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59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59)
1. 溫病案(內科)
袁桂生(住鎮江京口)
病者,袁堯寬,忘其年,住本鎮。
病名,溫病。
原因,庚戌四月患溫病,初由章緩卿君診治,服藥數劑,病未大減。嗣章君往江北放賑,轉薦予治。
證候,壯熱譫語,見人則笑,口渴溲赤,體胖多濕,每日只能進薄粥湯少許。
診斷,脈息滑數,右部尤甚,舌苔黃薄,而乾燥無津。蓋溫病也。熱邪蘊伏日久,蓄之久而發之暴,故病情危重若是。
療法,當以解熱為主,而佐以豁痰潤燥,方用三黃石膏湯合小陷胸湯加減。
處方,青子芩(二錢),小川連(一錢),生川柏(一錢),生石膏(一兩,研細),焦梔子(三錢),栝蔞仁(四錢,杵),細芽茶(一撮),川貝母(三錢),青連翹(三錢),全青蒿(二錢),梨頭汁(一兩,沖〕
次診,接服二日,熱未大退,至第三劑後,乃作戰汗而解。但餘熱未清,復以前方去石膏、芩、連、栝蔞等品。
次方,焦梔子(三錢),青連翹(三錢),全青蒿(二錢),川貝母(三錢),細芽茶(一撮),生川柏(一錢),生苡仁(三錢),天花粉(三錢),北沙參(三錢),飛滑石(六錢,包煎),活水蘆根(二兩),雅梨汁(一兩,沖)
效果,連服數劑,清化餘邪,熱清胃健而瘥。
說明,凡溫病之解,多從戰汗,劉河間、吳又可發之於前,葉天士、王九峰暢之於後。證以予所經歷,洵精確不易之學說也。蓋前人於此,皆從經驗中得來,惟必俟服藥多劑始能奏功,而作汗之時,必先戰慄,其狀可駭,醫家當此,何可無定識定力耶。
廉按:伏氣溫病,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,多從戰汗而解。若在血分盤踞者,或從疹斑而解,或從瘡瘍而解。惟將欲戰汗之時,其人或四肢厥冷,或爪甲青紫,脈象忽然雙伏,或單伏,此時非但病家彷徨,即醫家每為病所欺,無所措手矣。且汗解之後,胃氣空虛,當膚冷一晝夜,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。
蓋戰汗而解,邪退正虛,陽從汗泄,故膚漸冷,未必即咸脫證。此時宜令病者安舒靜臥,以養陽氣來復,旁人切勿驚惶,頻頻呼喚,擾其元神,使其煩躁。但診其脈,若虛軟和緩,雖倦臥不語,汗出膚冷,卻非脫症;若脈急疾,躁擾不臥,膚冷汗出,便為氣脫之證矣。故醫必從幾經閱歷,乃有定見於平時,始有定識於俄頃。
此案大劑清解,競得熱達腠開,邪從戰汗而解,尚屬溫病之實證。若病久胃虛,不能送邪外達,必須補托,而伏邪始從戰汗而出者,亦不可不知。昔王九峰治一人,年及中衰,體素羸弱,始得病,不惡寒,惟發熱而渴,溲赤不寐,發表消導,汗不出,熱不退,延至四十餘日,形容枯削,肢體振掉,苔色灰黑,前後大解共三十次,醬黑色,逐次漸淡至於黃,溲亦渾黃不赤,晝夜進數十粒薄粥四五次,夜來倏寐倏醒,力不能轉側,言不足以聽,脈微數,按之不鼓,用扶陰斂氣、輔正驅邪法,以生地、人參、麥冬、五味、當歸、茯神、棗仁、遠志、蘆很為劑,服後競得戰汗。寒戰逾時,厥回身熱,汗出如浴,從朝至暮,寢汗不收,鼻息幾無,真元幾脫。
白話文:
病患是袁堯寬,年齡不詳,居住於鎮江京口。
