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28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28)
1. 濕溫壞證案(內科)
孫少培(住南京倉巷)
病者,蘇子昂,年三十歲,開設茶莊,住南京南門大街。
病名,濕溫壞證。
原因,素有茶癖,面白體瘦,早起咳痰極多,長夏之月患濕溫,既已誤表化燥,又因涼膈散誤下,轉為氣虛濕甚。
證候,午後發熱惡寒,頭痛汗多,藥入即吐,索水不欲飲,飲亦不多,舌苔粗厚,胸悶發躁,徹夜不眠,十餘日不大便。
診斷,脈濡小而滑。斷為濕重熱輕,氣虛多痰,證見惡寒,即經所謂陽虛生外寒也,口乾舌燥者,乃陰不升陽不降也。
療法,用桂枝辛溫通陽,厚朴散滿平胃為君,更用燥濕健脾之蒼朮,降逆化痰之半夏為臣,生薑散寒止嘔,甘草調中和藥為佐,陳皮利氣行痰,茯苓淡滲化濕為使。
處方,川桂枝(錢半),川厚朴(錢半),泔炙蒼朮(二錢),姜半夏(二錢),鮮生薑(一錢),炙甘草(四分),廣陳皮(二錢),雲茯苓(三錢)
效果,服藥後胸中豁然通暢,汗出達於四末,夜半後外熱亦退,咳痰極多,自雞鳴安睡至日始醒。復診改用六君子湯加佩蘭服之,大解亦通,依法調理,漸次就愈。
廉按:濕溫一證,首當辨其濕勝熱勝,濕勝於熱者,藿樸胃苓湯加減,熱勝於濕者,蒼朮白虎湯增損,其大要也。此案雖誤治壞證,然亦濕勝痰多,方用薑桂平陳湯燥濕化痰,極有力量,接方用六君子湯加味,益氣除痰,亦合病情。
白話文:
病人是蘇子昂,今年三十歲,在南京南門大街經營一家茶莊。
他的病被診斷為濕溫的嚴重併發症。
他平時非常喜歡喝茶,臉色蒼白且身材瘦削,每天早上會咳出大量痰液。在炎熱夏季,他罹患了濕溫病,治療上先因為錯誤的發汗導致身體燥熱,之後又因使用涼膈散而誤導病情,結果轉變為氣力虛弱與濕氣過重的情況。
下午開始他會發燒畏寒,頭痛且大量出汗,吃藥後立即會嘔吐,雖索求喝水但並不想喝太多,即便喝了量也不多,舌頭表面有一層厚厚的舌苔,胸腔感到悶熱且焦躁,整晚無法入眠,已經十多天未排便。
診脈後發現他的脈象滑潤且微小。醫生判斷這是濕氣過重,熱度較輕,加上氣力不足且多痰的病症,他出現畏寒的症狀,這正是所謂的陽氣不足導致外感寒氣,口乾舌燥則是體內陰氣無法上升,陽氣無法下降的緣故。
治療上,使用桂枝來溫通陽氣,厚朴來消除脹滿,調理胃部,蒼朮來健脾燥濕,半夏來降逆化痰,薑片來散寒止嘔,甘草來調和中焦及各藥性,陳皮來行氣化痰,茯苓來淡滲利濕。
藥方包括了川桂枝、川厚朴、蒼朮、姜半夏、生薑、甘草、陳皮、茯苓等。
服用藥物後,他感覺胸腔豁然開朗,汗液從全身散出,半夜後體溫也下降,大量咳出痰液,從雞鳴時分開始進入深度睡眠直到日出才醒來。再次診斷後,改用六君子湯加佩蘭,大便也順利排出,依此方法調理,病情逐漸好轉。
總結來說,濕溫這種病,首先應辨別是濕氣還是熱氣較重。若濕氣比熱氣重,可使用藿樸胃苓湯加減;若熱氣比濕氣重,則使用蒼朮白虎湯增損,這是基本原則。即使這個病例治療上曾出現誤差,但最終仍診斷為濕氣過重且痰多,因此使用薑桂平陳湯來燥濕化痰,非常有效。接續使用六君子湯加味,以補氣去痰,符合病情所需。
2. 濕熱頭痛案(內科)
王經邦(住天台柵門樓)
病者,陳訓臣,年六十餘歲,前清庫生,住天台城內。
病名,濕熱頭痛。
原因,由於濕熱上盛,暴風襲腦。
證候,頭重壓下如山,痛不可忍。
診斷,脈浮緊數。浮緊雖屬冷風,而數為濕熱上蒸之候。
