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65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傳染病案 (65)

1. 瘄夾水痘案

嚴繼春(住紹興安昌瑞安橋)

病者,徐子青之令嬡,年十四歲,住遺風。

病名,瘄夾水痘。

原因,素稟體肥多濕,適逢春末夏初,瘄疫盛行,感染其氣。先發瘄,後發水痘。

證候,身熱煩悶,咳嗽鼻塞,面目有水紅光,喉痛氣急,指尖時冷,二日即現瘄點,色鮮紅,頭面先見,顆粒分明。

白話文:

症狀:

身體發熱,煩躁不安,咳嗽和鼻塞,臉色紅潤,喉嚨疼痛,呼吸困難,手指尖有時候發冷,兩天后出現鮮紅色的疹點,先從頭面開始出現,疹點顆粒分明。

診斷,脈右浮洪搏數,左弦小數,舌紅,苔白膩。此雖時瘄之順證,而濕熱內郁,所防者水痘之夾發耳。

療法,先用防風解毒湯加減,發表透瘄。

處方防風(八分),炒牛蒡(錢半),光杏仁(錢半),前胡(一錢),生甘草(三分),荊芥(八分),青連翹(錢半),廣皮紅(七分),桔梗(七分),青箬尖(一錢)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防風 8 克
  • 炒牛蒡 1.5 克
  • 光杏仁 1.5 克
  • 前胡 3 克
  • 生甘草 0.9 克
  • 荊芥 8 克
  • 青連翹 1.5 克
  • 廣皮紅 2.1 克
  • 桔梗 2.1 克
  • 青箬尖 3 克

次診,第三日下午赴診,據述一日三潮,潮則熱勢盛而煩躁,逾時方退。三日共作九潮,瘄已透齊。現已徐徐回退,惟面目手足微腫,小溲短熱,渴不喜飲,便溏不爽,脈右軟滯,左微弦帶數,苔白微黃。此瘄毒雖出,而濕熱為患也。姑以杏蘇五皮飲消息之。

白話文:

後續看診

第三天午後再次看診。患者自述每天發作三次高燒,而且每次發燒時都伴隨著煩躁不安,過了段時間後才退燒。在過去三天中,患者總共發燒了九次,痘疹已經出齊,目前正在逐漸消退。但患者的面部和手腳有些微腫,小便短赤且發熱,口渴但不想喝水,大便稀溏且排便不爽。脈象右側軟弱遲滯,左側微弦而略快,舌苔白中帶黃。

由此可見,雖然痘疹毒邪已經排出體外,但濕熱邪氣仍為患。暫且使用杏蘇五皮飲來調治。

次方,光杏仁(錢半),新會皮(錢半),冬瓜皮(三錢),絲通草(一錢),嫩蘇梗(錢半),浙苓皮(三錢),大腹皮(錢半),生薑皮(一錢)

白話文:

次方

材料:

  • 光杏仁(半錢)
  • 新會陳皮(半錢)
  • 冬瓜皮(三錢)
  • 絲瓜絡(一錢)
  • 嫩蘇梗(半錢)
  • 浙貝母皮(三錢)
  • 大腹皮(半錢)
  • 生薑皮(一錢)

三診,連服兩劑,身又發熱,皮膚覺癢,水痘先現於頭面,漸及周身四肢,小如蠶豆,大如豌豆,狀如水泡,中多凹陷,脈浮滑沉緩,舌苔黃白相兼。此內蘊之濕熱,化為水痘而發泄也。治以七葉蘆根湯透解之。

白話文:

服用兩劑中藥後,身體又發熱,皮膚感到搔癢。水痘最初出現在頭部和臉部,逐漸蔓延到全身四肢。小如蠶豆,大如豌豆,形狀像水泡,中間多凹陷。脈搏時而浮滑,時而沉緩。舌苔黃白相間。這是由於體內濕熱積聚,轉化為水痘而發作的。可用七葉蘆根湯來治療,以疏通和緩解症狀。

三方,藿香葉(錢半),佩蘭葉(錢半),炒黃枇杷葉(五錢,去毛筋淨),薄荷葉(一錢),青箬葉(二錢),淡竹葉(錢半)

白話文:

三方湯

成份:

  • 藿香葉:半錢
  • 佩蘭葉:半錢
  • 炒過的黃枇杷葉:五錢(去除毛和筋)
  • 薄荷葉:一錢
  • 青箬葉:二錢
  • 淡竹葉:半錢

先用活水蘆筍一兩、鮮荷葉一錢、北細辛五分,煎湯代水。

白話文:

