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31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31)
1. 濕熱痢轉休息案(內科)
嚴紹岐(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)
病者,錢紹榮,年三十七歲,住恂興。
病名,濕熱痢轉休息。
原因,仲秋伏暑化痢,屢易多醫,雖皆不敢用大黃盪滌腸胃,然俱以枳、樸、蔞仁、麻仁等通套藥治痢,痢雖減而濕熱未清,遽用生地、霍斜滋養胃陰,從此時發時止,或止或發,遂釀變休息痢。延余診時,正次年春分前一日。
證候,下痢日四五行,或六七度,解出甚艱,必多轉矢氣,積隨能出,色如稠痰,休時糞如筆管,溺如米泔,胃雖能食,自覺無味。
診斷,脈弦滯且大,舌前半無苔,後根苔色灰膩。予斷為濕熱未淨,傷及脾臟中氣,中氣傷則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津液鬱滯則不能下潤於大腸,所以痢則解出甚艱,休時糞如筆管也,然與液枯腸燥者不同。
療法,當用黨參、升麻為君,提補其中氣,以宣暢大腸,五苓去桂加川連為臣,祛其濕熱,香砂、陳皮為佐,疏利其氣,使以綿茵陳通其濕熱久郁之陳積也。
處方,升麻(五分),拌炒潞黨參(五錢),川連(七分),拌炒泅安蒼朮(八分),赤苓(四錢),豬苓(二錢),澤瀉(二錢),青木香(八分),帶殼春砂(八分),陳廣皮(錢半),綿茵陳(三錢)
效果,連服三劑,下痢遂暢,大便色轉老黃。原方加鮮荷葉一錢拌炒長鬚生穀芽一兩,煎湯代水,又進三劑,痢止胃健。嗣以東垣調中益氣湯加減,調理四劑而痊。
廉按:凡痢成休息者,半由病人貪食油膩,半由醫者早投滋陰,以致濕熱留連,滯而下去,其中又有在脾在肝之區別。如其下痢多白,則濕熱在脾,下痢多赤,則濕熱在肝。蓋白痢雖屬大腸,而內關脾臟,赤痢雖屬小腸,而內關肝臟,故用藥白耐剛而赤耐柔也。
白話文:
患者是錢紹榮,37歲,居住在恂興。
病情是原本的濕熱痢疾轉變為休息痢。
病因是在秋季中期暑氣引起的痢疾,看過很多醫生,雖然他們都不敢使用大黃來清洗腸胃,但都用枳實、厚樸、蔞仁、麻仁等通用藥物治療痢疾,雖然痢疾症狀有所減輕,但濕熱仍未清除,隨即使用生地、霍斜來滋養胃陰,從此病情時好時壞,或好或惡化,最終轉變為休息痢。我被請來診斷時,正是第二年的春分前一天。
症狀是每天下痢四到五次,或六七次,排便非常困難,必須多次放屁才能排出,排出的糞便像濃稠的痰,休息期間的糞便細如筆管,尿液像米泔,雖然胃口不錯,但自己感覺食物無味。
診斷結果是脈搏緊滯且大,舌頭前半部無苔,舌根後部有灰色膩苔。我判斷是濕熱未清淨,影響到脾臟的中氣,中氣受損後脾臟無法正常運行胃中的津液,津液鬱結無法順利下達大腸,因此排便非常困難,休息時的糞便細如筆管,但這和腸道乾燥不同。
治療方法是使用黨參、升麻作為主要藥物,提升中氣,以促進大腸功能,五苓散去掉桂枝加上川連作為輔助,去除濕熱,香砂、陳皮作為配藥,疏通氣機,並使用綿茵陳來通暢長期鬱積的濕熱。
開出的處方是升麻5分,炒潞黨參5錢,川連7分,炒泅安蒼朮8分,赤苓4錢,豬苓2錢,澤瀉2錢,青木香8分,帶殼春砂8分,陳廣皮1錢半,綿茵陳3錢。
治療效果是連續服用三劑後,下痢變得順暢,大便顏色轉為深黃。在原處方上加鮮荷葉1錢拌炒長鬚生穀芽1兩,煎湯代替水,再服用三劑,痢疾停止,胃口恢復。之後使用東垣調中益氣湯加減,調理四劑後完全康復。
附註:凡是痢疾轉變為休息痢,一半是由於病人貪食油膩食物,另一半是由於醫生過早使用滋陰藥物,導致濕熱殘留,滯留在身體裡,其中還存在脾臟和肝臟的區別。如果下痢多為白色,表示濕熱在脾臟,如果下痢多為紅色,表示濕熱在肝臟。白色痢疾雖屬於大腸疾病,但與脾臟相關,紅色痢疾雖屬於小腸疾病,但與肝臟相關,因此使用藥物時白色痢疾需使用較強硬的藥物,紅色痢疾則需使用較柔和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