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39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39)

1. 溫燥傷肺案(內科)

何拯華(紹興同善局)

病者,王敬賢,年三十五歲,業商,住南街柴場弄。

病名,溫燥傷肺。

原因,秋深久晴無雨,天氣溫燥,遂感其氣而發病。

證候,初起頭疼身熱,乾咳無痰,即咳痰多稀而黏,氣逆而喘,咽喉干痛,鼻乾唇燥,胸懣脅疼,心煩口渴。

診斷,脈右浮數,左弦澀,舌苔白薄而干,邊尖俱紅。此《內經》所謂「燥化於天熱反勝之」是也。

療法,遵經旨以辛涼為君,佐以苦甘,清燥救肺湯加減。

處方,冬桑葉(三錢),生石青(四錢,冰糖水炒),原麥冬(錢半),瓜蔞仁(四錢,杵),光杏仁(二錢),南沙參(錢半),生甘草(七分),制月石(二分),柿霜(錢半,分沖)

先用鮮枇杷葉(一兩,去毛筋)、雅梨皮一兩,二味煎湯代水。

次診,連進辛涼甘潤,肅清上焦,上焦雖漸清解,然猶口渴神煩,氣逆欲嘔,脈右浮大搏數者,此燥熱由肺而順傳胃經也。治用竹葉石膏湯加減,甘寒清鎮以肅降之。

次方,生石膏(六錢,杵),毛西參(錢半),生甘草(六分),甘蔗漿(兩瓢,沖),竹瀝夏(錢半),原麥冬(錢半),鮮竹葉(卅片),雅梨汁(兩瓢,沖)

先用野菰根二兩、鮮茅根二兩(去皮)、鮮刮竹茹三錢,煎湯代水。

三診,煩渴已除,氣平嘔止,惟大便燥結,腹滿似脹,小溲短澀,脈右浮數沉滯。此由氣為燥郁,不能布津下輸,故二便不調而秘澀,張石頑所謂燥於下必乘大腸也。治以增液潤腸,五汁飲加減。

三方,鮮生地汁(兩大瓢),雅梨汁(兩大瓢),生萊菔汁(兩大瓢),廣鬱金(三支,磨汁約二小匙),用淨白蜜一兩,同四汁重湯燉溫,以便通為度。

四診,一劑而頻轉矢氣,二劑而暢解燥矢,先如羊糞,繼則夾有稠痰,氣平咳止,胃納漸增,脈轉柔軟,舌轉淡紅微干。用清燥養營湯調理以善其後。

四方,白歸身(一錢),生白芍(三錢),肥知母(三錢),蔗漿(兩瓢,沖),細生地(三錢),生甘草(五分),天花粉(二錢),蜜棗(兩枚,孽)

效果,連投四劑,胃漸納穀,神氣復元而愈。

廉按:喻西昌謂《內經》生氣通天論:「秋傷於燥,上逆而咳,發為痿厥。」燥病之要,一言而終,即「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。」「諸痿喘嘔,皆屬於上。」條指燥病言明甚。至若左胠脅痛不能轉側,嗌乾面塵,身無膏澤,足外反熱,腰痛筋攣,驚駭,丈夫㿗病,婦人少腹痛,目眯眥瘡,則又燥病之本於肝而散見不一者也,而要皆秋傷於燥之徵也。

故治秋燥病須分肺肝二臟,遵《內經》「燥化於天,熱反勝之」之旨,一以甘寒為主,發明《內經》「燥者潤之」之法,自制清燥湯,隨症加減,此治秋傷溫燥之方法也。此案前後四方,大旨以辛涼甘潤為主,對症發藥,藥隨症變,總不越葉氏上燥治氣、下燥治血之範園。

白話文:

【病患資訊】患者為王敬賢,35歲,從商,居住在南街柴場弄。

【疾病名稱】他所患的是因溫燥傷害肺部的病症。

【病因】由於秋季長時間晴朗無雨,天氣溫暖且乾燥,因此感染了這種氣候導致的病狀。

【症狀】起初出現頭痛和身體發熱的現象,乾咳無痰,即便有痰也是稀薄且黏稠,呼吸困難,喉嚨乾痛,鼻子和嘴脣乾燥,胸口悶脹和肋骨疼痛,心情煩躁且口渴。

【診斷】脈搏右側浮動且快速,左側則是弦澀,舌苔呈白色且乾燥,舌尖和邊緣都呈現紅色。這正符合《內經》中描述的「燥化於天熱反勝之」的情況。

【治療方式】遵循經典的指導,以辛涼作為主要療法,輔以苦甘,使用清燥救肺湯進行加減治療。

【藥方】藥物包含冬桑葉、生石青、原麥冬、瓜蔞仁、光杏仁、南沙參、生甘草、制月石、柿霜等。

【二次診療】連續使用辛涼甘潤的療法,清理上焦,雖然上焦逐漸清解,但仍舊口渴且精神煩躁,氣逆想要嘔吐,這是因為燥熱由肺部順利傳到胃經。治療時使用竹葉石膏湯進行加減,以甘寒清鎮的藥物來肅降。

【二次藥方】藥物包括生石膏、毛西參、生甘草、甘蔗漿、竹瀝夏、原麥冬、鮮竹葉、雅梨汁等。

【三次診療】煩渴已經消失,呼吸平穩且嘔吐停止,但大便乾燥結實,腹部飽脹,小便短且澀,脈搏右側浮動且沉滯。這是因為氣被燥氣壓抑,無法向下輸送津液,所以大小便失調且祕澀。治療時使用增液潤腸,五汁飲進行加減。

【三次藥方】藥物包含鮮生地汁、雅梨汁、生萊菔汁、廣鬱金汁、白蜜等。

【四次診療】服用一次藥後頻繁放屁,服用兩次後大便順暢,先是像羊糞一樣,接著則夾雜稠厚的痰,呼吸平穩且咳嗽停止,胃口逐漸恢復,脈搏變得柔和,舌頭轉為淡紅色且稍微乾燥。使用清燥養營湯進行調理。

【四次藥方】藥物包含白歸身、生白芍、肥知母、蔗漿、細生地、生甘草、天花粉、蜜棗等。

【療效】連續服用四次藥後,胃口逐漸恢復,精神和氣力都恢復正常,病情痊癒。

廉按:喻西昌在《內經》中指出:「秋季受燥氣影響,會導致向上逆流的咳嗽,發展為痿厥。」對於燥病的關鍵,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,即「所有氣膹鬱結,都屬於肺部的問題。」「所有萎縮、喘息和嘔吐,都屬於上部的問題。」這些描述都清楚地指出燥病的特徵。如果出現左側脅痛無法翻身,咽喉乾燥、面色灰暗、身體缺乏油脂、腳踝外側熱、腰痛、肌肉抽搐、驚恐、男性患有癰腫、女性有下腹痛、眼睛模糊、眼瞼生瘡等症狀,則是燥病源於肝臟並在不同部位表現出來的症狀,但這些都是秋季受燥氣影響的徵兆。

因此,在治療秋季燥病時,需要區分肺部和肝臟,遵循《內經》中「燥化於天,熱反勝之」的原則,以甘寒為主,發揚《內經》中「燥者潤之」的方法,自製清燥湯,根據症狀進行加減,這是治療秋季溫燥病的方法。在這個案例中,前後四次的藥方,主要以辛涼甘潤為主,針對症狀下藥,藥物隨症狀變化而調整,總體上不超過葉氏上燥治氣、下燥治血的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