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26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126)
1. 濕溫轉虛案(內科)
袁桂生(住鎮江京口)
病者,周君,年約四十歲,住本鎮。
病名,濕溫轉虛。
原因,初患濕溫病,由其戚某君用三仁、枳桔及小陷胸加薤白等方,服十餘劑,又以瀉葉下之,神氣遂大疲憊。
證侯,心悸不寐,面色黯淡,手指蠕動,兩足軟弱。
診斷,右脈小弱,左脈虛數,舌燥無津,乃克削過甚,津液元氣俱傷之候也。
療法,急用增液湯加味,生津氣以養元神。
處方,細生地(一兩),元參(八錢),原麥冬(六錢),左牡蠣(四錢),西洋參(錢半),鮮石斛(三錢),柏子仁(錢半),辰茯神(四錢)
次診,翌日復診,汗出不止,舌燥而現黑色,略有薄苔,口乾,病人自謂頭重異常。蓋元氣大虛,前藥嫌輕也。乃於前方加減,再進一劑。
次方,細生地(一兩),元參(八錢),原麥冬(六錢),柏子仁(錢半),辰茯神(四錢),西洋參(錢半),潞黨參(三錢),炙黃耆(三錢),五味子(五分),東白芍(三錢)
三診,次日天甫明,叩門延診,則汗出愈多,寐則汗出益甚,手冷,神氣疲憊,兩脈虛細,心腎脈尤不足,勢將欲脫矣。急急扶元斂汗以固暴脫,外用止汗藥粉撲其周身。
三方,別直參(三錢),炙綿耆(五錢),生白朮(四錢),酸棗仁(五錢),炙甘草(一錢),浮小麥(五錢),大紅棗(五枚),上猺桂(八分),大熟地(四錢),東白芍(三錢),五味子(六分)
四診,服後諸證悉退,病家自以為病愈,遂不服藥。越數日,復惡寒頭痛手冷,時或手足發熱,精神疲倦,不思飲食,舌苔少而色白,小便黃,脈仍沉小。乃以理中湯合小建中湯加減。
四方,別直參(一錢),炒白朮(二錢),淡乾薑(一錢),炙甘草(八分),鮮生薑(三片),川桂枝(八分),炒白芍(三錢),姜半夏(三錢),大紅棗(四枚)
五診,服後諸證少退,但時覺虛火上升,則頭痛大作,手足亦覺發熱,而其身則殊不熱。遂師李東垣法。
五方,潞黨參(二錢),炒白朮(二錢),紫猺桂(五分),升麻(一錢),川柴胡(一錢),川芎(一錢),炙甘草(八分),茯苓(三錢),姜半夏(錢半),鮮生薑(三片),大紅棗(四枚)
效果,覆杯而頭痛止,手足亦不發熱,接服一劑而安。
說明,凡老年之病,屬虛者多,非偏於陽虛,即偏於陰虛,而亦有陰陽兩虛者,醫家於此,尤宜加意焉。
廉按:莫枚士云:濕溫有兩,不可合一。《難經》濕溫言脈不言證;《脈經》濕溫言證不言脈,何也?蓋在《難經》者,既屬傷寒,則必有頭癰發熱等症,又以其脈陽濡弱也,推得先受溫,而尺熱口渴在其中,陰小急也,推得後受濕,而身疼拘急在其中,不言證而證可知已。其與《脈經》所言先受濕後受熱者迥別。
白話文:
病患是一位名叫周君的先生,住在鎮江京口,年約四十歲。他罹患的是濕溫轉虛的病症。
起初,他得了濕溫病,他的親戚使用了三仁、枳桔以及小陷胸加薤白等藥方,服用了十多劑,又用瀉葉治療,導致他的神氣極度疲憊。
他的症狀包括心悸失眠,臉色暗淡,手指不自主的抽動,雙腳軟弱無力。
經過診斷,他的右手脈象微弱,左手脈象虛弱且頻率快,舌頭乾燥無津液,這是由於治療過程中損耗過多,導致體內的津液和元氣都受損。
治療方法為,急用增液湯加味,以滋養津液和元氣。
