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43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43)

1. 燥咳頭暈案(婦科)

何拯華(紹興同善局)

病者,許姓婦,年三十餘歲,住南池。

病名,燥咳頭暈。

原因,素體血虛肝熱,時逢秋燥,燥氣逗引,陡發乾嗆而兼暈。

證候,燥咳噁心,氣逆頭眩,鼻中氣如火熱,咽乾神煩,夜寐盜汗,汗出即醒,醒則氣咳,咳甚則暈。

診斷,脈右寸浮澀,左關虛數而弦,細按兩尺,尚有根氣,舌乾少津。此由時令之燥氣挾肝經之燥火,互相上蒸,沖肺則氣逆乾咳,沖腦則頭暈目眩,病勢甚為可慮。幸而脈尚有根,兩顴不紅,聲不嘶而音不啞,不致釀變癆瘵,耐心調養,尚可挽回。

療法,欲保肺藏之氣液,當先清肺經之燥熱,瀉白散合清燥救肺湯加減。

處方,生桑皮(五錢),冬桑葉(三錢),生石膏(三錢),原麥冬(一錢),生甘草(五分),地骨皮(五錢),甜杏仁(三錢,杵),毛西參(一錢),枇杷露(一兩,分沖),雅梨皮(一兩)

次診,兩劑後鼻中氣熱己除,氣逆乾咳亦緩。惟夜寐仍有盜汗,神煩頭暈依然,脈舌如前。姑用吳氏救逆湯,甘潤存津,介潛鎮攝。

次方,陳阿膠(錢半,烊沖),生白芍(五錢),細生地(三錢),化龍骨(三錢,生打),原麥冬(錢半),炙甘草(八分),炒麻仁(二錢),左牡蠣(五錢,生打)

三診,三進甘潤介潛,頭暈已除,盜汗亦止。惟火升氣咳,痰不易出,即強咳出一二口,稀沫稠黏,喉中有血腥氣,右寸脈轉浮數,左弦軟虛數同前,舌兩邊潤,中心仍於,正如綺石所謂肺有伏逆之燥火,膈有膠固之燥痰也,姑仿顧松園先生法,清金保肺湯以消息之。

三方,桑白皮(五錢),生甘草(七分),野百合(錢半),京川貝(四錢,去心),地骨皮(五錢),原麥冬(一錢),款冬花(三錢),生薏苡(三錢)

先用鮮枇杷葉(一兩,去毛筋淨)、鮮白茅根(二兩,去皮),煎湯代水。

四診,連投清金潤燥,降氣化痰,咳雖減而不除,痰已松而易出,血幸不咯,神亦不煩,脈轉滑數,舌變嫩紅。病者云:恐久嗆成癆,何不用人參以益肺氣?愚謂參固為益氣正治之藥,然今尚肺火熾盛,驟進人參,最防肺熱還傷肺。故前投清金潤燥之藥,清肺熱,即所以救肺氣,亦為益氣之法也。仍守前方,加西洋參錢半,鮮石斛三錢。

五診,四劑後餘症均減,僅有早起咳痰,惟不食則餔,得食則緩,食後咳嗆全無。診脈右關虛弱,左關沉細微數,此由胃陰肝血兩虧,中虛無砥柱之權,仿仲聖諸虛不足,先建其中,去過辛過溫之品,但用建中之法,而變建中之方,庶不致助肝陽以爍肺津矣。

五方,淮山藥(三錢,生打),提麥冬(錢半),炒白芍(二錢),陳南棗(二枚),青皮甘蔗(兩節),川石斛(三錢),廣皮白(一錢),清炙草(五分),飴糖(三錢),鮮建蘭葉(三片,後入)

白話文:

病人是一位姓許的婦女,年約三十多歲,住在南池。

她的病情是燥咳與頭暈。

病因在於她平時就有血虛和肝熱的情況,再加上秋季的燥氣影響,使得燥氣被引發,突然間出現乾咳並伴隨頭暈。

病症表現為燥咳噁心,呼吸困難且頭部感到眩暈,鼻腔內感覺到熱氣,咽喉乾燥且心情煩躁,夜晚睡覺時會盜汗,一旦出汗就會驚醒,醒後會開始咳嗽,咳嗽嚴重時會導致頭暈。

醫生診斷後發現,右手脈象浮澀,左手脈象虛數且帶弦,仔細檢查雙腳脈象,還有根氣存在,舌頭乾燥且津液少。這是由季節的燥氣加上肝經的燥火相互作用,向上蒸騰,衝擊肺部導致氣逆乾咳,衝擊腦部導致頭暈目眩,病勢非常令人擔憂。幸運的是,脈象仍有根氣,臉頰沒有紅色,聲音沒有嘶啞,不會發展成癆病,只要耐心調養,病情可以得到控制。

