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45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45)
1. 燥咳動沖案(內科)
何拯華(紹興同善局)
病者,許君,年三十二歲,業商,住南門外。
病名,燥咳動沖。
原因,內因腎虛肝旺,外因秋燥司令,一感觸而衝動作咳。前醫連進清燥救肺湯加減(方中人參用太子參),約八劑,而終歸無效,來延予診。
證候,初起咳逆無痰,喉癢咽乾,夜熱咳甚,動引百骸。繼則臍旁衝脈,動躍震手,自覺氣從臍下逆沖而上,連聲頓咳,似喘非喘。
診斷,脈左細澀,右反浮大,按之虛數,舌紅胖嫩。此喻嘉言所謂時至秋燥,人多病咳,而陰虛津枯之體,受傷獨猛,亦即王孟英所謂肺氣失降腎氣失納之沖咳也。
療法,首當潛陽鎮沖,故以三甲、石英為君,其次育陰滋燥,故以膠、麥、地、芍為臣,佐以款冬,使以冰糖,為專治乾咳而設,庶幾潛鎮攝納,納氣歸原,則氣納沖平,不專治咳而咳自止矣。
處方,左牡蠣(四錢,生打),龜甲心(四錢,生打),生鱉甲(四錢,打),生款冬(三錢),陳阿膠(錢半,烊沖),生白芍(五錢),原麥冬(二錢),奎冰糖(三錢)
先用大熟地八錢(切絲)、秋冰三分,開水泡四湯碗,同紫石英一兩,煎取清湯,代水煎藥。
次診,每日兩煎,連投四劑,使水升而火降,故咽乾喉癢均除,俾氣納而沖底,故頓咳連聲大減。惟脈仍虛數,舌尚胖嫩,此伏燥之所以難滋,而陰虛之所以難復也。仍守原方,重加石斛,耐心調補,以靜養之。
次方,原方去石英,加鮮石斛五錢,同切絲大熟地,煎湯代水。
三診,連進六劑,衝動已平,夜熱亦退,胃納大增,精神頗振,晨起略有單聲咳,脈雖虛而不數,舌雖紅而不胖。病勢幸有轉機,藥餌尚需調補,議以六味地黃湯加減,善其後以復原。
三方,春砂仁(二分),拌搗大熟地(五錢),野百合(二錢),大蜜棗(兩枚,擘),山萸肉(三錢),生淮山藥(三錢,打),原麥冬(三錢),金橘脯(兩枚,切片)
效果,連服十劑,單聲咳止,飲食精神,恢復原狀而痊。
康按:燥咳動沖,夢隱謂之沖咳。凡水虧木旺者,一逢秋燥司令,每發此病,予恆數見不鮮,仿王氏治沖咳方(如牡蠣、龜板、鱉甲、紫石英、蓯蓉、茯苓、熟地、歸身、牛膝、冬蟲夏草、胡桃肉等品,或用西洋參、熟地、蓯蓉、二冬、茯苓、龜板、牡蠣、紫石英、玉竹、枇杷葉、橘皮等品),屢投輒驗。此案從吳氏三甲復脈湯加減,大旨相同,競奏全功。
此葉吳王三家學派之所以盛行,到今不衰也。
白話文:
[燥咳引動衝脈案例(內科)]
患者是位名叫許君的商人,三十二歲,居住在城南門外。
病症被診斷為燥咳引動衝脈。
病因是內在腎虛肝旺,外在受到秋季乾燥天氣影響,一有觸發就導致咳嗽與衝脈跳動。先前醫生使用了清燥救肺湯進行治療(其中人參改為太子參),約八劑,但效果不佳,於是請我來診治。
症狀上,起初咳嗽無痰,喉嚨乾癢,夜晚發熱且咳嗽更嚴重,動彈全身都會引起咳嗽。接著,肚臍旁邊的衝脈會劇烈跳動,感覺氣從腹部逆流而上,連續的咳嗽,類似喘息但又不是。
診斷上,左脈細澀,右脈反而浮大,輕按則顯得虛弱快速,舌頭呈現紅色且胖嫩。這符合喻嘉言所說的秋天乾燥時節,人們容易咳嗽,對於陰虛津枯體質的人,傷害特別嚴重,也就是王孟英所描述的肺氣無法下降,腎氣無法收納,導致衝脈異常的咳嗽。
治療策略上,首先應抑制陽氣過剩和穩定衝脈,所以使用了三甲和石英作為主要藥物;其次,滋養陰液以對抗乾燥,所以輔以阿膠、麥冬、地黃、芍藥;再配以款冬和冰糖,專門針對乾咳設計,希望達到潛鎮攝納的效果,使氣歸本源,氣納衝平,不用專門治咳,咳嗽也能停止。
處方如下:左牡蠣(四錢,生打)、龜甲心(四錢,生打)、生鱉甲(四錢,打)、生款冬(三錢)、陳阿膠(錢半,烊沖)、生白芍(五錢)、原麥冬(二錢)、奎冰糖(三錢)。