處方為:細生地(一兩)、元參(八錢)、原麥冬(六錢)、左牡蠣(四錢)、西洋參(錢半)、鮮石斛(三錢)、柏子仁(錢半)、辰茯神(四錢)。
隔日再次診治,汗出不止,舌頭乾燥且出現黑色,有些微薄苔,口乾,患者自述頭部沉重異常。這是因為元氣嚴重虧虛,之前的藥物效果較輕。於是調整藥方,再度服用一劑。
再次處方為:細生地(一兩)、元參(八錢)、原麥冬(六錢)、柏子仁(錢半)、辰茯神(四錢)、西洋參(錢半)、潞黨參(三錢)、炙黃耆(三錢)、五味子(五分)、東白芍(三錢)。
第三天清晨,患者汗出更多,睡著時汗出更嚴重,手冷,神氣疲憊,脈象虛細,心腎脈尤其不足,病情有惡化的趨勢。急忙用藥扶正固汗,防止脫水,同時外用止汗藥粉塗抹全身。
第三次處方為:別直參(三錢)、炙綿耆(五錢)、生白朮(四錢)、酸棗仁(五錢)、炙甘草(一錢)、浮小麥(五錢)、大紅棗(五枚)、上猺桂(八分)、大熟地(四錢)、東白芍(三錢)、五味子(六分)。
服用後,所有症狀都得到緩解,患者自認為已經痊癒,因此停止服藥。幾天後,他又開始感到寒冷、頭痛、手冷,偶爾手腳會發熱,精神疲倦,沒有食慾,舌苔少且色白,小便黃,脈象仍然沉小。於是使用理中湯和小建中湯的結合加減。
第四次處方為:別直參(一錢)、炒白朮(二錢)、淡乾薑(一錢)、炙甘草(八分)、鮮生薑(三片)、川桂枝(八分)、炒白芍(三錢)、姜半夏(三錢)、大紅棗(四枚)。
服用後,症狀有所改善,但時常感覺虛火上升,頭痛劇烈,手腳也覺得發熱,但身體其他部位並未發熱。於是採用李東垣的治療方法。
第五次處方為:潞黨參(二錢)、炒白朮(二錢)、紫猺桂(五分)、升麻(一錢)、川柴胡(一錢)、川芎(一錢)、炙甘草(八分)、茯苓(三錢)、姜半夏(錢半)、鮮生薑(三片)、大紅棗(四枚)。
服用後,頭痛立即停止,手腳也不再發熱,接續服用一劑後病情穩定。
總結來說,老年人患病,多半屬於虛證,不是偏向陽虛就是偏向陰虛,也有陰陽兩虛的情況。醫生在面對這種情況時,應特別留意。
廉按:莫枚士曾說:濕溫有兩種,不能混為一談。《難經》中的濕溫,只講脈象不講症狀;《脈經》中的濕溫,只講症狀不講脈象,這是為什麼呢?在《難經》中,既然歸類為傷寒,就必然有頭痛發燒等症狀,再加上脈象陽濡弱,可推測出先受到溫病影響,尺脈熱且口渴;陰脈小而急,可推測出後受到濕病影響,身體疼痛且拘急。雖然沒有明確描述症狀,但症狀可從脈象推知。與《脈經》中描述的先受到濕病後受到熱病的情形截然不同。
後受到濕病影響的人,濕氣浮於表面,治療方法類似寒病但程度較輕,脈象緊張是緊脈的減弱版。許叔微的蒼朮白虎湯,蒼朮祛濕,白虎湯治溫,非常適合。因為這種濕溫病,重點在於溫病。先受到濕病影響的人,濕氣沉在體內,與一般的濕病相同,所以會有小腿冰冷、胸腹滿的症狀,脈象應當沉。可以用白虎湯來概括治療嗎?頭痛妄言,表示體內濕氣嚴重,將要與後受到的熱病結合,所以禁止出汗以免虛弱表面導致內部病情加重,蒼朮還能使用嗎?因為這種濕溫病雖然是中暍,但重點在於濕氣。觀察重點的不同,兩者有顯著的差異。這個案例中,通過開泄和下奪的方法,使感染的症狀都得以平息,但也嚴重傷害了身體,因此病態轉為極度虛弱。
合理的方法是同時補充氣液,同時照顧陰陽平衡,前後五次處方,補藥逐漸加重,幸好虛弱的身體能夠承受補藥,因此在最後階段得以挽回病情。這種末期療法,不能以初期濕溫病的治療方式看待。