療法,發汗透邪,用清空膏合川芎茶調散意。
處方,北柴胡(一錢),淡枯芩(一錢),小川連(七分),川羌活(二錢),北防風(一錢),小川芎(二錢),生甘草(七分),雨前茶葉(二錢)
效果,煎服一劑,頭痛如失,如脫重帽。
康按:證屬外風與濕熱相合,故方用清散,從表裡兩解之法。
白話文:
患者是陳訓臣,年約六十多歲,前清庫生,居住在天台城內。
病症為濕熱頭痛。
病因是由於濕熱在上部過盛,突來的強風侵襲到頭腦。
症狀表現為頭部沉重如被山壓著,疼痛得無法忍受。
經過診斷,其脈象浮緊且數。雖然浮緊常見於受寒風侵襲,但脈數則顯示有濕熱上蒸的情況。
治療方法是透過發汗來驅除病邪,使用清空膏和川芎茶調散的概念來治療。
藥方包括北柴胡(一錢),淡枯芩(一錢),小川連(七分),川羌活(二錢),北防風(一錢),小川芎(二錢),生甘草(七分),雨前茶葉(二錢)。
服用一劑後,頭痛的症狀大大減輕,就像脫下了沉重的帽子。
康按:此病症是由外風和濕熱結合所導致,所以治療方式選擇清熱散風,從表裡兩面同時治療。
3. 濕熱痢案(內科)
葉鑑清(住上海)
病者,鮑棠伯先生,年五十餘,浙江人,寓慶祥里。
病名,濕熱痢。
原因,腸胃郁濕蘊熱,又感寒積食致病。
證候,形寒熱甚,神志不清,脘悶面紅口乾,上為嘔吐,下為泄瀉。
診斷,脈來弦數而促,舌苔滿布垢厚,體溫一百零四度半。此伏熱鬱濕互阻腸胃,近因表感新涼,內夾食滯觸發,伏邪來勢險重,防其昏閉變端。
療法,表裡俱病,腸胃邪滯充滿,方中用薄荷、藿香發散表邪,檳榔、枳實、萊菔子、神麯消導里滯為君,半夏、陳皮和胃,楂炭消積為臣,鬱金、通草宣泄,佩蘭化濁為佐使,服一劑有效。
處方,廣藿香(二錢),花檳榔(錢半),萊菔子(三錢),焦楂炭(三錢),廣鬱金(錢半,生打),薄荷葉(一錢,後下),生枳實(錢半),焦建曲(三錢),佩蘭葉(錢半),川通草(一錢),製半夏(二錢),陳皮(錢半)
次診,寒熱得汗稍減,便泄轉為下痢紅白均有,腹痛後重,澼澼不爽,口渴煩躁,頭脹脘悶,泛惡頻作,胃納杳思,伏邪食滯,交阻腸胃,表裡同病,舌苔黃白垢厚,脈促雖和,弦數尚甚,體溫一百零三度。邪勢奮張,殊難即解,神識雖清,還防昏陷及噤口變端,治再分化。
次方,廣藿梗(錢半),花檳榔(錢半),青、陳皮(各一錢),焦麥芽(四錢),制川樸(一錢),生枳實(錢半),赤苓(四錢),焦楂炭(三錢),煨木香(八分),廣鬱金(錢半,生打),製半夏(錢半),萊菔子(三錢)
三診,熱勢大減,痢下紅白轉甚,腹痛澼澼不爽,泛惡口苦,渴不多飲,舌苔垢厚,汗多頭面,表邪較化,里邪正盛,脈來弦數,體溫一百零一度三。痢疾古稱滯下,即濕熱食滯滯著腸胃,氣道因之不通,不通則痛,治宜宣通,佐以潤滑。
三方,全當歸(五錢),萊菔子(五錢),枳殼(二錢),車前子(四錢),青皮(錢半),西赤芍(三錢),花檳榔(三錢),生甘草(一錢),藿梗(錢半),楂炭(三錢)
四診,痢下較爽,糞積雜有,腹痛寒熱稍和,泛惡亦減,略飲漿粥,口乾苦,不喜多飲,脈數雖靜,兩關弦勁,舌苔黃厚。新受之表邪食滯漸有化機,蘊積之伏濕鬱熱尚留腸胃,黏膩之邪一時不易肅清。治再疏化。
四方,全當歸(五錢),枳殼(錢半),車前子(四錢),藿梗(錢半),焦楂炭(三錢),花檳榔(二錢),萊菔子(四錢),青皮(錢半),生甘草(八分),扁豆花(一錢),馬齒莧(三錢)
五診,表熱已解,下痢腹痛均減,積少糞多,日夜尚有十餘次,小溲較利,泛惡已平,皆邪退氣通之佳兆也,脈來左弦數,右濡細數,舌苔較化。再以清化腸胃濕熱,宣通氣機治之。