首先用大熟地(八錢,切絲)和秋冰(三分)泡製四碗湯水,再加入紫石英(一兩),煎煮出清湯,用此湯水來煎藥。
第二次診斷,每日服用兩次,連續四劑,使得身體的水份上升,火氣下降,因此喉嚨乾癢都消除了,氣納也得以穩定,連聲的咳嗽大幅減少。但是脈搏仍虛弱快速,舌頭仍然胖嫩,這是因為潛藏的燥熱難以滋潤,而陰虛的狀況也難以恢復。我們依然遵循原方,加重石斛的用量,耐心調理補充,靜待其自然恢復。
第二次處方,原方去掉石英,加入新鮮石斛(五錢),與大熟地一起切絲煎湯,用作煎藥的水。
第三次診斷,連續服用六劑後,衝脈的跳動已經平穩,夜晚的熱度也退去,胃口大增,精神旺盛,早晨起牀偶爾會有單聲咳嗽,脈搏雖虛弱但不再快速,舌頭雖紅但不再胖嫩。病情有了好轉,但仍需調理補充,考慮使用六味地黃湯加減,以恢復健康。
第三次處方:春砂仁(二分)、拌搗大熟地(五錢)、野百合(二錢)、大蜜棗(兩枚,擘開)、山萸肉(三錢)、生淮山藥(三錢,打)、原麥冬(三錢)、金橘脯(兩枚,切片)。
效果上,連續服用十劑後,單聲咳嗽停止,飲食和精神狀態恢復正常,病情痊癒。
總結:燥咳引動衝脈,也被稱為衝咳。對於水分不足,肝氣旺盛的人,一旦遇到秋季乾燥天氣,經常會引發這種病,我見到這種情況並不少見。仿照王氏治療衝咳的方子(如牡蠣、龜板、鱉甲、紫石英、蓯蓉、茯苓、熟地、歸身、牛膝、冬蟲夏草、胡桃肉等,或使用西洋參、熟地、蓯蓉、二冬、茯苓、龜板、牡蠣、紫石英、玉竹、枇杷葉、橘皮等),通常都能取得良好效果。這個案例從吳氏的三甲復脈湯加減,主要思路相似,最終成功治癒。
葉、吳、王三家的學派之所以能夠盛行至今,正是因為他們的理論和方法確實有效。]
2. 燥咳兼瀉案(兒科)
蕭琢如(住湘鄉水口山礦局)
病者,劉君令郎,年六歲,住本鄉。
病名,燥咳兼瀉。
原因,時值夏曆八月,先患寒熱,醫者雜治未愈,始來邀余過診。
證候,身熱咳嗽,無痰口渴,兼以下利清穀,舌色紅而苔白。
診斷,脈浮大,此正喻嘉言所謂肺熱無從宣泄,急奔大腸也。
療法,以清肺熱而兼潤大腸,即與瀉白散加減。
處方,黃芩(一錢),地骨皮(三錢),光杏仁(錢半,勿研),陳阿膠(一錢,烊沖),生甘草(四分)
效果,一劑瀉即少止,二劑而熱渴俱除,再二劑而咳嗽全瘥矣。
廉按:肺與大腸相表裡,肺熱無處可宣,即奔大腸,此為順傳,每見食入則不待運化而直出,食不入則腸中之垢汙亦隨氣奔而出,是以瀉利無休也。此案悉遵喻法,以潤肺之藥兼潤其腸,則源流俱清。連投四劑,身熱咳嗽泄瀉一齊俱止,可為治燥咳兼瀉之特效新法。
白話文:
【燥咳兼瀉案例(兒科)】
患者是劉先生的兒子,六歲,居住在本地鄉村。
病症爲燥咳兼有腹瀉。
起因是在農曆八月時,先出現發燒和寒顫的症狀,之前由其他醫生治療但沒有好轉,於是邀請我前去診治。
症狀表現爲身體發熱並伴有咳嗽,無痰且口渴,同時有清稀的大便,舌頭顏色紅潤,舌苔爲白色。
診斷結果,脈象浮大,正如喻嘉言所說的肺熱無法得到釋放,所以轉向大腸,造成腹瀉。
治療方法,要清肺熱並潤澤大腸,使用了瀉白散進行加減調製。
處方爲,黃芩(一錢),地骨皮(三錢),光杏仁(一錢半,不研磨),陳阿膠(一錢,融化後沖服),生甘草(四分)。
治療效果,服用一劑後,腹瀉明顯減少,兩劑後熱渴症狀都消除了,再服兩劑後,咳嗽完全好了。
廉按:肺與大腸在中醫理論中是相互關聯的,肺熱無處發散時,就會轉至大腸,這是正常的現象。常會看到食物一進入就直接排出,不吃東西時,腸道內的廢物也會隨氣流排出,因此腹瀉持續不斷。這個案例遵循喻嘉言的方法,用潤肺的藥物同時也滋潤腸道,使得源頭和流經的地方都得到了清理。連續服用了四劑藥,身熱、咳嗽和腹瀉都停止了,這可以視爲治療燥咳兼瀉的有效新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