治療方法是為了保護肺臟的氣液,首先需清除肺經的燥熱,使用瀉白散和清燥救肺湯進行加減治療。

藥方包括:生桑皮5錢,冬桑葉3錢,生石膏3錢,原麥冬1錢,生甘草5分,地骨皮5錢,甜杏仁3錢(搗碎),毛西參1錢,枇杷露1兩(分次沖服),雅梨皮1兩。

第二次看診時,服用兩劑後,鼻腔熱感消失,氣逆乾咳也有緩解。但是夜晚仍然會盜汗,頭暈和心情煩躁的情況依然存在,脈象和舌象未見改變。醫生決定使用吳氏救逆湯,以滋潤的方式保存津液,介潛鎮攝。

第二次開出的藥方包括:陳阿膠1錢半(烊化沖服),生白芍5錢,細生地3錢,化龍骨3錢(生打),原麥冬1錢半,炙甘草8分,炒麻仁2錢,左牡蠣5錢(生打)。

第三次看診時,連續三次使用滋潤的介潛治療,頭暈已經消除,盜汗也停止了。但是火氣上升導致的氣咳和痰排出困難,即使勉強咳出,也是稀薄且黏稠的泡沫,喉嚨中帶有血腥味。右手脈象轉為浮數,左手脈象仍是弦軟虛數,舌頭兩側濕潤,但中心仍乾燥。醫生認為這是肺部有潛伏的燥火,膈肌有固結的燥痰。因此,他決定採用顧松園先生的方法,使用清金保肺湯進行治療。

第三次開出的藥方包括:桑白皮5錢,生甘草7分,野百合1錢半,京川貝4錢(去心),地骨皮5錢,原麥冬1錢,款冬花3錢,生薏苡3錢。

首先使用新鮮的枇杷葉1兩(去毛筋淨)和新鮮的白茅根2兩(去皮),煎湯代替水。

第四次看診時,連續使用清金潤燥、降氣化痰的治療,雖然咳嗽有所減少但仍未完全消失,痰變得鬆動容易排出,血絲不再出現,心情也沒有那麼煩躁。脈象轉為滑數,舌頭變為嫩紅色。病人擔心長期咳嗽會變成癆病,問醫生是否應該使用人參來增強肺氣。醫生解釋說,人參確實是一種補氣的良藥,但目前肺部火氣仍然旺盛,如果突然大量使用人參,可能會讓肺熱傷害肺部。因此,在前面的治療中,使用清金潤燥的藥物,既能清除肺熱,又能保護肺氣,同樣達到了補氣的效果。醫生建議繼續使用前面的治療方案,再加入西洋參1錢半和新鮮石斛3錢。

第五次看診時,服用四劑後,病人的症狀都有所改善,只剩下早晨咳痰的情況。不吃東西時會感到飢餓,吃東西後症狀緩解,飯後咳嗽完全消失。醫生診斷右手脈象虛弱,左手脈象沉細微數,這是因為胃陰和肝血雙雙虧損,中焦虛弱缺乏支撐。醫生決定參考張仲景的理論,先從中焦開始調理,避免使用過度辛辣或溫熱的藥物,而是採用建中的方法,調整建中的方劑,這樣可以避免助長肝陽,進一步損傷肺津。

第五次開出的藥方包括:淮山藥3錢(生打),提麥冬1錢半,炒白芍2錢,陳南棗2枚,青皮甘蔗2節,川石斛3錢,廣皮白1錢,清炙草5分,飴糖3錢,新鮮建蘭葉3片(最後加入)。

經過六次使用建中的治療,病人的胃部功能得到恢復,咳嗽停止,精神狀態也恢復正常。後來,醫生建議使用人參固本丸進行調補,持續一個月後病情痊癒。

廉按:這個病例顯示,體內的燥氣和季節的燥氣交織在一起,必須通過緩慢的調理,直到燥氣消退,肺部才能得到安寧,咳嗽才能痊癒。整個治療過程中,醫生使用的五個藥方都是根據前人的經驗進行調整和改編,沒有創造新的藥方,這種做法值得稱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