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32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32)

1. 酒濕休息痢案(內科)

孫少培(住南京倉巷)

病者,王得勝,年三十二歲,士兵,住南京紅花地。

病名,酒濕休息痢。

原因,平素嗜酒,勞力後感冒秋邪,不慎口腹,久不大解,服西藥蓖麻油得解。表熱雖退,大解日數十行,久之腹痛轉痢,時作時止。

證候,痢下腹固痛,不痢亦痛甚,畏寒口渴,心悸欲嘔,目窠下微腫,糾纏三載不愈。

診斷,審察證象,此為休息痢。惟病延三載,脾氣未有不虛,虛則不能制水,目窠下微腫。《內經》謂水已成矣,腹痛者脾病也。《內經》謂,脾喜溫而惡寒,又謂寒則血凝泣,又謂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也。巢氏《病源》言,休息痢者,胃脘有停飲也。本年五六月間霪雨陰寒,逾月不止,人病泄利者居多,推原其故,即《內經》所謂濕多成五泄是也。大泄之後津液隨之下行,故渴。渴則飲水多,水停心下,故悸。診脈兩關沉滑,兩尺寸俱不應指,舌苔灰黑而厚,斷為中焦食積痰飲所致。法當下去腸胃宿垢,惟病久中氣已虛,攻下則正氣愈虛,恐有顧此失彼之虞,因思古人有補下治下制以急之訓,急則氣味厚,故用大劑以盪滌之。

療法,湯丸並用,以溫脾湯為法。潞黨參性溫補氣,當歸性溫補血,用以為君,乾薑除胃冷逐寒邪,黑附子補元陽散寒濕,用以為臣,甘草和諸藥健脾胃,用以為佐,芒硝開積聚化停痰,大黃走而不守,用以為使。

處方,潞黨參(五錢),當歸(三錢),熟附片(三錢),乾薑(一錢),炙甘草(一錢)

以上五味,先用長流水濃煎兩小時後,再加入芒硝二錢、錦紋大黃三錢微煎,見滾即行離火,溫服一劑。

效果,服藥後約一小時,即覺腹中雷鳴,大瀉如傾盆,少頃又瀉,至五六次,勢漸緩。復診用理中湯為治,服三劑,晝不瀉而夜間仍瀉五六次。復以理中湯臨臥時,送服四神丸五錢,至十日而愈。

廉按:休息痢多因兜澀太早,積熱來盡,加以調攝失宜,不能節食戒欲,所以時止時作。為之醫者,但須審其病之新久虛實,或氣分受傷,或氣血並傷,參酌而治,對症發藥可也。此案胃腸中氣受傷,陳積留而不去,故用許學士溫脾湯例,通補兼施,迨陳積已淨,然後用理中合四神丸,純乎溫補攝納,以奏全功。

白話文:

患者為王得勝,三十二歲,是一位駐紮在南京紅花地的士兵。他的疾病被診斷為酒濕休息痢,病因主要是他平時嗜好喝酒,在勞動後感染了秋季的風邪,且飲食不慎,導致長期便祕。服用西藥蓖麻油後雖有排便,但表面的熱感雖退,卻開始每天多次排便,長久下來轉變為腹痛型的痢疾,病情時好時壞。

患者的主要症狀是痢疾時腹部劇烈疼痛,即使沒有痢疾也感到劇痛,伴有畏寒、口渴、心悸、想嘔吐,以及眼睛下方輕微的腫脹,這狀況纏繞了他三年都未能痊癒。

根據這些症狀,醫生診斷為休息痢。由於病程已長達三年,患者的脾氣必然虛弱,脾虛無法控制水液運行,造成眼睛下方的輕微腫脹。根據《內經》,這表示體內已有水濕,腹痛代表脾臟有問題。《內經》指出,脾臟喜歡溫暖而怕寒冷,又提到寒冷會讓血液凝結,同時寒冷影響腸胃,引發逆流導致疼痛與嘔吐。巢氏《病源》認為,休息痢是由於胃部有停滯的水飲。今年五六月期間,天氣持續陰雨寒冷,許多人因此出現腹瀉,這正符合《內經》所說,過多的濕氣會造成五種不同的腹瀉。大量瀉下後,身體的津液隨之下行,因此產生口渴。口渴讓人喝水過多,水分在心臟下方停留,進而產生心悸。診脈時發現兩關脈沉滑,兩尺及寸脈都不顯著,舌苔厚且呈灰黑色,這表明中焦有食物積滯和痰飲的問題。治療方法應該是清除腸胃中的宿垢,但患者病情已久,中氣已經虛弱,如果強烈攻下,可能會讓正氣更虛弱,可能有顧此失彼的風險,因此決定採用古人「補下治下制以急之」的方法,使用大劑量的藥物來徹底清潔。