病名為溫病。
在庚戌年四月,他得了溫病,最初由章緩卿醫生治療,服用了幾劑藥,但病情並未顯著改善。之後,章醫生因公前往江北,於是推薦我接手治療。
他的病徵包括高燒、胡言亂語、見到人就笑、口渴、尿液呈紅色、身體肥胖且多濕氣,每天只能吃少量稀粥。
診脈後,發現他的脈搏滑數,右手脈搏尤為嚴重,舌苔黃薄且乾燥無津液,確定這是溫病。熱邪深藏於體內已久,積蓄多時後突然爆發,因此病情嚴重。
治療方法是以降溫為主,輔以清熱化痰、滋潤乾燥,採用的是三黃石膏湯結合小陷胸湯,進行適當增減。
藥方包含:青子芩、小川連、生川柏、生石膏、焦梔子、栝蔞仁、細芽茶、川貝母、青連翹、全青蒿、梨頭汁等。
服用兩天後,熱度並未完全消退,直到第三天,纔出現劇烈出汗的現象,然後病情開始緩解。然而,餘熱仍未清除,因此調整藥方,去掉生石膏、青子芩、小川連、栝蔞仁等成分。
第二次的藥方包括:焦梔子、青連翹、全青蒿、川貝母、細芽茶、生川柏、生苡仁、天花粉、北沙參、飛滑石、活水蘆根、雅梨汁等。
持續服用幾劑後,殘餘的邪氣被清除,熱度下降,胃部功能恢復,病情得以痊癒。
一般來說,溫病的康復過程通常會伴隨著劇烈出汗,這是前人如劉河間、吳又可、葉天士、王九峯等人所觀察到的現象。根據我的經驗,這確實是一種精確且穩定的學說。
在劇烈出汗之前,患者可能會出現四肢冰冷、指甲青紫、脈象突然消失等情況,這時,無論是病人家屬還是醫生都可能會感到恐慌。然而,這只是病情正在轉好的信號,不必過度擔心。
劇烈出汗後,胃部可能暫時虛弱,皮膚可能會冷一天一夜,待氣血恢復正常溫度即可。
劇烈出汗而病情好轉,意味著邪氣已退,但正氣虛弱,陽氣隨汗液流失,因此皮膚會漸漸變冷,但這並不意味著病情惡化。此時,應讓患者安靜躺臥,讓陽氣得以恢復,旁人不要驚慌,頻繁呼喚,以免擾亂患者的元神,使其煩躁不安。
根據脈象判斷,如果脈象虛軟和緩,即使患者疲倦不語,皮膚冰冷,也不代表病情惡化;但如果脈象急促,患者躁動不安,皮膚冰冷,那麼就是氣脫的徵兆了。
這個案例中,大量使用清熱解毒藥物,最終使熱度達到皮膚,邪氣通過劇烈出汗排出,屬於溫病的實證。然而,對於病程長、胃部虛弱的患者,無法將邪氣排出體外,需要補充能量,這樣才能使潛藏的邪氣通過劇烈出汗排出。例如,王九峯醫生曾經治療一名中年男子,體質原本就較虛弱,最初得病時,沒有感到寒冷,只有發燒和口渴,尿液呈紅色,無法入睡。經過表裡同治和消導治療,仍然無法出汗,熱度也未減退,病情持續四十多天,身體瘦弱,四肢顫抖,舌苔灰黑,排便三十多次,顏色從醬黑色逐漸轉為黃色,尿液也從紅色轉為渾黃色,每天晚上只能進食幾十粒稀粥,夜裡時醒時睡,說話聲音微弱,脈搏微弱而快速,按下去不跳動。王醫生使用扶陰斂氣、輔正驅邪的方法,使用生地、人參、麥冬、五味、當歸、茯神、棗仁、遠志、蘆根等藥材,服用後竟出現劇烈出汗。寒戰超過一小時,厥逆回復,全身熱度升高,汗液如沐浴般流出,從早到晚,汗液不斷,鼻息幾乎消失,真元幾乎耗盡。
然而,王醫生仍然讓他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,汗液停止後,病情逐漸好轉,經過調理後,病情穩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