先用新鮮蘆筍一錢二、新鮮荷葉一錢,北細辛五分,煎服當作水喝。

四診,一劑而水痘色淡漿稀,二劑而乾燥成為灰色,勢將結痂,身熱大減,胃動思食,便黃而溏,溺亦漸利,脈轉緩滑,舌苔黃薄。此濕熱從肌皮而出也。治以調中開胃,兼利余濕。

白話文:

四種診斷檢查

治療後,第一劑藥水痘顏色變淡,液體變稀薄;第二劑後水痘乾燥變成灰色,快要結痂;身體發熱大幅減輕;胃口轉好,有食慾;大便發黃且稀溏;小便也逐漸變通暢;脈搏轉為緩和且流暢;舌苔呈黃色且薄。

這是體內濕熱從皮膚表層排出。治療方法是調理脾胃,增進食慾,同時祛除體內殘留濕氣。

四方,新會皮(一(錢,浙茯苓(二錢),川黃草(二錢),生穀芽(一錢),炒穀芽(一錢),生薏苡(三錢),金橘脯(一枚,切片),陳南棗(一枚)

白話文:

四方散:

  • 新會陳皮:1 錢
  • 浙江茯苓:2 錢
  • 四川黃草:2 錢
  • 生穀芽:1 錢
  • 炒穀芽:1 錢
  • 生薏苡仁:3 錢
  • 金橘脯(切片):1 片
  • 陳年南棗:1 枚

效果,胃能納穀,精神復舊而瘥。

廉按:色淡漿稀,故曰水痘。多由濕熱兼風,鬱於肌表而發。約有黃赤二種:色黃而含有氣水者,曰黃痘,一出如豆殼水疱,東醫名含氣性水痘;色赤而含有血液者,曰赤痘,一出有紅點水疱,東醫名出血性水痘。始初為透明漿液,繼則變為不透明乳液狀,且帶膿性,皆從水疱膿疱而結痂,然總不如正痘之根窠圓淨緊束也。其間有夾疹而出者,亦有夾正痘而出者,間有夾喉痧而出者。

白話文:

廉按:此病水泡色澤清淡,內容物稀薄,因此稱為水痘。大多由濕熱兼風的邪氣鬱積在皮膚表層所引起。大約有黃赤兩種類型:水泡顏色偏黃,並含有氣水的人,稱為黃痘,一出就是像豆殼一樣的水泡,東方的醫學稱為「含氣性水痘」;水泡顏色偏紅,並含有血液的人,稱為赤痘,一出就是帶有紅點的水泡,東方的醫學稱為「出血性水痘」。一開始的水泡內含透明的漿液,之後會轉變為不透明的乳白色液體,並帶有膿性,最終這些水泡或膿泡都會結痂,但總不如真正的痘瘡結的痂那麼圓潤光滑、密實。在這之中,有些水痘患者還會合併出疹或正痘,甚至喉嚨發炎。

此案先出瘄,後發水痘,其瘄及痘皆輕者,因病毒從雙方排泄。故前後四方皆屬尋常藥品,能奏全功。

2. 疫瘄化疳案

汪竹安(住紹興斷河頭)

病者,羅姓男孩,年五歲,住本城。

病名,疫瘄化疳。

原因,先患泄,繼發瘄,後化疳。

證候,瘄雖消回,泄瀉半月未痊,目鼻赤爛作疼,口噴臭惡。

診斷,脈緊數,舌苔糜白。猶恐喉爛穿腮等變迭起。

療法,瀉肝胃鬱熱,以存津液。

處方龍膽草(四分,酒炒),生石膏(四錢,研細),鹽水炒知母(二錢),根生地(三錢),豬苓(三錢),木蝴蝶(五對),生白芍(二錢),浙茯苓(四錢),清炙甘草(三分),竹葉(錢半)

白話文:

現代

藥方:

  • 龍膽草(四分,用酒炒過)
  • 生石膏(四錢,磨成細粉)
  • 鹽水炒知母(二錢)
  • 根生地(三錢)
  • 豬苓(三錢)
  • 木蝴蝶(五對)
  • 生白芍(二錢)
  • 浙茯苓(四錢)
  • 清炙甘草(三分)
  • 竹葉(錢半)

次診,疳爛身熱均減,便泄未愈,苔糜亦輕,脈兼滑數。尚防熱毒下移,轉化便血脫肛等證。治以清化胃腸,並退伏熱。

白話文:

在第二次看診時,患者的發熱和發炎症狀有所減輕,但腹瀉尚未痊癒。舌苔略微減少,脈象仍滑數。仍需注意熱毒繼續向下移轉,可能轉變成便血脫肛等病症。繼續治療以清化胃腸,並清除潛伏的熱毒。

次方,酒炒川連(三分),炙百部(一錢),焦梔子(三錢),炒楂肉(三錢),漢木通(一錢),炒知母(錢半),地骨皮(四錢),人中白(五分),生桑皮(錢半),陳皮(六分),浙苓(五錢)

