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30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30)

1. 濕熱痢案(內科)

李竹溪(住蕪湖米市街)

病者,崔汝槐,年四十二歲,廣東人,蕪湖某店水客。

病名,濕熱痢。《內經》名為腸澼,後賢又名滯下。

原因,體質氣虛,入夏多食瓜果,濕久化熱,正不運邪,蘊結腸胃。

證候,痢下兩旬,始則紅白稠黏,繼而轉為黃積,腹痛下墜,飲食欠納,形色索然,委頓殊甚。問有幾時?曾服藥否?答已兩旬,出方一帙。簡閱一過,純趨溫補一派,收效如何?答云:紅白已減,黃積復來,腹痛尤甚,且食減人疲。

診斷,勘脈細滑,按之有力。脈證合參,氣質雖憊,脈未動搖,仍主通之,勿以久痢之言所惑。況通之一字,原非專指攻下而言,際此黃積滯下,腹痛尤甚,仍系濕熱醞釀於中,中氣不足,調劑無方,雖有補劑,其於痰何!上焦痰既不行,下脘熱亦不泄,邪反逗留,正愈不立,當先剿而後撫,毋投鼠以忌器。

療法,通則不痛,因君乾薑、川連一開一降,臣以茯苓、半夏化濕祛痰,佐以甘草、扁豆衣、穀芽、六曲調和脾胃,導濁升清,使以滑石,通利水道,俾三焦之濕熱,鹹得長驅而直決也。

處方,泡淡乾薑(五分),小雅連(五分,吳萸水炒),雲茯苓(三錢),法半夏(二錢),水炙黑草(五分),白扁豆衣(三錢,生),生穀芽(三錢),六和曲(三錢),西滑石(三錢,包煎),河水煎,服兩劑。

次診,前方兩服,黃積減半,苔轉淡黃且薄,腹痛亦微,小溲赤而且痛,是邪已化而下尋出路之徵,奈中氣式微,邪難速走。改以連理湯加味,培中泄邪。

次方,西潞參(二錢,米炒),生於術(一錢),乾薑(四分),水炙草(四分),小川連(五分,鹽炒),雲茯苓(三錢),醋夏(二錢),方通草(一錢),河水煎,仍投兩劑。

三診,勘得黃積已止,左少腹仍形痛脹,溲短苔化,是濕流就下,熱蓄膀胱,氣機未化。改開太陽。

三方,瑤桂心(四分),雲茯苓(四錢),豬苓(二錢),生茅朮(一錢),建澤瀉(二錢),小川連(五分,吳萸炒,開水一杯為引)。

河水煎滾,再下桂心,十餘沸服。

四診,少腹痛蠲,溲長苔淨,惟余薄白,膈上欠舒,自覺停痰,得谷噯氣,乃邪退而中樞升降仍未調也。改以治中,兼輸升降。

四方,西潞參(三錢,米炒),焦白朮(一錢),雲茯苓(三錢),水炙草(五分),廣橘皮(錢半),佩蘭葉(一錢),春砂仁(四分),炒薏仁(三錢),老生薑(四分),河水一大盞,煎服。

效果,四服納穀漸強,胸次豁然矣。

廉按:濕熱咸痢,前哲謂傷氣分則為白痢,又稱脾痢,傷血分則為赤痢,又稱肝痢。用藥之法,白耐剛而赤耐柔。此案紅白痢後轉黃積,凡濕熱痢如此者多,方則用剛遠柔,以其多傷氣分,故末診用錢氏異功散加味,純屬扶中健脾矣。

白話文:

[濕熱痢病例(內科)]

病人:崔汝槐,42歲,來自廣東,在蕪湖某店工作,居住在蕪湖米市街。

疾病:濕熱痢,《內經》稱為腸澼,後世學者稱為滯下。

病因:體質氣虛,夏季過度食用瓜果,濕氣久積轉為熱氣,正氣無法排除邪氣,導致濕熱在腸胃內聚集。

症狀:痢疾持續二十天,初時排泄物為紅白相間且粘稠,之後轉為黃色固態物,伴有腹痛、下腹部墜脹感,食慾不振,外觀憔悴,精神極度疲憊。詢問其病程及治療情況,答曰已患病二十日,展示一系列溫補類藥方,但效果不明顯,紅白痢疾減輕後黃色固態物出現,腹痛更劇烈,且人更疲倦。

診斷:脈象細滑且有力,綜合脈象和症狀,雖然患者氣質疲憊,但脈象未見異常,應採用通暢法,勿被長期痢疾的說法誤導。黃色固態物滯留和嚴重腹痛顯示濕熱仍在體內醞釀,中氣不足,調理方法不得當,即使服用補品,對於病情也無助益。上焦的痰未被排出,下焦的熱未得到緩解,邪氣逗留,正氣更弱,應先攻邪後扶正,避免因顧慮副作用而不敢使用對策。

治療:遵循「通則不痛」原則,使用乾薑、川連以開散和下降,茯苓、半夏化濕祛痰,甘草、扁豆衣、穀芽、六曲調和脾胃,滑石利水道,以達三焦濕熱得以順利排出的效果。

處方:淡泡乾薑(5分)、小雅連(5分,吳萸水炒)、雲茯苓(3錢)、法半夏(2錢)、水炙黑草(5分)、白扁豆衣(3錢,生)、生穀芽(3錢)、六和曲(3錢)、西滑石(3錢,包煎),以河水煎煮,服用兩劑。

二次診療:服藥後黃色固態物減少一半,舌苔轉淡黃且薄,腹痛減輕,小便赤色且疼痛,顯示邪氣正通過下焦尋找出路,然而中氣衰弱,邪氣難以迅速清除。改用連理湯加味,以增強中氣並排邪。

處方:西潞參(2錢,米炒)、生於術(1錢)、乾薑(4分)、水炙草(4分)、小川連(5分,鹽炒)、雲茯苓(3錢)、醋夏(2錢)、方通草(1錢),河水煎煮,連續服用兩劑。

三次診療:黃色固態物停止排出,左下腹部仍有疼痛和脹感,小便量少,舌苔變化,顯示濕氣向下流動,熱氣積聚在膀胱,氣機尚未恢復。改用太陽經開通法。

處方:瑤桂心(4分)、雲茯苓(4錢)、豬苓(2錢)、生茅朮(1錢)、建澤瀉(2錢)、小川連(5分,吳萸炒,開水一杯為引)。河水煮沸後加入桂心,煮十多分鐘後服用。

四次診療:下腹部疼痛消失,小便正常,舌苔清潔,僅剩薄白,上胸部仍有不適感,感覺有痰停留,飯後打嗝,顯示邪氣退去但中樞升降功能仍未調整好。改用中樞調理法,兼顧升降。

處方:西潞參(3錢,米炒)、焦白朮(1錢)、雲茯苓(3錢)、水炙草(5分)、廣橘皮(1.5錢)、佩蘭葉(1錢)、春砂仁(4分)、炒薏仁(3錢)、老生薑(4分),河水一大碗煎煮服用。

結果:服用四劑後,食慾逐漸恢復,胸悶感消失。

總結:濕熱痢疾,古時認為若影響氣分則為白痢,又稱脾痢;影響血分則為赤痢,又稱肝痢。治療上,白痢可承受較強的藥性,赤痢則需較溫和。本例由紅白痢轉為黃色固態物,此類濕熱痢多見,治療上選用強效而非溫和藥物,因其主要影響氣分,最終診療使用錢氏異功散加味,純粹以增強中氣和健脾為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