治療上,選擇湯劑與丸劑併用,以溫脾湯作為基礎。其中潞黨參溫性補氣,當歸溫性補血,作為主要藥物;乾薑消除胃冷,驅散寒邪,黑附子補元陽,散寒濕,作為輔助藥物;甘草和中調和,健脾胃,作為輔佐藥物;芒硝能破積聚,化停痰,大黃行氣消滯,作為引導藥物。

處方如下:潞黨參五錢,當歸三錢,熟附片三錢,乾薑一錢,炙甘草一錢。先用長流水濃煎兩小時,再加入芒硝二錢、錦紋大黃三錢,稍微煎煮,見到沸騰立即停止加熱,溫服一劑。

服藥後約一小時,患者開始感到腹部雷鳴般響聲,接著開始大量瀉下,幾次後瀉下的勢頭才逐漸減緩。接下來用理中湯進行治療,服用三劑後,白天不再瀉下,但夜間仍瀉下五六次。再次以理中湯,在睡前搭配服用四神丸五錢,十天後病情完全康復。

廉按:休息痢多半是因為過早收斂,導致熱毒未完全排出,加上調理失當,無法節制飲食和慾望,因此病情時好時壞。作為醫生,必須判斷病情的新舊和虛實,或是氣分受損,或是氣血雙傷,綜合考量進行治療,對症下藥即可。這個案例中,患者的腸胃中氣受損,食物殘渣積存不去,因此使用許學士溫脾湯,兼顧疏通與補益,等到殘渣清理完畢,再使用理中湯結合四神丸,純粹溫補,達到最終的治療效果。

2. 濕熱痢兼痿案(內科)

陳憩南(住潮安金山腳)

病者,蔡達仁之第三子,年十五歲,住潮安城外。

病名,濕熱痢兼痿。

原因,初夏偶感濕熱,作紅白痢。因醫治錯誤,纏綿不愈,至仲冬兩足瘻廢而成痿。

證候,形銷骨立,肚腹堅膨,其熱如烙,舌絳紅,滿口臭氣,令人難聞,所下腐穢極黏,日數十行,腹痛甚,粒飲不入,臥床叫苦。

診斷,六脈皆沉細而數,時有弦象(濕熱傷陰,肝膽氣鬱)。據證參脈,初系濕熱伏於大小腸而病痢,久之逆傳於肺,耗液損津,脾胃受困而病痿,此濕熱痢兼痿也。然病何至斯極,想因謬作虛寒,而服參、耆、桂、附之屬,以致五臟六腑受其燥烈之氣,而營分尤甚焉。所幸童體無虧,下泉之水,足供挹注,不然,早已焦頭爛額矣,安得一線之生存乎。其父曰:唯唯,但不識還可治否?余曰;治則可治,恐畏吾藥之寒涼,而不敢服耳。其父曰:先生果有確見,雖砒,信勿辭也,遂許之。

療法,連日與調胃承氣湯合白頭翁湯二劑,後劑加郁李淨仁以下肝膽之氣,水煎午前十時服。

處方,淨朴硝(二錢),酒大黃(二錢),川黃連(錢半),生黃柏(錢半),白頭翁(二錢),北秦皮(錢半),粉甘草(一錢)

次診,連服三劑,陸續下去垢汙甚多,腹膨即消,熱亦大減,兩寸稍浮,弦象去,六部仍細數。改用專清營分之熱,最合通絡清營湯三劑,逐日水煎,午前十時服。

處方,通絡清營湯(自制驗方)

金銀花(二錢),淡竹葉(錢半),大元參(二錢),地骨皮(二錢),鉤藤鉤(錢半),杭白芍(二錢),川鬱金(錢半),肥知母(二錢),羚角片(錢半,先煎),蘇麥冬(三錢),牡丹皮(錢半),白茅根(三錢,去皮)

三診,內熱全解,便行僅三次,帶黏黃糞,腹痛除,脈轉浮急,兩關俱弦,此濕熱外走觸動肝陽也。其父乍喜乍驚曰:數月之痢,先生以數劑藥痊之,何其神也。但小兒起立不能,恐仍成廢人耳。余曰:無憂也,經曰:肺熱葉焦,發為痿躄。又曰:陽明主潤宗筋,束骨而利機關,故治痿獨取陽明也。夫濕熱之人,脾先受之。書曰:飲食入胃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。今脾為濕熱所困,不克輸精於肺,所以肺熱葉焦,而清肅之令不下行也。且太陰與陽明,原屬表裡,太陰受禍,陽明乏資,故無以束骨而利機關,宗筋因之縱弛而不任地也。由經言思之,令郎之病,得無是乎。子既知治痢已獲效,余自信治痿必有功。法當清熱利濕,抑木和中,甘露飲加減主之,二劑,日各一服。

處方,甘露飲加減。

生、熟地(各三錢),金欽斛(三錢),廣青皮(一錢),宣木瓜(一錢),天、麥冬(各三錢),薏苡仁(三錢),金銀花(二錢),綿茵陳(錢半),杭白芍(三錢),尖檳榔(錢半),粉甘草(八分),生枇杷肉(錢半)