白話文:

次方

  • 炒川連(三分)
  • 炙百部(一錢)
  • 焦梔子(三錢)
  • 炒楂肉(三錢)
  • 漢木通(一錢)
  • 炒知母(半錢)
  • 地骨皮(四錢)
  • 人中白(五分)
  • 生桑皮(半錢)
  • 陳皮(六分)
  • 浙苓(五錢)

三診,疳爛漸瘳,惟咽門糜赤,聲音尚嘶,脾泄久困,右寸仍兼滑數,苔糜未盡,預後恐無良好結果。擬清胃熱,司化膀胱。

白話文:

經過三次診察,疳病逐漸好轉,但咽喉部仍有潰爛發紅,聲音仍然嘶啞。脾泄痢疾已經困擾許久,右寸脈仍兼有滑數的特徵,舌苔糜爛尚未完全消失。預後恐怕不會好。擬採用清胃熱,促進膀胱功能的治療方法。

三方,木蝴蝶(五對),炒車前(三錢),浙苓(四錢),赤芍(錢半),細生地(四錢),元參(三錢),尿浸石膏(四錢),淡竹葉甘(四片),淡子芩(錢半),福澤瀉(二錢),陳皮(六分)

白話文:

三方藥:

  • 木蝴蝶(五對)
  • 炒車前子(三錢)
  • 澤瀉(四錢)
  • 赤芍(半錢)
  • 細生地(四錢)
  • 元參(三錢)
  • 尿浸石膏(四錢)
  • 淡竹葉(四片)
  • 淡子芩(半錢)
  • 澤瀉(二錢)
  • 陳皮(六分)

四診,久瀉雖瘥,咽門等處糜爛又起,脈數苔糜。瘄後最怕患疳,醫頗棘手,治用玉女煎加減。

白話文:

四診:

腹瀉雖已痊癒,但咽喉處糜爛又復發,脈搏跳動較快,舌苔糜爛。

中醫病因:

痢疾康復後,最怕患上疳疾,治療起來十分棘手。

中醫治療:

使用玉女煎方劑加以加減調整。

四方,生石膏(四錢,杵),人中白(五分,杵),金銀花(三錢),中生地(四錢),焦梔子(二錢),地骨皮(四錢),生白芍(錢半),鹽水炒牛膝(錢半),炒楂肉(二錢),烏元參(二錢),淡竹葉(廿四片),陳金汁(二兩,分沖),鮮建蘭葉(三錢,後入)

白話文:

  • 生石膏:40 克(研成粉末)
  • 人中白:5 克(研成粉末)
  • 金銀花:30 克
  • 中生地:40 克
  • 焦梔子:20 克
  • 地骨皮:40 克
  • 生白芍:15 克
  • 鹽水炒牛膝:15 克
  • 炒楂肉:20 克
  • 烏元參:20 克
  • 淡竹葉:24 片
  • 陳金汁:200 毫升(分次沖服)
  • 鮮建蘭葉:30 克(最後加入)

效果,連服三劑,咽爛已愈。後以燕窩柿霜等代藥,調養而痊。

白話文:

服用效果明顯,連續服用三帖藥,喉嚨潰爛已經癒合。後來用燕窩、柿霜等,代替藥物調養身體,最終痊癒。

廉按:瘄後化疳,葉氏謂之痧疳。多由里證不清,濕盛熱蒸,釀生細菌,或化微蟲,上則腐蝕七竅,下則腐敗胃腸,尤以眼疳生翳為難治,牙疳穿腮為最急。其藥如雞內金之殺蟲磨積,膽草、川連、烏梅、胡連之清肝殺蟲,生地、石斛、元參之甘涼養胃,白朮、芩、陳之健運脾陽,金汁、人中白、尿浸石膏之防腐制爛,皆治斯證不兆之要藥。

白話文:

我認為:癉證之後轉化為疳證,葉氏稱之為痧疳。大多是由於內熱未清,濕熱蒸騰,產生細菌或寄生蟲,上則腐蝕七竅,下則腐爛胃腸。其中,眼睛長胬肉(翳)最難治癒,而牙疳穿破腮幫最為急迫。治療此證的藥物如下:

  • 雞內金:殺蟲、磨積。
  • 膽草、川連、烏梅、胡連:清肝、殺蟲。
  • 生地、石斛、元參:甘涼養胃。
  • 白朮、芩、陳皮:健運脾陽。
  • 金汁、人中白、尿浸石膏:防腐、抑制腐爛。

這些藥物都是治療此證不可或缺的良藥。

此案前後四方,大半用此等藥品配合為劑,故能消疳以收功,惟外治法必不可少,尚需平時預備以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