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二集 傳染病案 (38)

回本書目錄

二集 傳染病案 (38)

1. 暑毒赤痢案

錢蘇齋(住蘇州謝衙前)

病者,汪栽之,年四十,徽州人,寓蘇城。

病名,暑毒赤痢。

原因,夏秋暑熱,留於腸胃,得油膩積滯,或瓜果生冷,醞釀遏抑而成,病未發而不自覺也。

證候,發熱一二日,口渴腹痛,由瀉轉痢,裡急後重,澼澼不爽,滯下赤多白少,膿血相雜。

白話文:

錢蘇齋(住蘇州謝衙前)

**病人:**汪栽之,四十歲,徽州人,住在蘇州城。

**病名:**暑毒赤痢。

**原因:**夏季和秋季暑熱留滯在腸胃,再加上油膩積食,或食用瓜果生冷,導致病氣積聚,形成赤痢,病發之前沒有任何徵兆。

**症狀:**發熱一兩天,口渴腹痛,由腹瀉轉變為赤痢,肛門灼熱排便頻密且不順暢,排泄物多為赤色,少量白色,並夾雜膿血。

診斷,初病發熱,脈弦苔黃,必有暑熱;下痢赤白膿血,腸中必有潰瘍;赤白多而糞少、腹痛者,腸中瘡潰膿血由漸而下,故必裡急後重,極力努掙,其滯方下少許也。其病類多發於夏秋,乃大小腸內皮瘡潰證也。

白話文:

診斷:

  • 初發病時發燒,脈搏有力,舌苔黃,這是暑熱引起的徵兆。
  • 腹瀉時排出紅色或白色的膿血,說明腸道有潰瘍。
  • 紅色或白色分泌物多,糞便少,同時伴有腹痛,是由於腸道瘡口潰爛導致膿血逐漸下移,因此會出現裡急後重的症狀,患者會用力掙扎,排便時只能排出少量糞便。
  • 這種疾病多發於夏秋季節,是由於大小腸內膜潰爛所致。

療法,須與排膿逐瘀之劑,非徒關乎食積也。予觀仲景《金匱》治腸癰,用大黃牡丹湯,因得治痢之法,以凡屬赤自下痢,皆系大小腸內皮生瘡已潰之症,蓋白而膩者為膿,赤而膩者為血,膿血齊下,其瘡已潰可知,非排膿逐瘀,不足以去腸間之蘊毒。凡人皮膚生瘡,以夏秋為多,痢亦猶是,故予治赤白痢,以大黃、丹皮、赤芍、楂炭排膿逐瘀為主,以黃連、木香、檳榔、枳實疏利泄降為佐,表熱者加蘇梗、藿香之類,濕重者加川樸、蒼朮之類,挾食者加萊菔、神麯之類,痛甚者加烏藥、乳香之類,隨宜酌用,其效頗速。予觀昔人治痢驗方,有用當歸、枳殼二味者,治痢用血藥,即此意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式:

除了考慮飲食積滯之外,還必須使用排出膿液和淤血的藥物。我觀察仲景所著《金匱要略》中治療腸癰的方法,使用了大黃牡丹湯,從而推演出治療痢疾的方法。所有赤色自下痢疾,都是大小腸內壁生瘡潰爛的症狀。因為白色且黏膩的為膿,紅色且黏膩的為血,膿血同時排出,說明瘡口已經潰爛。如果不排出膿液和淤血,不足以去除腸道中的毒素。

一般來說,人體皮膚生瘡多發生在夏季和秋季,痢疾也如此。因此,我治療赤白痢時,以大黃、丹皮、赤芍、楂炭作為排出膿液和淤血的主藥。以黃連、木香、檳榔、枳實疏利泄降為輔助藥物。如果有表熱,會加入蘇梗、藿香等藥物。濕氣較重時,會加入川樸、蒼朮等藥物。夾帶食物時,會加入萊菔、神麯等藥物。疼痛嚴重時,會加入烏藥、乳香等藥物。根據不同的情況酌情使用,療效比較快。

