錢)、廣木香(5分)、清炙甘草(3分)、小川連(3分,姜炒)、炒芍(1錢半)、土炒於術(8分)。
第二次就診:口乾、四肢冰冷,皮膚髮熱,呼吸急促,嘴脣乾裂,仍然痢疾,舌質幹且腫大。這表明體內津液消耗過度,要警惕肝氣橫逆引發驚厥。治療以清涼滋潤、扶持脾胃,瀉肝爲主。
第二次處方:鮮生地(3錢)、鮮石斛(1錢半)、木蝴蝶(5對)、清炙甘草(3分)、元參(2錢)、炒知母(1錢半)、浙茯苓(2錢)、新會白(6分)、生東芍(1錢半)、條芩(1錢)。
第三次就診:呼吸急促有所緩解,開始有涕淚,排便也變得輕鬆,舌苔由乾燥變爲黃潤,但脈象仍然弦澀。治療以清肺潤燥,拯救津液,消除積滯爲宜。
第三次處方:生桑皮(1錢半)、鮮生地(4錢)、鮮石斛(2錢)、淡芩(8分)、地骨皮(3錢)、元參(2錢)、賴氏紅(6分)、安南子(3個)、丹皮(1錢半)、佛手片(5分)。
第四次就診:呼吸困難並伴有喘息,排便仍重,口乾舌燥,脈象數,積熱纏繞,病情不容樂觀。治療以清宣肺胃,通利府氣。
第四次處方:牛蒡子(1錢)、光杏仁(3錢)、鮮生地(3錢)、鮮石斛(1錢半)、栝蔞仁(3錢,搗碎)、炒枳殼(1錢)、絲通草(1錢)、元參(2錢)、淡竹茹(2錢)、炙橘紅(6分)。
第五次就診:呼吸急促雖已逐漸好轉,但痢疾仍未痊癒,舌苔乾燥,脈象細數,顯示氣血兩虧。治療以滋補津液,拯救胃脾,同時消除剩餘的積滯。
第五次處方:甜石蓮(2錢,搗碎)、鮮生地(3錢)、鮮石斛(1錢半)、陳皮(6分)、炒知母(1錢半)、萊菔纓(1錢半)、生東芍(3錢)、毛西參(8分,單獨燉煮沖服)。
療效:服用三次藥劑後,痢疾消失,脾胃功能恢復,後續以飲食調養康復。
康按:疹後轉爲痢疾,可能是因爲熱毒內陷,也可能是因爲熱積下移,都應避免提升和補澀。葉氏的治療方法,初期注重利溼宣通,後期則注重甘潤增液。這個案例的大致思路與此接近,處方也十分清穩。
2. 妊娠疫疹案
羅端毅(住台州)
病者,徐姓婦,年三十歲,住台州。
病名,妊娠疫疹。
原因,妊娠六月,患疫疹,邀毅診視。
證候,頭目浮腫而赤,遍身疼痛,胸腹鬱悶,頭腦劇痛,疹形略見頭面,狂躁不安。
診斷,脈數,舌紅。家人惶恐,祈神許願。毅曰:神鬼之事,何足信哉。蓋熱毒盤踞於中,則煩躁不安,熱氣上蒸,則頭腦劇痛。疫疹欲出不能出,正在戰出之候,則遍身疼痛。妊娠患是證者,最為危險。何則?母病熱疫則胎亦熱,胎熱則動,疫火煎熬,恐有墮胎之患。少頃,疫疹通身遍出,鄰人在旁云:麻疹全身既己出齊,雖有煩躁,亦無妨害。余曰:汝等不知本年患是證者,皆非真正之麻疹,古人所謂瘟疫流行者,即此等之證候是也。雖全身出齊,而亦有異同之點,疹形鬆浮者輕,緊束者重,紅活者輕,紫黑者重。況伊之證,疹形緊束而兼紫黑,形雖見於外,而毒根深藏於內,故胸腹鬱悶不安,前人謂胃熱將爛之候,指斯時也。若不急治,危在頃刻。
療法,用余師愚清瘟敗毒飲加紫草茸,大劑涼血以消毒。
處方,生石膏(六兩,研細),小生地(一兩),烏犀角(二錢),小川連(四錢),焦梔子(四錢),肥知母(六錢),淡黃芩(三錢),苦桔梗(錢半),赤芍(三錢),生甘草(一錢),元參心(四錢),青連翹(四錢),牡丹皮(二錢),紫草茸(二錢),鮮竹葉(四十片)
次診,服後片時,即小產一女。產後瘀血不行,腹大如未產之狀,患者似覺尚有一胎在內,少頃又產一男,但腹痛如前。家人隨向鄰家尋覓姜來煎湯與服(吾颱風俗產後必食姜炒米飯等)。余聞其言,竭力阻止,若服此等熱物,人必狂躁,不可療救,不但目前不可服,即至數日,亦切勿一滴沾唇。再擬一清熱去瘀之方。
