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60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60)
1. 溫病案(內科)
王仍以前方連進二服,汗收症退,調理而安。
周小農(住無錫)
病者,陳席珍,年六十餘,住無錫。
病名,溫病。
原因,素體液虧無苔,花甲之年,倒賬折閱,鬱氣不舒,肝失調暢為內因,丙午夏病溫為外因。
證候,身熱自汗,渴不惡寒,神煩惡熱,時時懊憹。
診斷,脈左小數,右洪搏數,舌紅而絳。遂斷為溫邪鬱火交蒸,最防熱盛動風,驟變痙厥。
療法,用梔、翹、蘆、竹、知、茹、郁、桔急疏清解為君,兼顧胃津,花粉、石斛以佐之。
處方,黑山梔(三錢),青連翹(三錢),廣鬱金(三錢,生打),桔梗(一錢),淡竹茹(三錢),天花粉(三錢),肥知母(四錢),鮮石斛(三錢)
先用活水蘆根(二兩),鮮淡竹葉(四錢),煎湯代水。
復診,病勢不衰,陳素信亂方,云:年周花甲,元陽大虧,若再投涼劑,必致生機驟絕。亂示附子理中湯,高麗參、炮薑、附子均重用,陳不敢服。至三候遍發黑紫斑,大顯溫熱明證,熱戀陰傷,舌至絳紫而干。始同意復診,因議大劑化斑,雙清氣營。
複方,生石膏(一兩,研細),肥知母(五錢),生甘草(八分),生粳米(三錢,荷葉包),元參(五錢),犀角粉(一錢,藥湯調下)
效果,繼以甘涼頻投,如吳氏五汁飲之類,至四候熱退淨而愈,然亦險矣。噫,治病最虞有人中傷,若假神妄評,更為陰刻也。
廉按:此治伏氣溫病之正法。凡溫病有汗者,清熱兼保胃津,當然之理,然猶病勢不衰,必須大劑化斑清營,頻投甘涼生津,至四候熱退而愈。可見伏氣溫病與新感風溫,其病勢之輕重,治法之難易,迥不相同,但用銀翹桑菊兩方者,焉能濟事,勢必耽誤而貽人夭殃也。噫!
白話文:
病人是陳席珍,他已經六十多歲,住在無錫。他患的是溫病。
病因是他本來身體就比較虛弱,缺乏體液,沒有舌苔。在六十歲這一年,由於生意上的損失,導致心情鬱悶,肝臟功能失調,這是他的內部因素。而在丙午年的夏天,他又受到了溫病的侵襲,這是外部因素。
症狀是他經常感到身體發熱,自發出汗,口渴但不怕冷,精神煩躁且怕熱,常常感到焦慮不安。
經過診斷,他的左手脈象細微且跳動快,右手脈象洪大且搏動頻繁,舌頭呈現紅色且帶有絳色。因此,醫生認為他是由溫病和鬱火共同引發的病情,最需要注意的是防止熱度過高引起抽搐,突然轉變成痙厥。
治療方法是使用梔子、連翹、蘆根、竹葉、知母、竹茹、鬱金、桔梗等草藥,主要目的是疏肝清熱。同時,為了保護胃部津液,還輔以花粉和石斛。
開出的藥方包括黑山梔、青連翹、廣鬱金、桔梗、淡竹茹、天花粉、肥知母、鮮石斛等。另外,還建議先用活水蘆根和鮮淡竹葉煎湯代替飲用水。
在復診時,病情並未減緩,陳席珍聽信了錯誤的建議,認為自己年紀大,元氣大損,如果再服用寒涼的藥物,可能會導致生命危急。因此,他被建議服用附子理中湯,其中的人參、炮薑和附子都被大量使用,但他不敢服用。直到病情惡化,全身出現黑色和紫色的斑點,這才證明瞭溫熱病的確診。熱度持續傷害體內陰液,舌頭變得乾燥且呈絳紫色。這時,他才同意再次求診。醫生決定使用大劑量的藥物來消除斑點,同時清熱和滋養營血。
複診的藥方是生石膏、肥知母、生甘草、生粳米、元參和犀角粉。
治療結果是,後續以甘涼的藥物頻繁服用,如吳氏五汁飲等,到第四天,熱度完全消退,病情得到康復。然而,這過程確實十分危險。唉,治病最擔心的就是有人在旁邊說風涼話,如果他們胡亂評論,那就更糟糕了。
總結:這是治療潛藏溫病的正確方法。對於有汗的溫病患者,應該同時清熱和保護胃部津液,這是基本的原則。然而,即使這樣,如果病情仍舊嚴重,就必須使用大劑量的藥物來消除斑點,同時頻繁地服用甘涼的藥物來滋補津液,直到第四天熱度消退才能康復。由此可見,潛藏的溫病和新感染的風溫,其病情的輕重,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,是截然不同的。只使用銀翓散和桑菊飲這兩種藥方,是無法解決問題的,反而會延誤治療,造成嚴重的後果。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