白話文:

陳憩南(住在潮安金山腳)

患者是蔡達仁的第三個兒子,十五歲,住在潮安城外。

病名是濕熱痢兼痿。

病因是,初夏時偶感濕熱,出現紅白痢疾。因為治療錯誤,病情纏綿不癒,到了仲冬時兩腿萎軟無力,無法站立行走,形成了痿病。

症狀是,身體消瘦,瘦得只剩下骨頭,肚子卻堅硬脹大,體內發熱像烙鐵一樣,舌頭是絳紅色,滿嘴都是臭氣,令人難以忍受,排泄出來的腐敗穢物非常黏稠,一天排便數十次,腹痛劇烈,水米難進,只能臥床喊痛。

診斷結果是,六脈都呈現沉細而數的狀態,時而有弦脈的跡象(這是因為濕熱傷陰,肝膽氣鬱)。根據症狀和脈象判斷,一開始是濕熱積聚在大小腸而導致痢疾,久而久之,病情逆傳到肺部,耗損了體液,損傷了津液,脾胃也因此受困而導致痿病,這就是濕熱痢兼痿。然而,病情為何如此嚴重?想必是因為誤認為是虛寒症,而服用了人參、黃耆、桂枝、附子之類溫熱藥物,以至於五臟六腑都受到這些燥熱藥性的影響,尤其是營分受損更嚴重。幸好這孩子身體底子還不錯,體內還有足夠的精液可以補充,不然早就性命不保了,哪還能有一線生機?他的父親說:「是的是的,只是不知道這病還能不能治好?」我說:「治療是可以治療的,只是恐怕您會害怕我開的藥太過寒涼,而不敢服用。」他父親說:「先生如果真的有把握,就算藥是砒霜,我們也絕不推辭。」就這樣答應了。

治療方法是,連續幾天給他服用調胃承氣湯合白頭翁湯兩劑,後一劑加上郁李仁,以疏導肝膽之氣。用水煎服,在上午十點服用。

處方是,淨朴硝(二錢),酒大黃(二錢),川黃連(一錢半),生黃柏(一錢半),白頭翁(二錢),北秦皮(一錢半),粉甘草(一錢)。

複診時,連續服用了三劑藥,陸續排泄出很多污垢,腹脹消退,發熱也大大減輕,兩寸脈稍有浮起,弦脈消失,六脈仍然是細數。於是改用專門清除營分熱邪的藥方,最適合使用通絡清營湯,共三劑,每天用水煎服,在上午十點服用。

處方是,通絡清營湯(自制驗方):金銀花(二錢),淡竹葉(一錢半),大元參(二錢),地骨皮(二錢),鉤藤鉤(一錢半),杭白芍(二錢),川鬱金(一錢半),肥知母(二錢),羚角片(一錢半,先煎),蘇麥冬(三錢),牡丹皮(一錢半),白茅根(三錢,去皮)。

三診時,體內熱邪完全解除,排便次數減少到三次,大便帶有黏液和黃色糞便,腹痛消失,脈象轉為浮急,兩關都出現弦脈,這是濕熱向外走而觸動了肝陽的緣故。他的父親既高興又擔心,說:「幾個月的痢疾,先生您只用幾劑藥就治好了,真是太神奇了。但是孩子現在站不起來,恐怕還是會變成殘廢。」我說:「不用擔心,《黃帝內經》說:『肺熱葉焦,會發展成痿躄。』又說:『陽明經主導滋潤筋骨,約束骨骼而使關節活動靈活。』所以治療痿病,要從陽明經入手。而濕熱體質的人,脾臟最先受到影響。《內經》說:『飲食進入胃部後,會輸送到脾臟,脾氣散發精華,再向上歸屬於肺。』現在脾臟因為受到濕熱困擾,無法將精華輸送到肺部,所以肺熱葉焦,導致清肅之氣無法下行。而且太陰脾經與陽明胃經,本來就是互為表裡的關係,太陰脾經受損,陽明胃經就缺乏滋養,所以無法約束骨骼而使關節活動靈活,筋骨因此鬆弛無力,不能站立。從經文的理論來分析,令郎的病,不正是這樣嗎?既然您已經知道治療痢疾有效,我深信治療痿病也必定會成功。治療方法應該是清熱利濕,疏肝和中,以甘露飲加減來治療,服用兩劑,每日一劑。」

處方是,甘露飲加減:生、熟地(各三錢),金欽斛(三錢),廣青皮(一錢),宣木瓜(一錢),天、麥冬(各三錢),薏苡仁(三錢),金銀花(二錢),綿茵陳(一錢半),杭白芍(三錢),尖檳榔(一錢半),粉甘草(八分),生枇杷肉(一錢半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