次方,全當歸(三錢),芎藭(八分),鮮生地(六錢),粉丹皮(錢半),光桃仁(錢半),澤蘭(三錢),淡黃芩(錢半),益母草(五錢),制香附(二錢),紫草茸(一錢),生赤芍(二錢),生甘草(八分)
效果,囑服數劑,余即返舍。隨後伊母家請一專科麻痘之老醫來診,病家即將余之言告曰:不可服姜等云云。老醫曰:產後無姜,不能去瘀,不妨服下。幸病家素信鄙人,且觀其證果系熱病,老醫之言似欠妥當,姜等未敢與飲。老醫書方與服(未知擬何等方),服後煩躁。仍用毅所擬清熱去瘀之原方,服數劑而愈。
說明,本年瘟疫流行,正月起至今尚未斷絕。如疫痘、疫瘡、疫疹、疫咳等病證,東南未平,西北又起。死於非命者,不知凡幾,殊深慘痛,如吾黃之新橋管、廓嶼岙、上云墩數村為尤甚。患疫痘死者十之八九,疫疹死者十之三,醫者作正痘麻療治,用溫補頂托、錯藥而死者,亦十之二三。惟疫咳侵於小兒,村村俱有,極其繁多,父母不知,以小人咳嗽為平常之證,不服藥可愈,至咳久醫不及而死者,亦十之二。鄙人診治,見有疫氣傳染,不論痘瘡麻疹之屬,如遍身疼痛,有汗煩躁,其脈浮沉皆數,則用清瘟敗毒飲加減;無汗煩躁,遍身疼痛,胸腹脹悶,脈數便結,憎寒壯熱,則用防風通聖散加減;若輕證,但寒熱咳嗽發疹,用銀翹散加減,或用荊芥穗、防風、連翹、牛蒡,桔梗、杏仁、前胡、葛根、甘草之屬。如用加味,或生地、丹皮、紫草,或花粉、銀花之類相出入。治愈者約十之八九。觀此,醫者必須隨機達變,切不可拘泥於專科之書明矣。
廉按:台州所謂疫疹,杭寧紹謂之疫瘄,江蘇則稱疫痧。王孟英曰:麻也,痧也,疹也,瘄也,各處方言不同也,其實一也。其辨證首要,端在形色。先論疹形,鬆浮灑於皮面,或紅或赤,或紫或黑,此毒之外現者,雖有惡證,不足慮也;若緊束有根,如從皮里鑽出,其色青紫,宛如浮萍之背,多見於胸背,此胃熱將爛之徵,即宜大清胃熱,兼涼其血,以清瘟敗毒飲加紫草、紅花、桃仁、歸尾,務使松活色淡,方可挽回,稍存疑慮,即不能救。次論疹色,血之體本紅,血得其暢,則紅而活,榮而潤,敷布洋溢,是疹之佳境也。
淡紅有關有疵,色淡而潤,此色之上者也。若淡而不榮,或嬌而豔,干而滯,血之最熱者。深紅者,較淡紅而稍重,亦血熱之象,涼其血,即轉淡紅。色豔如胭脂,此血熱之極,較深紅而更惡,必大用涼血始轉深紅,再涼其血而淡紅矣。紫赤類雞冠花而更豔,較豔紅而火更盛,不急涼之,必至變黑,須服清涼敗毒飲加紫草、桃仁。細碎宛如粟米,紅者謂之紅砂,白者謂之白砂,疹後多有此症。
乃餘毒盡透,最美之境,愈後蛻皮。若初病未認是疫,後十日半月而出者,煩躁作渴,大熱不退,毒發於頷者,死不可救。至若妊娠疫證,母之於胎,一氣相連,蓋胎賴母血以養,母病熱疫,毒火蘊於血中,是母之血即毒血矣,苟不亟清其血中之毒,則胎能獨無恙乎。須知胎熱則動,胎涼則安,母病熱疫,胎自熱矣。
竭力清解以涼血,使母病去而胎可無虞,若不知此,而舍病以保胎,必至母子兩不保也。至於產後以及病中適逢經至,當以類椎。若云產後經期禁用涼劑,則誤人性命,即在此言。此皆余氏師愚實地經驗獨出心裁之名論也。此案診斷頗有發明,方法悉宗余氏,胎雖不保,而產婦生命幸賴此以保全。
即產後清熱去瘀,亦屬適當之療法。似此危證,幸收全功,蓋不執產後宜溫之謬說,對症發藥之效能耳。案後說明,確有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