我觀察到古代治療痢疾的驗方中,有一些使用了當歸、枳殼兩種藥物。在治療痢疾時使用補血藥物,就是這個道理。

處方,秋水丸(三錢,絹包),山楂炭(四錢),川連(七分),小枳實(錢半),佩蘭葉(三錢),丹皮炭(三錢),牛膝炭(三錢),煨木香(錢半),大腹絨(錢半),焦六曲(三錢),赤芍炭(三錢),蘇梗(錢半),檳榔(錢半),赤茯苓(三錢)

白話文:

秋水丸三錢,用絹包好,山楂炭四錢,川連七分,小枳實錢半,佩蘭葉三錢,丹皮炭三錢,牛膝炭三錢,煨木香錢半,大腹絨錢半,焦六曲三錢,赤芍炭三錢,蘇梗錢半,檳榔錢半,赤茯苓三錢。

方中秋水丸,或改用製大黃及大黃炭,均可。俟膿血積滯暢下後,腹痛止,赤白淨,然後改用實脾利水,生肌等藥收功。

白話文:

在中秋水丸處方中,可以新增或改用大黃或大黃炭。等膿血和積滯物排出暢通後,腹痛就會停止,大便中的白血細胞和紅血球就會消失。然後再改用健脾、利尿和生肌的藥物來調理身體。

次方,真於朮(三錢),製半夏(三錢),浙茯苓(三錢),懷山藥(三錢),穭豆衣(三錢),廣陳皮(一錢),粉澤瀉(三錢),生甘草(五分),扁豆衣(三錢),炒苡仁(三錢),紅棗肉(一枚)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,請使用真正的白朮(3錢),炮製過的半夏(3錢),浙江茯苓(3錢),懷山藥(3錢),稻穀的衣膜(3錢),廣東陳皮(1錢),粉澤瀉(3錢),生甘草(5分),扁豆的衣膜(3錢),炒過的苡仁(3錢),紅棗肉(1枚)。

效果,前方一二劑得暢下,腹痛止,赤白淨,續進後方二三劑而愈。治夏秋赤白痢,用此法其效頗速,並無久延不愈,或成休息痢者。

白話文:

療效: 連續服用前兩三劑後,會順利通暢大便,腹痛停止,赤痢、白痢消失乾淨。再服用後兩三劑即可痊癒。用此方法治療夏季和秋季的赤痢、白痢,效果顯著,不會久治不癒或轉變為休息痢。

康按:學說參諸西醫,處方仍選中藥,從《金匱》大黃牡丹湯治腸癰,借證腸闢之便膿血,靈機妙悟,獨得新詮,為中醫學別開生面,真仲景之功臣也。

白話文:

康先生評論道:這位中醫在學習中參照了西醫的理論,但開出的藥方還是選用中藥。他從《金匱要略》中的大黃牡丹湯治療腸癰(一種腸道感染),借鑑了腸道排膿血的原理,靈機一動,獨特地詮釋了這個方子,為中醫學開闢了新局面。他真是張仲景的功臣。

丁佑之(住南通東門)

病者,張惟慎,年二十五歲,住南通。

病名,暑毒赤痢。

原因,內有宿食,兼夾暑熱。

證候,裡急後重,初起紅白相兼,繼則純赤,滯下腹疼,苔黃溺赤,嘔逆不食。

診斷,脈象滑數。滑有宿食,數即熱徵,滑而兼數,暑熱食積互蘊腸胃,閉塞不通,致成噤口赤痢。

療法,此時祛暑不及,消食不遑,惟有釜底抽薪一法,以冀穢毒下行,或可挽回。

白話文:

丁佑之(住南通東門)

