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49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49)
1. 肺燥脾濕案(內科)
何拯華(紹興同善局)
病者,羅守謙,年三十八歲,業商,住偏門外徐山村。
病名,肺燥脾濕。
原因,涼燥外搏,暑濕內伏,時至深秋而晚發。
證候,一起即灑淅惡寒,寒已發熱,鼻唇先干,咽喉燥痛,氣逆乾咳,肢懈身疼,胸脅串疼,脘腹灼熱,便泄不爽,溺短赤熱。
診斷,脈右浮澀,關尺弦滯,舌苔粗如積粉,兩邊白滑。此喻嘉言所謂秋傷燥濕,乃肺燥脾濕之候,即俗稱燥包濕,濕遏熱伏是也。
療法,先與苦溫發表,輕清化氣,蔥豉桔梗湯加減,辛潤利肺以宣上,使上焦得宣,氣化濕開。
處方,光杏仁(三錢),苦桔梗(一錢),前胡(錢半),紫菀(三錢),鮮蔥白(四枚),牛蒡子(錢半,杵),蘇薄荷(一錢),炙甘草(五分),栝蔞皮(二錢),淡香豉(三錢)
次診,連進苦溫辛潤,開達氣機,周身津津微汗,惡寒胸脅痛除。惟灼熱口渴,心煩惡熱,咳痰稠黏,便溏溺赤,脈轉洪數,舌苔粗糙,此涼燥外解,濕開熱透之候。法當芳透清化,吳氏三仁湯加減。
次方,光杏仁(三錢),牛蒡子(錢半,杵),絲通草(一錢),淡竹葉(二錢),焦梔皮(二錢),生苡仁(三錢),青連翹(三錢),香連丸(一錢),拌飛滑石(五錢),栝蔞皮(二錢)
先用活水蘆筍二兩、燈心五分、北細辛二分、煎湯代水。
三診,兩進芳透清化,胸背頭項,紅疹白㾦齊發,心煩惡熱漸減。惟仍咳稠痰,口仍燥渴,腹尚灼熱,大便反秘,溺仍赤澀,脈轉沉數,舌赤苔黃而糙,此下焦濕熱伏邪,依附糟粕而膠結也。治以苦辛通降,宣白承氣湯加減,使伏邪從大便而解。
三方,生石膏(四錢,打),光杏仁(四錢),小枳實(錢半),鮮石菖蒲汁(一小匙,沖),生川軍(二錢),栝蔞仁(五錢,杵),漢木通(一錢),廣鬱金汁(兩小匙,沖)
四診,一劑而大便先燥後溏,色如紅醬,二劑而燥渴腹熱均輕,舌苔黃糙大退,脈轉軟而小數,此伏邪漸從大便下泄也。下雖不淨,姑復其陰,葉氏養胃湯加減以消息之。
四方,北沙參(二錢),鮮生地汁(兩瓢,沖),鮮石斛(錢半),原麥冬(一錢),雅梨肉汁(兩瓢,沖),建蘭葉(三片,切寸,後入)
五診,咳嗽大減,稠痰亦少,溺澀漸利,大便復秘,頻轉極臭矢氣,腹熱如前,脈仍小數,按之堅實,此濁熱黏膩之伏邪尚多,與腸中糟粕相搏,必俟宿垢下至四五次,疊解色如紅醬極其臭穢之溏糞而伏邪始盡,姑用緩下法以追逐之。
五方,野茭白根(一兩),童桑枝(一兩),煎湯送陸氏潤字丸,每吞錢半,上下午及晚間,各服一次。
白話文:
病人是羅守謙,38歲,商人,住在偏門外徐山村。
他的病情被診斷為肺燥脾濕。
病因是涼燥氣候在外部影響,暑濕氣候在內部潛伏,到了深秋時節病情開始顯現。
症狀表現為一開始就感到寒冷,接著發燒,鼻子和嘴脣先乾燥,喉嚨乾燥疼痛,氣喘乾咳,四肢無力全身痠痛,胸口和肋骨連帶疼痛,胃部和腹部感覺灼熱,排便稀軟不舒服,小便短赤且熱。
經過診斷,發現脈象右側浮澀,關尺弦滯,舌苔粗厚像積粉,兩邊呈白色且滑。這符合喻嘉言所說的秋日受涼燥濕,即肺燥脾濕的情況,也就是俗稱的燥包濕,濕氣阻礙熱氣潛伏。