白話文:
葉鑑清(住在上海)的醫案
病人:鮑棠伯先生,五十多歲,浙江人,住在慶祥里。
病名:濕熱痢疾。
病因:腸胃裡累積了濕氣和熱氣,又因為受寒加上飲食積滯而生病。
症狀:身體發冷發熱很嚴重,意識不清,胸悶、臉紅、口乾,有嘔吐,也有腹瀉。
診斷:脈象是弦數而且急促,舌苔佈滿厚膩的污垢,體溫是一百零四度半。這是因為潛伏的熱氣與濕氣互相阻礙腸胃,最近又因為外感風寒,加上內部有食物積滯引發,潛伏的邪氣來勢凶猛,要預防病人昏迷甚至有其他變故。
治療方法:病在表也在裡,腸胃充滿邪氣和積滯,藥方中用薄荷、藿香來發散表面的邪氣,檳榔、枳實、萊菔子、神麯來消除內部的積滯,這幾味藥是主要藥物。用半夏、陳皮來調和腸胃,用焦山楂來消除積食,這些是輔助的藥物。用鬱金、通草來疏通宣泄,佩蘭來化解濕濁,這些是佐助的藥物。服用一劑藥後應該有效。
第一次處方:廣藿香(二錢),花檳榔(一錢半),萊菔子(三錢),焦山楂炭(三錢),廣鬱金(一錢半,生用搗碎),薄荷葉(一錢,後下),生枳實(一錢半),焦神曲(三錢),佩蘭葉(一錢半),川通草(一錢),製半夏(二錢),陳皮(一錢半)
第二次診斷:發冷發熱因為發汗而稍微減輕,腹瀉轉為帶有紅白色膿血的痢疾,腹痛想排便但排不乾淨,口渴煩躁,頭脹胸悶,噁心頻繁,沒有食慾。這是因為潛伏的邪氣和食物積滯,互相阻礙腸胃,病在表也在裡。舌苔是黃白而且厚膩,脈象雖然緩和一些,但仍然急促而且弦數,體溫是一百零三度。邪氣增強,很難馬上解決,意識雖然清醒,但還是要預防病人昏迷及無法進食等變故,治療要再分階段處理。
第二次處方:廣藿梗(一錢半),花檳榔(一錢半),青皮、陳皮(各一錢),焦麥芽(四錢),制厚朴(一錢),生枳實(一錢半),赤茯苓(四錢),焦山楂炭(三錢),煨木香(八分),廣鬱金(一錢半,生用搗碎),製半夏(一錢半),萊菔子(三錢)
第三次診斷:發熱明顯減退,拉出的紅白膿血增多,腹痛想排便但排不乾淨,噁心口苦,口渴但不想多喝,舌苔厚膩,頭面出汗多,表面邪氣已經開始消散,內部的邪氣正盛。脈象弦數,體溫是一百零一度三。痢疾古時候稱為「滯下」,意思就是濕熱和食物積滯停留腸胃,導致氣機不通暢,不通則痛。治療應該疏通,並佐以潤滑的藥物。
第三次處方:全當歸(五錢),萊菔子(五錢),枳殼(二錢),車前子(四錢),青皮(一錢半),西赤芍(三錢),花檳榔(三錢),生甘草(一錢),藿梗(一錢半),焦山楂炭(三錢)
第四次診斷:拉痢疾的情形比較順暢,糞便中夾雜一些未消化物,腹痛發冷發熱稍微緩和,噁心的感覺也減輕,可以稍微喝一些米粥,口乾口苦,但不想多喝水。脈象雖然不那麼急促,但兩手的關脈仍然弦硬有力,舌苔黃厚。新受的表面的邪氣和食物積滯漸漸開始消散,但累積的潛伏濕熱仍然留在腸胃,黏膩的邪氣一時之間不容易清除。治療要再疏通化解。
第四次處方:全當歸(五錢),枳殼(一錢半),車前子(四錢),藿梗(一錢半),焦山楂炭(三錢),花檳榔(二錢),萊菔子(四錢),青皮(一錢半),生甘草(八分),扁豆花(一錢),馬齒莧(三錢)
第五次診斷:表面的發熱已經解除,腹瀉腹痛都減輕,排出物中積滯減少,糞便增多,但早晚仍有十多次,小便比較順暢,噁心已經平息,這些都是邪氣退散,氣機通暢的好現象。脈象是左手弦數,右手濡細而數,舌苔也比較乾淨。再次以清化腸胃濕熱,疏通氣機的方式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