病人: 張惟慎,二十五歲,住南通。

病名: 暑毒赤痢。

病因: 患者體內有積存的宿食,再加上暑熱侵襲。

症狀: 裡急後重,大便初起時紅白相雜,之後變成純紅色,下腹部疼痛,舌苔黃,小便赤,嘔吐噁心,不思飲食。

診斷: 脈象滑數。滑象代表有宿食,數象代表有熱證,滑數兼具,表示暑熱和食積互相堆積在腸胃,阻塞不通,導致噤口赤痢。

治療: 現在祛除暑熱來不及,消食也無暇顧及,唯有釜底抽薪之法,希望能夠將穢毒向下排出,或許可以挽回病情。

處方,生大黃(三錢),川黃連(一錢),枳實(二錢),厚朴(錢半),金銀花(三錢),鮮生地(五錢),原麥冬(三錢),元參(三錢),連翹(三錢),元明粉(三錢,沖)

效果,一劑平,二劑微效,三劑大效,後調理半月而安。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生大黃(15克)
  • 川黃連(6克)
  • 枳實(10克)
  • 厚朴(7.5克)
  • 金銀花(15克)
  • 鮮生地(25克)
  • 原麥冬(15克)
  • 元參(15克)
  • 連翹(15克)
  • 元明粉(15克,溶於水中服用)

廉按:暑毒赤痢夏秋最多,釜底抽薪卻是去痢之捷法。方用大承氣湯加銀、翹、川連,已足攻其病毒,其中增液法似嫌用得太早。

白話文:

廉先生指出:署熱導致的赤痢在夏季和秋季最為常見,直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纔是治療赤痢的快速方法。方子使用大承氣湯加上銀翹解毒丸和川連,已經足夠攻擊病毒,其中增加水分的方法似乎使用得太早了。

2. 伏暑赤痢案

何拯華(紹興同善局)

病者,徐國梁,年三十三歲,業商,住州山項里。

病名,伏暑赤痢。

原因,夏傷於暑,為食所遏,伏於小腸□膜之間,醞釀成積,至秋後而發病。

證候,發熱自汗,面垢嘔惡,渴欲引飲,腹中攻痛,痢下純紅,稠黏氣穢,裡急後重,溺短赤澀。

診斷,脈弦數,左甚於右,舌紅苔黃。此王氏《準繩》所謂暑氣成痢,痢血頻迸者是也。

白話文:

何拯華(紹興同善局)病案

患者: 徐國梁,男性,三十三歲,商人,住州山項里。

病名: 伏暑赤痢

病因: 夏天受暑邪侵襲,加上飲食不節,暑邪被阻滯於小腸膜之間,積聚成病,等到秋天後才發病。

症狀: 發熱且自汗,面色蒼白,噁心嘔吐,口渴欲飲,腹痛絞痛,痢疾排出鮮紅色糞便,黏稠惡臭,裡急後重,小便量少,顏色赤紅,排尿澀痛。

診斷: 脈象弦數,左脈比右脈更甚,舌頭紅,舌苔黃。此症符合王氏《準繩》所述「暑氣成痢,痢血頻迸」的病證。

療法,以芩、芍、益元涼血導赤為君,青蒿、銀花清透伏暑為臣,然既有積而成滯下,故又以淨楂肉、蘿蔔纓消滯蕩積為佐,而使以鮮茅根、西瓜翠衣者,助青蒿等以涼透伏熱也。

白話文:

療法:

  • **君藥:**黃芩、芍藥、益母草。這些藥物涼血,導出體內的炎症,改善熱盛。
  • **臣藥:**青蒿、銀花。這些藥物清熱解毒,幫助去除體內積熱。
  • **佐藥:**淨楂肉、蘿蔔纓。這些藥物消滯化積,幫助清除體內積聚的毒素。
  • **使藥:**鮮茅根、西瓜翠衣。這些藥物幫助青蒿等其他藥物散熱解毒。

處方,青子芩(錢半),益元散(三錢,包煎),炒銀花(一錢),蘿蔔纓(三錢),生白芍(一兩),青蒿腦(二錢),淨楂肉(三錢),先用鮮茅根(二兩,去衣),西瓜翠衣(二兩),二味煎湯代水

白話文:

處方:

  • 蒼朮(半錢)
  • 益元散(三錢,包起來煎)
  • 炒金銀花(一錢)
  • 蘿蔔纓(三錢)
  • 生白芍(一兩)
  • 青蒿腦(二錢)
  • 去核山楂肉(三錢)