治療方法,首先使用苦溫藥物來發散表症,輕清化氣,採用蔥豉桔梗湯加減,利用辛潤利肺來宣通上焦,使上焦得到宣通,氣化作用得以開啟濕氣。
處方為光杏仁三錢,苦桔梗一錢,前胡錢半,紫菀三錢,鮮蔥白四枚,牛蒡子錢半(搗碎),蘇薄荷一錢,炙甘草五分,栝蔞皮二錢,淡香豉三錢。
第二次診斷,連續服用苦溫辛潤藥物,身體開始微微出汗,惡寒和胸脇疼痛已經消除。但仍然有口渴、心煩、熱感、咳嗽痰稠、便溏尿赤等症狀,脈象轉為洪數,舌苔粗糙,這是涼燥外解,濕氣開放熱氣穿透的跡象。治療上應當芳香透氣、清化,採用吳氏三仁湯加減。
第二次處方為光杏仁三錢,牛蒡子錢半(搗碎),絲通草一錢,淡竹葉二錢,焦梔皮二錢,生苡仁三錢,青連翹三錢,香連丸一錢,拌飛滑石五錢,栝蔞皮二錢。
先用水蘆筍二兩、燈心五分、北細辛二分煎湯代替水。
第三次診斷,服用芳香透氣清化藥物後,胸背頭項出現紅疹和白點,心煩和熱感逐漸減輕。但仍有稠痰,口乾渴,腹部灼熱,大便反而祕結,小便仍紅澀,脈象轉為沉數,舌赤苔黃且粗糙,這是下焦濕熱邪氣附著在糟粕上膠結。治療上使用苦辛通降,宣白承氣湯加減,讓邪氣通過大便排出。
第三次處方為生石膏四錢(打碎),光杏仁四錢,小枳實錢半,鮮石菖蒲汁一小匙(沖),生川軍二錢,栝蔞仁五錢(搗碎),漢木通一錢,廣鬱金汁兩小匙(沖)。
第四次診斷,服用一劑後大便先乾後溏,顏色像紅醬,服用第二劑後燥渴和腹部熱感都減輕,舌苔黃糙明顯退縮,脈象轉為軟小數,這是邪氣逐漸通過大便排出。雖然尚未完全清除,但先恢復陰氣,使用葉氏養胃湯加減來調理。
第四次處方為北沙參二錢,鮮生地汁兩瓢(沖),鮮石斛錢半,原麥冬一錢,雅梨肉汁兩瓢(沖),建蘭葉三片(切寸,後入)。
第五次診斷,咳嗽大幅減少,稠痰也減少,小便逐漸順暢,大便再次祕結,頻繁放臭屁,腹部熱感和之前一樣,脈象仍然小數,按之堅實,這是渾濁熱氣黏膩的邪氣仍然很多,與腸道中的糟粕相搏鬥,必須等到宿垢下到四五次,多次排出色如紅醬且極其臭穢的溏糞,邪氣才能完全排除,暫時使用緩下法來追擊邪氣。
第五次處方為野茭白根一兩,童桑枝一兩,煎湯送陸氏潤字丸,每次吞錢半,上午、下午及晚上各服一次。
第六次診斷,每次服用丸藥後,大便一次,顏色像紅醬且很臭,但量不多,排到四次顏色轉為醬黃,五次顏色轉為老黃,六次顏色轉為淡黃,腹部熱感已經消除,胃口也想吃東西,脈象柔軟不數,舌轉為嫩紅,摸起來稍微乾燥,這是胃腸津液雙虧。使用七鮮育陰湯來後續調理。
第六次處方為鮮生地五錢,鮮石斛四錢,鮮茅根一兩,鮮枇杷葉五錢(炒香)。四味煎湯,臨服時加入鮮稻穗露、蔗漿、梨汁各兩瓢。
效果上,連續服用四劑後,胃口大增,津液和精神恢復。後使用燕窩冰糖湯,調理十餘天後病情痊癒。
廉按:秋天暑濕氣候在內,新涼燥氣候在外,燥濕同時存在,很難區分清楚,稍有不慎,其破壞性無法估計。因為燥氣有寒化和熱化,先將暑濕和燥氣區分開,再將寒熱辨別清楚,自然有準確的方向。本案例先使用苦溫藥物發散表症,辛潤宣通上焦,以解決涼燥氣候的新邪,等到涼燥氣候外解,濕氣開放熱氣穿透,然後肅清潛伏的熱氣,或者使用芳香透氣清化,或者使用緩下清利,一定要等到邪氣完全排除,津液雙虧,再使用增液育陰來後續調理。六次處方,層次清晰,是治療燥夾伏暑的正確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