煎藥方法:

先用鮮茅根(兩兩,去掉外皮)和西瓜翠衣(兩兩)煎湯,用這個湯來代替水煎藥。

次診,身熱已減,惟下痢仍紅,右腰肋連腸中切痛,痛而後行,裡急後重,便艱不爽,行後稍止,氣機終覺不利,與白痢之痛緩酸墜而不裡急艱澀,大便溏而多者有別,脈雖如前,舌則紫紅起刺,此朱丹溪所謂赤屬小腸而內關肝藏也。治以清肝導滯為君,消暑佐之。

白話文:

再次診視時,發燒已經減緩,但仍然有血痢,右側腰肋和腸道連接處疼痛,疼痛後纔想去大便,大便急且重,大便困難不通暢,大便後稍微緩解,但氣機始終感覺不順暢。與白色痢疾不同,白色痢疾的疼痛緩解、有酸味、下墜感,但沒有大便急迫、困難的感覺,大便稀軟且量多。脈象雖然和上次一樣,但舌頭變成紫紅色並出現刺狀突起。這是朱丹溪所說的「赤屬小腸而內關肝藏」。治療上以清肝導滯為主,輔以消暑藥物。

次方,當歸(二錢),生白芍(八錢),蜜炙延胡(錢半),川楝子(二錢),薺菜乾(三錢),黃芩(二錢),香連丸(一錢),拌益元散(三錢,包煎),淨楂肉(三錢),玫瑰瓣(三朵,沖)

白話文:

次方

  • 當歸:2 錢
  • 生白芍:8 錢
  • 蜜炙延胡:0.5 錢
  • 川楝子:2 錢
  • 薺菜乾:3 錢
  • 黃芩:2 錢
  • 香連丸:1 錢
  • 益元散(包煎):3 錢
  • 淨楂肉:3 錢
  • 玫瑰瓣:3 朵(沖泡)

三診,痛緩痢減,便中夾有活蛔二條,此肝熱下逼於腸,而蛔因熱灼而出,幸而脈轉弦軟,舌紫轉為紅活,前方已中病機。姑於原方去益元散,加烏梅肉三分、棗兒檳榔肉二錢以安蛔,加左牡蠣、春砂仁、川黃草以調氣和胃。

白話文:

在三次診療後,疼痛減緩、腹瀉減少,糞便中發現兩條活蛔蟲。這是由於肝熱直迫腸道,導致蛔蟲因熱而排出。

幸好,脈象轉為弦軟,舌苔由紫色轉為紅潤有活力,說明之前的藥方已對症下藥了。

現在先把益元散從原方中去掉,加入三分烏梅肉、二錢棗仁和檳榔肉以安撫蛔蟲。再加入左牡蠣、春砂仁和川黃草以調理氣息,和胃。

效果,兩劑後赤痢已除,便轉紅黃,腹痛亦止。後用四物湯加經霜甘蔗,調養四劑而痊。

白話文:

**效果:**服用兩劑藥後,痢疾止住,大便轉為紅色或黃色,腹痛也停止了。之後再服用四物湯,加入保存了一年的甘蔗,調理身體四劑後,病人完全康復。

廉按:伏暑赤痢傷及肝絡者,丹溪翁謂之肝痢,每用當歸黃岑湯合金鈴子散、香連丸等,或加香附、砂仁舒肝,或加松柏子仁潤肝,終以調肝法得愈。此案仿其成法,竟奏全功,是得力于丹溪學派者。

白話文:

廉按:在伏暑時節感染赤痢,如果傷及肝臟絡脈,丹溪翁稱之為「肝痢」,常使用當歸黃岑湯、合金鈴子散、香連丸等方劑,有時還會加入香附、砂仁以舒緩肝氣,或加入松柏子仁以滋潤肝臟,最終以調理肝臟的方法來治療。這個案例仿照丹溪學派的治療方法,最終取得了完全的成功,由此可見從丹溪學派中獲益匪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